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回應生命——在歐洲發現光的意義/陳穎思

2025/11/05 口述/陳穎思、採訪整理/林亞璇

「建築領域的光很難獨立存在,它依附在空間結構之上,而且最好是不要被察覺。設計燈光的人總要記得有所退縮。」接受建築訓練、曾在照明設計事務所上班,陳穎思簡言燈光設計的服務性質與困難。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念建築照明設計碩士時,北歐側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平衡的視角,讓她開始對「設計光」的必要性產生困惑,進而發現在美學創造之外,光的設計也可以著力於人類健康與環境保育。「那讓我覺得,光其實可以是有意義的。」

她接著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進修,學習將燈光科學化,從數據資料中挖掘設計方法的緣由與影響——這些研究與照明法規相連,諸如環境燈光的亮度標準、能源效率的產品指標,規範市場永續運轉。接觸過建築設計與燈光研究領域,現於真真鑲嵌研究所擔任專案研究——在這個以傳統工藝製燈、探索當代藝術可能性的品牌中,陳穎思期待引發人們對於光有更多想像。「很多歐洲人可能也不會去買名貴的設計燈具,可是他們會依自己的審美改造一盞平價立燈。那種對於光的感受和追求,似乎是台灣大眾比較缺少的。」

500輯:在歐洲的生活經驗中,你觀察到他們看待光、使用光的方式有何不同?

台北是一個光源非常多的城市,路燈、小吃攤、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銀行關門後依然亮著燈的ATM,我們習慣走到哪裡都「很亮」。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念研究所,那裡幾乎沒有摩天大樓,就連百貨公司都只有寥寥幾間。在燈會活動裡,從A裝置到B裝置的路途中幾乎不會另外規劃照明——多數民眾已經習慣了低亮度的環境,覺得「本就是如此」,聖誕節慶也不會出現大量燈串纏繞路樹的景觀,而是做重點性、低限度的照明。

但在英國倫敦攝政街,最有名的便是鋪天蓋地的聖誕燈飾,各精品門市都會端出爭奇鬥艷的燈光布置,說穿了就是一種刺激消費的手段。在全球化浪潮下,這已經不是歐亞文化、而是社會氛圍的差異;一個國家的文化、建築美學與生活方式全都是相連的,偏向社會民主主義的瑞典更在乎經濟活動與環境發展的平衡,他們的人造光設計從功能性出發而顯得樸實,更在意如何使用與享受自然光,像是開窗角度與天井的安排,以及運用日光塑造場景的建築設計。

來自北歐建築師Alvar Aalto設計的俄羅斯維堡圖書館,利用天窗引入適合閱讀的自然光。© Alvar Aalto Foundation
來自北歐建築師Alvar Aalto設計的俄羅斯維堡圖書館,利用天窗引入適合閱讀的自然光。© Alvar Aalto Foundation

500輯:從建築設計到燈光研究,你對燈光與人的關係有什麼新發現?

念碩班時我參與了特殊兒童小學的校園環境改造研究,有些學生患有容易受到光亮刺激的光敏性癲癇,或是過動症、自閉症與行動不良。我親眼看到學生發病,也看到莫名鬧情緒的孩子,換了不會被陽光直射的座位後瞬間安靜下來,在體會過他們的視角後,發覺自己從前都太小看使用者在環境裡的需求了,那些我覺得的「好看」其實只停留於表面。面對這一群對於環境敏銳、反應直接,又難以表達自身需求的使用者,對我來說是充滿謙卑與感激的學習經驗。

500輯:你似乎特別關注光與健康的關係,這個領域有哪些新興議題在發展?

歐洲新興已久的人因照明(Humans Centric Lighting),最初來自電力照明的出現帶動了輪班制工作的發展,像是夜班護士、產線工人等,不固定的輪班作息讓工作者長時間無法接收自然光,導致身體的分泌代謝與生理時鐘混亂。現在除了發展出模擬太陽光、接近全光譜的光源,以人造光提供人體所需因素,維持身心健康,燈光控制系統也被廣泛應用,例如白天需要較冷的白光提升警覺性,晚上需要暖活一點的黃光幫助放鬆,其實就是回歸到最原始的生物性需求,模擬一種貼近自然作息的環境。

500輯:請分享你喜歡的燈光設計案例?

這個案例不新但很經典,挪威有座名叫尤坎(Rjukan)的小鎮,因為地處山谷與太陽照射角度的關係,約有半年的陽光都被高山遮擋,小鎮幾乎籠罩在陰暗中。藝術家Martin Andersen延續創鎮者Sam Eyde的構想,提出在山頂架設三面以太陽能供電的巨大反光鏡,將陽光反射、形成約六百平方公尺的光點,照亮鎮上廣場。以很簡單環保的方式,讓人們享受到自然資源,凝聚人群與社區意識。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在當今做燈光設計的人重要提醒;如何在最低限的消耗下運用自然資源,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設想,保持謙卑而不炫技花俏。

挪威小鎮尤坎利用反光鏡捕捉陽光,讓居民享受到日光。圖/Bjarte Fredheim攝影
挪威小鎮尤坎利用反光鏡捕捉陽光,讓居民享受到日光。圖/Bjarte Fredheim攝影
圖/Terje Prestaarhuspg攝影
圖/Terje Prestaarhuspg攝影

陳穎思|實踐大學建築系、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建築照明設計研究所畢,於歐洲接觸學術研究後側重關注燈光設計與人類健康、環境發展的關係,現於真真鑲嵌研究所擔任專案研究。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4「每一道光線裡的創作追求」

我們習慣追求被看見,時常忽略觀看本身需要練習。與光為伍的創作者,其實都在學習持續的觀看自身與世界。有時將技術減化到只留下純粹,有時節制地凸顯情緒的堅韌,有時與聲像共創成思想的內斂。光是感受時空的線索,感覺此刻存在,相的輪廓因而真正浮現——感知本身才是光的起點。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44

讓燈靜止,有時需要勇氣——演唱會導演May Su蘇揚庭

讓燈靜止,有時需要勇氣——演唱會導演May Su蘇揚庭

2025/11/05
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攝影師陳詠華

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攝影師陳詠華

2025/11/05

最新文章

挪威小鎮尤坎利用反光鏡捕捉陽光,讓居民享受到日光。圖/Bjarte Fredhe...

回應生命——在歐洲發現光的意義/陳穎思

2025/11/05
陳詠華|在她的鏡頭中,刻畫著濃烈而曖昧的色彩,她巧妙地捕捉了詩意且細膩的影像。陳...

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攝影師陳詠華

2025/11/05
蘇揚庭於金音獎的創作《聲 v.s. 光》,以遊戲搖桿和Finger Drummi...

讓燈靜止,有時需要勇氣——演唱會導演May Su蘇揚庭

2025/11/05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動臺灣影像藝術躍上國際舞台!蘇匯宇個展「三廳電影—總體敘事」於波...

蘇匯宇「三廳電影—總體敘事」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展出!12月重返臺北放映

2025/11/05
李亦凡,《鬱卒的平面》(影像示意圖),同展名新作。 圖/© 李亦凡提供

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馮希卡x李亦凡以錄像、人體雕塑直面數位焦慮

2025/11/04
睽違十年!比利時怪才編舞家楊.馬騰斯經典之作《再見狗日子》重啟,首度登台,集結8...

比利時編舞怪才名作《再見狗日子》11/7登場!以70分鐘跳躍挑戰舞蹈極限

2025/11/04
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將於2025年12月13日登場! 圖/臺中市...

中美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12月亮相!呈獻20國、70+組藝術家多元創作

2025/11/03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 — 霍剛、權純益》於自11月23日展至...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霍剛、權純益
》11月登場

2025/11/03
2025 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邀集全球72 位藝術家探討「思慕」的無盡動能。
...

必看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北美館登場!集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

2025/10/31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