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集16組建築師與藝術家一展跨域對話
新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於10月4日至2026年1月25日在 6A、6B 展覽室登場。展覽由阮慶岳策展,集結16組國際及國內建築師與藝術家跨域創作,以四大主題透過聲音、影像、裝置與構築作品,邀請大眾重新思索建築作為生命庇護所的本質與當代意義。
建築也能作為心智庇護所
一如文化地理學家段義孚在《恐懼景觀》所說:「人們不單建造房子、發明農耕以應對自然的威脅,還創作童話、傳奇,建構宇宙想像、哲學體系,將之作為心理的庇護所,用以逃避思維的混沌、對自然的恐懼。」建築是宇宙混沌的顯現,是人類心智的庇護所,也是生命棲息的所在。
策展人阮慶岳身兼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擁有美國及臺灣建築師執照,並長期關注建築與社會、文化、心理之間的關係。阮慶岳認為,現代建築與城市發展往往未能回應這些深層思索,反而逐漸落入哲學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所指「自我的膨脹、最終的空虛、對他者的蔑視、大聲的喊叫、對過往不幸輝煌的凝視」的時代困境。
此次展覽便從此問題意識出發,試圖引領觀眾重新理解建築作為心智庇護所與生命棲息地的當代意涵。「建築的恐懼與療癒」以「儀式」、「建築的法則」、「召喚」、「里山」四大主題貫穿全場,構築出一條從心靈到環境、從歷史到當代的探索軸線,開展建築與生命之間多層次的對話。
以四大主題呈現多重視角跨域創作
▍「儀式」
在此區,觀眾將看見榮獲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國際精選」特別表揚獎(Special Mention Awards)的泰籍建築師布恩森.普瑞姆塔達(Boonserm PREMTHADA),以及建築師賴伯威、曾志偉與藝術家顧世勇的作品。布恩森的獲獎設計展現他如何在恐懼中建立空間秩序與精神符號,形塑群體記憶與社會儀典。
亮點作品|布恩森.普瑞姆塔達 〈藥草之廟〉2025
在泰國傳統中,醫療常發生於居家或寺廟,以草藥作為治療之道的習俗至今依然延續。而醫院是治癒身體的場所,廟宇則撫慰人們心靈,因此這件作品結合了兩者特質,以藥草作為建築的空間,亦是冥想的場域,讓氣味成為療養身心的處方。
藝術家以乾燥的龍腦香葉填覆曲型鋼管,氣味在無形中散佈於環形半開放的內部空間,昏暗且靜謐的場域所帶來的氛圍,使人們的感知逐漸被打開,並與環境融為一體。當這些草藥的療癒力量被引入半封閉的展場空間,我們得以重新意識到祖先的智慧,如何陪伴人類渡過恐懼與疾病。
▍「建築的法則」
匯聚日籍建築師松田和久(MATSUDA Kazuhisa)、新加坡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Kay Ngee Tan Architects)、建築師與文化工作者楓川秀雅(FCHY Architect Lab)、洪浩鈞、符昌鋒,以及中國籍建築師陳東華(CHEN Donghua),反思建築理論與形式背後的規律與邏輯,並質疑當代建築是否仍能回應人類心理與社會需求。
亮點作品|松田和久 MATSUDA Kazuhisa〈集體無意識之行星〉2025
建築最初是為了庇護身體,使人免於自然威脅。在概念上,倘若庇護的目的是必須排除自身以外的威脅,或是將威脅來源轉化為自我的一部分。在不斷內化與排除的過程,個體與群體間便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藝術家以沙盤治療為靈感,創造出能讓多人
參與的沙盤空間,視覺化呈現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關係。
在如行星般的半透明球體內,模擬著原始星球隨機發生風暴與震顫,邀請觀眾在不穩定環境中,創造能映照自我內心的庇護所,但同時又必須面對外在環境與他人的影響。持續互動下,結果可能導向衝突與破壞,也可能孕育出和諧與利他的共同空間。作品
試圖在自我與共存間尋找交會的可能性,並探索著存在於個體/群體、自我/他人、建構/毀滅間的矛盾關係。
▍「召喚」
由廖偉立、吳耀東與吳增榮的作品呈現人與建築、空間之間的互動張力,探討建築如何喚起感知、情感與記憶。
亮點作品|廖偉立〈歲月與空間的距離——母親的房間〉2015-2025
此鋼筆速寫系列源自藝術家定期探望九十多歲母親的紀錄。這既是母子間本能的連結,也是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對母親的生活與心理狀態進行探索。畫筆追隨母親的喜怒哀樂、恐懼憂傷與歡樂惆悵,將其日常細微的情緒化為圖像。
隨著其母親年歲漸長,與其猶如廢墟般隨著時間風化的身體,卻依舊以強韌的生命力在侷促的時間與空間裡與命運抗衡。數十幅速寫捕捉著不同時刻、不同角度下的凝結瞬間,編織出時間流逝與日常差異的軌跡,逐步交錯成一張難以言喻的神祕網絡。在
這裡,母親不僅僅是母親,她成為家的象徵,帶來溫暖與安心;成為建築探索的原點;更成為身心靈庇護的所在。
▍「里山」
旅居臺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與尹子潔、徐婷,以自然、環境與地形脈絡為起點,帶領觀眾思考建築應如何融入土地與生態而非凌駕其上,回應在地文化與生活。
亮點作品|澎葉生 Yannick DAUBY〈曲流溯行〉2025
溯行可以被定義為一種不自然的方向,因為它違逆了地心引力的牽引。河水向海洋奔流,而往上游則意味著回到源頭,轉身回望,帶著對過去的凝視。它是專注於生態、蹤跡與故事,向山而行的移動;是一段攀登與傾聽、漫遊與記錄的旅程。
這是藝術家的個人計畫——從他新店的住家到鶯歌美術館的旅程,也是一場田野工作:他透過觀察地景、邂逅故事,以錄音留下筆記,並藉著多種途徑描寫情境;他在作品中將自身經驗到的片段進行拼接與詮釋,分享田調過程採集到的環境聲音、影像與文
字,表達其對土地與自然的關注。作品將分為十餘個篇章,呈現於藝術家尹子潔所搭建的庇護所及其作品中。
亮點作品|尹子潔〈白森林〉2025
尹子潔以日常中無所不在的衛生紙為創作起點,想知道這潔白的衛生紙來自哪裡,展開一段與衛生紙同行、尋找「前樹今生」的旅程。 這條線索指向印尼—全球供應鏈下的人造林:那些看似自然的森林,自萌芽之初便注定成為紙漿的工業宿命。
藝術家以行為錄像呈現無計畫地走進印尼林地邊界,並以衛生紙製成風箏,讓短暫脆弱的材質在天空留下抵抗的痕跡。她以衛生紙生產過程剩餘的邊料及未切斷的捲筒組成空間裝置,在既熟悉又陌生、柔軟又堅硬、短暫卻永續的材質張力中,直視當代社
會被柔化的傷痕,並從中思考介於日常生活、自然景觀與工業鏈中的關係政治。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期|2025-10-04 — 2026-01-25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 6A、6B 展覽室
參展藝術家|尹子潔、布恩森.普瑞姆塔達、吳增榮、吳耀東、松田和久、洪浩
鈞、徐婷、符昌鋒、曾志偉、楓川秀雅、廖偉立、澎葉生、陳東華、陳家毅建築師事
務所、賴伯威、顧世勇
2025展覽
最新文章
-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集16組建築師與藝術家一展跨域對話
2025/10/02 -
是枝裕和創作30週年!誠品電影院10/4起特別獻映《幻之光》等5部經典之作
2025/10/02 -
洪建全基金會贊助 謝德慶首次完整回顧展在紐約Dia Beacon登場
2025/10/01 -
臺史博「寫生的故事」特展結合主題小旅行,走進陳澄波時代風景
2025/09/26 -
英國雜誌《Fare Magazine》的台北探索:一座滿足每種飲食需求的城市
2025/09/21 -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