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出生成長於冰島和丹麥,大自然的概念在Olafur Eliasson的創作中無所不在,他也相信自然是人類之間最具共鳴的語言,不管是搬到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下的瀑布、移進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人造太陽,或是在城市中隨時間消融的冰川碎塊,他的創作轉譯改變了人們觀看藝術的方式,從單向的觀看,擴大到雙向的身心體感,讓觀眾在充滿感受的體驗中,接收到他試圖傳遞的重要訊息。而對他來說,重點一直都不是「怎麼做」(how),而是「為什麼而做」(why)。
身體跟空間的距離,跳舞的人最知道
身體不但可以作為互動的工具,更能藉著身體移動,改變時間、形狀與力量的關係。年輕時曾著迷並投入霹靂舞的Olafur,跳舞經驗打開了他對身體與空間的想像,也在他往後的創作中不時流露端倪。錄像作品《動作顯微鏡》中,工作室的夥伴以肢體為尺標,重新丈量空間,讓鏡頭外的觀者對影片中的空間距離有了新的認知;又或是以各種「放慢」的姿態在日常街道上移動,對比街上正常速度行動的路人,彷彿調慢、扭曲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時空定義。他也一直在嘗試改寫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循環扇》和《多重影子屋》就是對觀者身體發出的直接邀請。在風與氣流之間、光與影子間,作品邀請觀者放下眼睛用身體互動,所有在當下發生的動作,都會改變人與空間的體感與連結,也因為風與氣流的不可預測性,讓身體得以放下慣性,重新看待自己與空間和自然的關係。
以共通語言重新定義藝術與人的關係
Olafur是少數不帶任何說明、連材料都不解釋的藝術家。他選擇讓作品的概念一目瞭然,有如太陽、風、水、彩虹等大自然的元素,讓觀眾在看見作品的瞬間,就能直觀地連結已知的事物並產生共鳴。換句話說,沒有理解作品的問題,只有對作品要傳遞什麼訊息的好奇。挑高橫跨整面牆體的《苔蘚牆》,以北歐特有的馴鹿苔蘚為材質,巨大的量體讓觀者在第一眼震撼之餘,同時透過陌生的植物氣味辨識到自然的氣息,透過拉近自然與觀者的距離,將體感帶往遙遠的北國,引導人們反思環境與自己的關係。相似的概念也發生在《美》,從牆與牆之間的關係作為思考起點,彩虹是因為光線進入水滴,經折射與反射後才能映入眼底的視覺景觀,也是人們熟悉的自然樣貌。而當水霧被搬進展場裡,因著來來去去的觀眾身形反射,在每個人的眼底折射出不同的角度,就能讓每個觀者獲得獨一無二、只有自己能看見的彩虹視角。
「如果展場裡沒有觀眾,展覽就不成立,藝術也不存在。」Olafur 總是強調,重點並不在於看到什麼,而是觀者能不能相信自己的雙眼,以及觀察世界的能力。他希望藉由這樣的觀看經驗,讓觀者保有清澈的覺知,感受作品與自己獨有的關係。
自然,不是理所當然
隨著工作室定錨於柏林,重視環保的 Olafur 不但有意識地精算移動的碳排放量,甚至是減少出國與飛行的頻率,「不要把環境視為理所當然」可以說是他的核心價值,也是作品中反覆強調的概念。他始終身體力行展現他對環境的關注,試圖將自己親身走訪大自然的真切體感帶到觀眾身邊,有如2014年著名的《觀冰Ice Watch》計畫,將格陵蘭搬來的冰川碎冰放到城市的廣場上,隨著陽光自然融化,人們在近距離撫觸冰塊、觀察顏色,隨著時間推移直接感受到的消融速度,深刻的體感全球暖化迫切性。
搬運碎冰的現實困難,並不能讓這個作品經常巡迴擴散,因而他以青銅與玻璃球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讓概念得以前往世界,讓更多人看見。相似的概念還有以二十年為期拍攝的《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以不同冰川位置的二十年前後模樣,讓人看見冰川消退的劇烈程度。隨著作品前往世界各地,Olafur也會同步展現他在移動方式的選擇和對碳排放的重視,在作品來到觀眾眼前之際,也同時接收到藝術家發出的訊息,喚醒人們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關注。
保持誠實,Be a WHY person.
如果說「誠實」是Olafur面對自己與創作的著要準則,誠實也是他希望人們在觀看作品時,面對自己感官的態度。展前公開講座中,Olafur 提到「即便誠實會令人受傷,但他依然選擇信任他人,如此才有機會建立信任關係。」因此他選擇將展覽中的文字說明拿掉,讓人們在觀看他的作品可以如吃飯喝水般的輕鬆與自然,允許每個人用自己的角度、視野,以及身體互動程度,來感受他的作品。而他也反覆強調「選擇是重要的」,每個人都要感受自己有選擇的自由,並為自己創造選擇的可能。
作為一個藝術家與創作者,Olafur 始終認為「為什麼」比「做什麼」來的重要,他的每一個創作都是一次向世界傳遞訊息的行動,也唯有當他確定訊息的重要性、理解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力,才會讓概念往下一步到「怎麼做」的階段。也因此,儘管他的作品沒有過多解釋,但總能透過自然、科學原理與互動性,直觀地與觀者的生命經驗有所連結,打破藝術與知識的階級,平等地建立觀看/被看之間的信賴關係,也才有機會進一步引導觀者探問事物之間的連結,開啟更多的思考與討論。
當你看著藝術品,藝術品也看著你
在《抽象:設計的藝術》紀錄片中,Olafur說道:「藝術讓世人有能力檢視自己,和自己培養親密關係。」在這一系列排除萬難前來北美館展出的作品,每一件都沒有認知的門檻,只有坦率與誠實地對觀眾發出的互動邀請。如同他本次旋風訪台的再三強調,這是一趟屬於「你的」好奇旅程,唯有當身為觀眾的你,用你的方式與作品展開互動、建立連結,獲得屬於自己的感受,才能一同完成這趟旅程。也唯有如此,展覽才會成立,藝術才有意義。
回想一下,為什麼你會選擇閱讀這篇報導呢?帶著這樣的態度,前往北美館展開屬於你的好奇旅程吧!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6「作為萬物的一分子 Olafur Eliasson的台灣好奇旅程」
創作和感知,是當人類意識自己作為萬物的一分子,創造力就在與世界之間的關係裡。「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一直要到它與觀者相遇,才算真正完整。」如𝘖𝘭𝘢𝘧𝘶𝘳所言,我們期待透過這份專題製造相遇,進而觸發讀者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𝘖𝘭𝘢𝘧𝘶𝘳 𝘌𝘭𝘪𝘢𝘴𝘴𝘰𝘯: 𝘠𝘰𝘶𝘳 𝘤𝘶𝘳𝘪𝘰𝘶𝘴 𝘫𝘰𝘶𝘳𝘯𝘦𝘺)」展開屬於自己的探索和發現。
![]()
最新文章
-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
FOCASA首屆《身體藝術節》7月花蓮登場!集馬戲、跑酷、市集一次體驗
2025/07/08 -
國際編舞鬼才雅絲敏.瓦迪蒙首登台!《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
2025/07/08 -
阿里山小火車駛進科博館!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7/2台中開展
2025/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