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就是因為不會再更差了——藝術家張徐展,以創作回應被視而不見的存在

2025/08/22 採訪、撰文/胡士恩

去年在紐約駐村專題放映演講時,一位主持人的提問,讓張徐展第一次回頭梳理創作路徑,對方問道:「你有沒有整理過不同時期作品裡角色的造型與意義的變化,以及創作間陸續的觀念改變?」

2014年,張徐展以作品《紙人展-房間》《玫瑰小黃》開始受到注目。出生新莊糊紙工藝第四代,那一年家族事業走到存續與否的考量,張徐展不排斥順應長輩的決定,同時心裡也冒出「這段童年回憶值得一次好好的道別」的念頭,便以家中17歲老狗小黃為主角創作《玫瑰小黃》。

關節退化失去動能,小黃平時只能拖著後腳移動,那是狗在老去與死亡之間的能耐,是動物失能的殘酷寫照,但張徐展卻在其中看見一股幽默的映像:「小黃若有自覺,會覺得自己活著有尊嚴嗎?人們都說糊紙店有文化價值,但它仍被需要嗎?何以生存?彷彿只是等時間來凌遲它、等待道別的狀態。」小黃與糊紙店,談及生活與創作,張徐展擅長讓沈重變得更清亮一些,「其實我只是用自得其樂的方式去回應童年。」

糊紙作為喪葬業的一環,過去傳統經營仰賴連結與人脈,從小協助家中生意的張徐展,很早就學會接受各種處境,也意識到階級的存在。比如帶著悲傷走進店裡的喪家,他們能做的往往只是傾聽,「協助眼前的人能夠完成逝去之人的願望,進而改變他們的心境。」有時糊紙店是龍蛇雜處的聚點,那裡不只是營業空間,也是張徐展跟家人吃飯、看電視、娛樂的私人空間,「但隨時可能有陌生人走進來打斷生活,我們常常吃到一半,把飯桌搬進房間,躲起來。」

張徐展說得不像是抱怨,聽他說話像一股風,不停的流動、跨越、前往。「當你沒有選擇必需應對這樣的人和環境,你自然會找出生存的本事。」

《熱帶複眼》,單頻道錄像動畫,2020-2022。受台灣藝陣扮裝靈感啟發,原作改編自東南亞民間故事「鼠鹿過河」。
《熱帶複眼》,單頻道錄像動畫,2020-2022。受台灣藝陣扮裝靈感啟發,原作改編自東南亞民間故事「鼠鹿過河」。

除了《玫瑰小黃》的失能老狗,《複眼叢林》以蒼蠅複眼展開多重視且微小的觀看,《熱帶複眼》彰顯嬌小的鼠鹿在自然中以小博大,《Si So Mi》為市場裡被壓扁、視為廢棄物的老鼠送葬,《自卑的蝙蝠》讓非主流的畸形與陰暗發出聲音⋯⋯無論是逐格動畫、錄像裝置、紙偶雕塑,張徐展的創作回應那些常被視而不見的存在,卻從不渲染悲傷,「因為他們不會再更差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讓各種身影找到與環境共存的面貌。

「有人會說牠們邊緣或弱小,但我不這麼描述。」因為不會再更差了,沒有事物是純然或絕對的悲觀,對張徐展而言,死亡不只是存在性的消逝,也可以是物質與功能性的喪失,「我希望它/牠們有尊嚴,像是草根式的自嘲與自信的自得其樂,而不是帶著弱勢的證明被憐憫。」

與被遺漏的文化共存,也是與廢一起活的方式。張徐展近年的創作跟「動物藝陣」研究有深刻關聯,像是正在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偶書計畫》,想法來自張徐展在國外的書籍裡看見各國祭典扮裝的介紹,「每一種材料都會彰顯區域的特性,例如非洲使用木材,日本使用稻草,知識串起的聯想很有意思。但是每次翻書,都看不到臺灣動物扮裝的介紹,覺得有點可惜。」

臺灣動物藝陣常使用的材料是紙糊,《偶書計畫》預計蒐集十件動物扮裝,第一件作品張徐展選定蜈蚣,以紙糊小偶的技法完成之後,他召集十位民眾,以他的蜈蚣小偶為參考,透過蒐集區域性材料重構,這次從新北市出發將常見的五金與塑料物件共創更大的蜈蚣偶,不僅重新認識神靈意象,也生成出鮮明的當代形象。

《偶書計畫—蜈蚣陣》,藝術家製作的小偶與民眾參與協作的大偶,以對照形式展出。圖/潘怡帆攝影
《偶書計畫—蜈蚣陣》,藝術家製作的小偶與民眾參與協作的大偶,以對照形式展出。圖/潘怡帆攝影
從新北市出發將常見的五金與塑料物件共創更大的蜈蚣偶,重新認識神靈意象。
從新北市出發將常見的五金與塑料物件共創更大的蜈蚣偶,重新認識神靈意象。

每一次《偶書計畫》的發表,必須經歷文本研究、認識模仿、就地取材、彼此互看,才算完整,「那份對照感很有趣,你會從小偶看到原型,從大偶看到人如何想像材料,發掘生活物件被賦予新的形象。」第一件作品已經在新北展出,下一件預計在英國。張徐展蒐集了許多臺灣動物扮裝,有以魚、蝦、蟹、龜為主的水族陣,以布製成馬的外形、模擬騎馬與奔跑趕考的布馬陣,「我想找到新的做法介紹它們。」

生與死,用與廢,縫隙求生,邊緣視角。張徐展一直在建構獨特的系統,用複眼概念重新看待一個人、一隻動物、一次事件、一種生存處境的多重樣貌。或許展覽文案會說他在「打開固定文化與符號的想像」,但回到徐展式的流動節奏,他會說:「那只是經驗的解構再重組,事物的並行、對望與共享。就是一種嶄新的生命方式。很有趣,不是嗎?」

沾沾喜氣|2020年初成立,現成員包含了糊紙工藝、當代藝術、視覺電影、文學插畫、文史調查等工作者,常與糊紙司阜、廟宇、藝陣、軒社等合作組織計劃,讓文化保存有更多的想像,為台灣百年紙紮產業注入藝術美感新視野。圖中為藝術家張徐展。圖/潘怡帆攝影
沾沾喜氣|2020年初成立,現成員包含了糊紙工藝、當代藝術、視覺電影、文學插畫、文史調查等工作者,常與糊紙司阜、廟宇、藝陣、軒社等合作組織計劃,讓文化保存有更多的想像,為台灣百年紙紮產業注入藝術美感新視野。圖中為藝術家張徐展。圖/潘怡帆攝影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9「廢不是盡頭,是另一種存在」

人如何跟廢物一起活?抱持著疑問展開企劃,卻意外發現,廢物是日常殘酷卻必然的存在,被遺忘的逝去模樣,非主流的畸形聲響,不受重視的形體找到自信求生的方法。我們時時刻刻與廢共存,允許自己擁有廢的時刻——廢與用,或許只有一念之隔。廢是活著的,理解廢能帶來希望。

◎圖片提供:沾沾喜氣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39

過程本身才是一切——建築師西村周治,與廢屋共度的時間

過程本身才是一切——建築師西村周治,與廢屋共度的時間

2025/08/22

最新文章

保留不經意的細縫——用直覺欣賞,高田唯5件作品

2025/10/04

李漢強meets高田唯:探索「那一點點」差異

2025/10/04

創造相遇——造訪高田唯工作室與近況

2025/10/03
睽違24年來台個展!國際矚目當代藝術家季大純「五夜山河水」10/4起誠品畫廊登場...

季大純睽違24年來台!誠品畫廊個展「五夜山河水」呈現近20年創作心路

2025/10/03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場一隅。 圖/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集16組建築師與藝術家一展跨域對話

2025/10/02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首部劇情長片《幻之光》上映30週年,誠品電影院獨家企劃「光影...

是枝裕和創作30週年!誠品電影院10/4起特別獻映《幻之光》等5部經典之作

2025/10/02
謝德慶作品,Fall 3_One Year Performance 1981-1...

洪建全基金會贊助 謝德慶首次完整回顧展在紐約Dia Beacon登場

2025/10/01
陳澄波最愛的寫生地點之一嘉義公園。公園內設有九處陳澄波畫架,讓觀眾可以從藝術家視...

臺史博「寫生的故事」特展結合主題小旅行,走進陳澄波時代風景

2025/09/26
《Fare》製作台北特輯,從飲食文化、環境地貌、居民生活等角度深入這座城市。圖/...

英國雜誌《Fare Magazine》的台北探索:一座滿足每種飲食需求的城市

2025/09/21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