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電影《我家的事》在9月12日上映後,帶動不少觀眾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分享「自己家的事」,社群是影視作品重要的擴散據點,但說到底,如果故事沒能觸及觀眾內心的柔軟,說出家事其實是勉強不來的事情。電影像一面鏡子,究竟是缺乏愛、渴望愛、懂得愛、珍視愛,在快速被瀏覽的頁面裡留下自己的重量,那些文字之所以被寫下的原因,是騙不了人的。
《我家的事》發想自導演潘客印的生命經驗,經創作成為四段、從四位不同家庭角色視角出發的劇本。故事時間橫跨24年,從構思劇本到後期剪接製作經歷反覆檢視修改,潘客印並未選擇以單一事件或線性時間軸貫穿,反而更貼近人們追溯家庭記憶的軌跡,回想家裡重要人物事件和話語,時常像在組裝拼圖,得從邊邊角角或蛛絲馬跡,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拼起感受的全貌。
問潘客印為什麼非得拍出這個作品,出身彰化社頭、到台北唸書生活將近20年的他,給出電影上映前的最新體悟:有時候真的很想回家,「待在台北久了,心會累,時常感覺沒有可以著陸的地方。」潘客印說出口的「回家」,不只是物理上的移動,而是離家打拚多年後試圖重新理解家的存在——一個個體究竟來自哪裡、何以成為自己的依據。
片中飾演弟弟(夏仔)的演員曾敬驊,出身宜蘭冬山,雖然故事情節與自身經驗不同,他還是感受得到情感共鳴,「第一次跟導演聊劇本,他講故事的方式會勾起演員的渴望,想跟他一起完成、把故事說出來。」那陣子曾敬驊的演藝事業剛起步即受矚目,戲約不斷,「感覺是時候停下腳步,更靠近自己一點。飾演夏仔這個看似單純的角色,其實是另外一種挑戰,我必須知道是什麼支撐著我,我要多相信它,才可以繼續。」
潘客印和曾敬驊都在鄉下長大,一個在中南部、一個在東北角,從學生時代開始,扛起家的責任與壓力深深烙印在潘客印身上,大學畢業選擇待在台北工作,他很清楚媽媽一人留在社頭老家的失落感,但仍然咬牙在城市闖蕩;曾敬驊曾經覺得唸完大學就回家是理所當然,後來意外因《返校》海選成為演員,人生大轉折,「我開始有想飛出去的想法,專注在自己身上,去學習我該學的。」他形容當時自己的狀態變得「很台北」,聽不太進家人說的話,心裡甚至抱持著「反正我說了你們也不懂」念頭選擇不表達,他不禁會想:如果稍微鬆綁跟家的連結,自己會不會升級到另一個境界?
《我家的事》的slogan是「你知道我們是多拼命,才能成為一家人嗎?」曾敬驊在拍戲過程慢慢更理解「拼」的意思,「那是家人之間連繫的基礎,家教很重要,它指的不是教養,而是『從小到大你們是怎麼一起生活過來的』。很多時候你以為只有自己在努力,但其實家人都在幫你努力,是因為他們把你養大、一起生活,你才會有現在的想法和環境,去經歷眼前的境遇。」
潘客印用故事讓每個家庭成員的幽微心境都有空間表達,無論親近或疏離,每個人終究是個體,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你會很明顯感覺到空間它有生命,有熱鬧、爭吵、歡笑,它一直在生長,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人離家,有人不在了。家其實跟人一樣,它會慢慢變老。」
問潘客印創作過程是否曾觸及成長傷痕,「創作沒辦法處理情感的裂痕,只能發現自己的狀態。我發現自己無力靠近某些核心,有些記憶被保護住了,那道牆很厚。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覺得做電影必須靠近人性的各種層面,才知道極限在哪,而這其實就是面對創作、面對說好一個故事的真誠,「傷痛會帶來影響,每個人都是,但它好像已經被我訓練到放在心裡,是心房裡面的某一種裝潢,自己住在裡面。」
曾敬驊為了演戲得不斷進入不同故事、不同角色生命:「很多時候,拍完一部戲,你覺得認識了新世界,每部戲都會有帶來新的成長、同時打破某些東西,價值觀好像又重整一遍。」但《我家的事》很不一樣,「它讓我更接近自己的本質,這段時間的感受和認知,是無法輕易動搖或重新建構的。」
無論完整破碎或帶傷,家是原點,映照一個人的本來面目。人或多或少都曾好奇,「家」是如何共度時間、成為現在的樣子,創作電影讓潘客印看見自己的恐懼和柔軟,走進心房裡明亮與黑暗同時存在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我變得比較穩,不急著去嘗試或逞強,知道自己是因為愛才來到現在這個地方。」
導演|潘客印
主演|藍葦華 ⤫ 高伊玲 ⤫ 曾敬驊 ⤫ 黃珮琪 ⤫ 姚淳耀
9月12日起全台上映中
特別感謝◎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影棚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1「家的模樣」家是原點,映照一個人的本來面目。本期收錄五位不同世代男性談論家與自身關係的視角,他們以電影、表演、繪畫、音樂、書寫表達,無論是否直接說愛,相距多遠,家始終在他們心中駐足,成為與世界連結的基礎。家的模樣不斷變形,伴隨著柔軟與堅毅,始終存在你我身上。
![]()
◎攝影:鄭弘敬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
2025《森林夜遊》9/22嘉義登場!9組創作者╳9個場域╳開箱5棟建築
2025/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