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鹿舞:人鹿神融為一體,在夜裡和諧地像場夢
風對我說:「這就是鹿舞的起源。那是原野、太陽、人與鹿,全都融為一體的舞蹈之心啊。」——《鹿舞的起源》宮澤賢治
在看過的日本祭典藝能中,我最喜歡鹿舞。
舞者頭上穿戴鹿面具,木或竹製作成栩栩如生的鹿角,從頭的兩端挺拔插出,以馬毛製作的裝飾隨著身體擺動,激烈甩晃。背上插著兩支約是身高兩倍長的竹製裝飾棒,稱為薩薩拉(ささら),當舞者迅速向前彎腰接近地面,薩薩拉會敲擊地板,發出聲響,象徵驅邪與祈福。整片布料從頭垂蓋到腰間的太鼓上,舞者的人類身分,完全隱沒其中,幻化如獸。
這個被稱為鹿踊(ししおどり)的古老藝能,在日本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尤其在岩手縣最為興盛,其源自東北山間村落中,鹿被普遍識為聖獸,是山神的使者,能與神靈溝通。鹿舞,是讓舞者化為鹿靈,在舞蹈和鼓聲中引導祖靈回到人間與送返冥界。
第一次看見鹿舞,是在岩手海邊的山田町,大杉神社與山田八幡宮的前夜祭。地方神社的祭儀與地方緊密,並不是會特別歡迎外來者的氣氛。本來怕自己格格不入,但按捺不住好奇,還是在雨夜裡抵達了大杉神社。神社內都是不畏落雨的當地居民,我裝作鎮定,把自己縮小,安靜地看。劍舞、八木節、虎舞的保存協會團隊,輪流來到神社前演出奉納。然後,鹿舞來了。
由三名鹿舞舞者,與一名鼓者組成,當地的鹿舞是「幕踊系」流派,也就是舞者自己不打鼓,專注以更柔和、有靈的肢體演繹鹿靈。於是舞者們在神社前,緩和擺動,長時間跪姿,身體接近地面,隨鼓手的鼓點擺盪身上的布料,甩動背後長達地面的流蘇。人、鹿與神的互動,在夜裡和諧地像一場夢。原來,這就是鹿舞。
在人、鹿與神難以辨別的雨夜中,我看得出神,格格不入的感覺消散於磅礡的鼓聲中。我感覺,神與土地,接受一切。
除了神社祭儀,鹿舞多會在夏季盂蘭盆時期演出,作為迎送祖先的聖獸。於是在這個日本人一年中少數會回老家的節日,我們前往岩手奧州江刺,觀賞「百鹿大群舞」。江刺地區約有十五組活躍於當地的鹿舞團隊,每年「みちのく盂蘭盆まつり」時,會以市街為舞台,集結約一百名鹿舞舞者,跳出動作與鼓聲一致的鹿舞——被譽為擁有震撼土地的力量。
午後,鹿舞團體紛紛在店家門口進行「町內奉納」,這並非表演給觀眾看,它更接近一種將祝福帶入商家、居民家的儀式。商店老闆們虔誠地站在門口,專注看著舞者賣力擊鼓舞蹈,眾人無語心念一致,祈求平安繁榮。小村裡一家又一家戶也漸漸站上街,孩童們吃著花花綠綠的剉冰,大人們把握時間跟老同學、鄰居大聊特聊,那是他們一年中難得的聚會。
是夜,鹿舞舞者從街底甩著長毛、鹿角與薩薩拉來了,一百匹鹿蔓延街道。我不禁這樣想:「這座小村,再也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了。」
當鹿就在我伸手可以碰到的距離時,我想起宮澤賢治《鹿舞的起源》中的嘉十,因為太想跟鹿一起跳舞,卻讓鹿驚慌奔逃。於是我忍著不動,按捺著被鼓譟的心跳,大氣不敢吸一口,渴望守護人與神靈共享土地的這一幕,長長久久。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0「構築心中的信仰風景」信仰是一種自由的心靈活動,也是一種個人與群體的歷史,訴說人們與地方的來歷,累積成看待世界的觀點——從中剪一塊深刻的風景放進心裡,長出內在的力量,透過日常習慣、儀式傳承、物件寄情、社群互動,讓相信的意念變得堅實。信仰如鏡,持續擦亮,以此照見,我們得以對自己越來越誠實。
![]()
◎圖片提供:廖昀靖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40
最新文章
-
日本鹿舞:人鹿神融為一體,在夜裡和諧地像場夢
2025/09/06 -
女神就像溫暖長輩,共鳴與陪伴身為女性的自己——倪瑞宏
2025/09/06 -
雞籠中元祭:從對立到和諧,映照人心與時代
2025/09/05 -
神性就是相信內在智慧,不向外去尋求——Misc林佳齡
2025/09/05 -
邁克爾 ‧ 穆勒《關於繪畫的思考》爍樂畫廊展出!一睹沒有邊界的畫布創作
2025/09/05 -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NOKE忠泰樂生活展出!一睹當代創作者藍色收藏
2025/09/04 -
臺灣首次大型女性書藝研究展「自由自在」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
2025/09/04 -
2025 Camping Asia 11月登場!以舞蹈為語言、5檔精選表演節目一次看
2025/09/03 -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