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伊日藝術計劃展出!以多重媒材詮釋人與自然共生

2025/01/03 文字編輯/陳宜慧

究竟人與自然世界之間存在何種關係?我們又是如何藉由探索、理解、找到與之對話的可能?即日起至1月25日在伊日藝術計劃展出的《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匯集五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透過繪畫、織品、攝影與錄像等不同媒介的詮釋,試圖藉由多重視角的審視,揭示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互動、影響與共生。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5位亞洲當代藝術家各自詮釋下的人與自然共生之道

本次展覽伊日藝術計劃透過台灣藝術家蔡咅璟、陳聖文與林冠吟,還有中國藝術家黃啟佑及印尼藝術家 M. Irfan之創作,邀請觀者重新領略人類與動植物之間的關係,並思考在當前全球環境挑戰中的契機與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現場一隅。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

1986年出生於嘉義的蔡咅璟,現居台南,其創作主要以錄像和裝置藝術為主要媒材;透過非傳統的方式,將其對生物學的研究,透過創作進行轉化,並試圖透過與科學不同的思考路徑,在生物學的框架中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此次蔡咅璟以作品〈標本攝影術〉聚焦台灣戰後博物館標本的遺失與荒廢。他試圖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這些曾經屬於帝國和科學體系的標本對話,讓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拾自我,重新發聲,並以一種懸而未決的姿態探索這些物種標本如何在歷史之外尋找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標本合照。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標本合照。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標本合照。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蔡咅璟〈標本攝影術〉標本合照。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陳聖文〈人造免疫〉

1993年出生於臺中,過去擅長以生活周遭撿拾的廢棄物,透過刺繡及編織技法來進行重覆、勞動性質的創作,勾勒出我們身處於這片土地的潛在記憶。

陳聖文長期關注環境破壞與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傷害。本次展出作品〈人造免疫〉,他以溪水染料染色於纖維布料上,呈現水體因污染而變色的過程,象徵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糾纏和衝突。陳聖文的刺繡作品,不僅是對大地傷痕的直面,也是一種無聲的修補,讓觀者在當代的生態中與過去的自然進行對話。

陳聖文作品〈人造免疫〉。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陳聖文作品〈人造免疫〉。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陳聖文本次展出作品〈人造免疫〉,他以溪水染料染色於纖維布料上,呈現水體因污染而變色的過程,象徵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糾纏和衝突。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陳聖文本次展出作品〈人造免疫〉,他以溪水染料染色於纖維布料上,呈現水體因污染而變色的過程,象徵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糾纏和衝突。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女王〉、〈沙漠玫瑰〉、〈亞猴〉

出生於1985 年,林冠吟的雕塑作品如同縮影般的盆景世界,細膩呈現植物的生長韻律。她擷取當代風景的觀察,對植物的根、莖、葉進行扭轉與延展,賦予自然元素新的動態與生命力,傳遞出一種平靜而積極的生活態度。

此作品源於疫情期間她對植物生態的觀察,特別是鹿角蕨這類常見於都市陽台的植物。她藉由浮雕技法捕捉鹿角蕨的形態特徵,結合老屋拆下的窗框作為構圖的框景。這些窗框成為連結室內與室外的視窗,透過聚焦植物細節與外延環境,展現出在局促環境中對自然的渴望。

林冠吟〈女王〉(左)、〈沙漠玫瑰〉(右)。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女王〉(左)、〈沙漠玫瑰〉(右)。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亞猴〉。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亞猴〉。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以浮雕形式探討都市與自然的交會,其作品源於疫情期間對植物生態的觀察,特別是鹿角蕨這類常見於都市陽台的植物。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林冠吟以浮雕形式探討都市與自然的交會,其作品源於疫情期間對植物生態的觀察,特別是鹿角蕨這類常見於都市陽台的植物。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卯時〉、〈南湖〉、〈隼〉

1987年出生於中國廣西南寧,其創作經常將個人神遊自然中的想像與超時空的神話敘事巧妙揉合,並借助東方山水畫意境,從個人具身經驗出發結合文本經典,創造屬於自身的風景人物語彙。

在他的繪畫中,經常呈現荒涼、孤寂的景觀,將山石、枯樹、仙鶴等元素孤立呈現,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 的氛圍。他的創作彷彿將不同時期的殘件與廢墟組合在一起,這些不完整的元素承載了時間的維度和記憶的 功能,讓觀者在廢墟與自然的殘缺中感受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脆弱與美麗。

黃啟佑〈卯時〉。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卯時〉。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南湖〉。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南湖〉。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隼〉。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黃啟佑〈隼〉。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M. Irfan 〈風景系列〉

1972 年生於印尼蘇門答臘的武吉丁宜, Irfan 是 Jendela Art Group 的創始成員之一,以其實驗性作品聞名。Irfan 的最新系列作品創作於 COVID- 19 疫情期間,這段時間裡,許多人與周遭的自然環境被隔離。藝術家形容這系列的繪畫手法為「塗鴉」 (Doodling),主要源於在疫情期間無法取得藝術材料的限制。

然而,這樣的處境卻促使他創造了一種類似「原子筆」 的繪畫技法,並使用壓克力顏料在畫布上,以極其細緻而精確的線條進行創作。透過這樣的創作也激發了他想要回歸大自然,如登山之類的渴望,因此,透過創作,他打破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創造出半真實半虛構的想像風景。

因此,M. Irfan 的風景繪畫以單一色彩描繪人類與自然的共存,無論是在野生還是馴化的背景中,畫中的人物呈現一種理想化、具現實比例的形象,將人類的多重身份與自然景觀交織在一 起,尋找一種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M. IRFAN〈The Red Line Uniting Landscape〉。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M. IRFAN〈The Red Line Uniting Landscape〉。 圖/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提供

《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 Anthrozoology》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1月25日

時間:週二 - 週六 14:00 - 19:00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 86 巷 1 號)

伊日藝術計劃

以生漆雕塑,訴萬物平等:陳佑而大型個展「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伊日藝術計劃登場

以生漆雕塑,訴萬物平等:陳佑而大型個展「每一個倏忽即逝的永恆」伊日藝術計劃登場

2021/08/18
重啟審美視角,思索當代「醜」的意義:伊日藝術計劃《醜》年度主題展登場

重啟審美視角,思索當代「醜」的意義:伊日藝術計劃《醜》年度主題展登場

2022/01/27
當代藝術空間「伊日後樂園BACK_Y」新開幕:平子雄一個展、12位藝術家聯展同步登場

當代藝術空間「伊日後樂園BACK_Y」新開幕:平子雄一個展、12位藝術家聯展同步登場

2022/03/16

最新文章

椅子樂團全新專輯《愛的對白》專輯封面(右), 此張既有久違的台語作品,也聽得到早...

椅子樂團《愛的對白》數位發行!久違台語作品回歸、早期民謠再現

2025/07/18
2025屏東夏日狂歡祭7/19登場!0度冰宮、13米冰雕溜滑梯免費暢玩。圖|20...

2025屏東夏日狂歡祭7/19登場!0度冰宮、13米冰雕溜滑梯免費暢玩

2025/07/18

張碩尹攜手英國藝術團隊推新作:一部關注「家」的互動短片,觀眾移動決定觀看視角

2025/07/17
日本藝術家小瀨真由子首次台灣大型個展《房間裡的大象》,以及西班牙當代藝術家塞吉歐...

伊日藝術計劃兩大展覽《房間裡的大象》、《The Magical Journey》7月展出

2025/07/16
專訪當日Peter Cook穿了件色彩繽紛的襯衫入鏡,他笑說這是太太去年送給他的...

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2025/07/15
「走進漢聲」展區能透過十多幅經典封面與圖像,看見漢聲從封面設計、圖像精選、報導攝...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一場獻給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文化行動

2025/07/14
今夏嘉義阮劇團首度以全新劇場行動計畫《噪音風暴—LOUDER》於7月18日至8月...

嘉義阮劇團《噪音風暴》7/18-8/24登台北空總!四齣台語劇場翻轉新想像

2025/07/14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圖片提供/臺...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