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攝影師陳詠華
陳詠華:光是攝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眼睛可視性的第一要件。於是觀察光、學習如何運用光是攝影師的必備條件之一,雖然不一定要百分百理解,有時候創作中造成一些誤會反而是種預料之外的驚豔。光能協助影像取代語言與文字,是視覺的語彙,好比用於舞台演出,會隨著人物狀態和情境而改變,相互隱喻,甚而融入角色。光也像呼吸般,有屬於自身的律動和頻率,透過不同的波長,譜化繽紛的色調。或者,光也如同音樂般,能賦予影像情感,讓我們聆聽它們的傾訴,徜徉於畫面帶來的廣闊想像空間。
500輯:可有某個階段更有意識地使用光?
陳詠華:隨年紀增長,我覺得自己的個性越來越內向,也開始學習在許多事物上有所節制。總覺得節制與克制在生活之中,無論是對於情緒、慾望等,總能帶來令我非常著迷的變化。
在影像創作,我喜歡直接光源,無論是使用棚燈亦或自然光,以光線大面積的包容視線所及,細膩敷布、包裹著人物的每一處肌膚,從而凸顯人物情緒與肢體的堅韌;柔軟的影子隨肢體變換的瞬間,似有若無地,鬆弛於色彩之中。光線對我來說如同我和相機的關係,是需要花時間相處和磨合。
500輯:在商案委託、人像攝影、個人創作中,「光」與主題的關係是什麼?
陳詠華:光是每一輯拍攝的夥伴,我會在不同的拍攝選擇適合跟隨的夥伴,譬如找適合的光線,有時是自己佈光,有時則是和燈光師討論。而燈光師也是光的朋友,他必須理解每種光線的性格,和他們擅長發揮的狀態。互相配合的默契恰到好處很重要。但有時燈光師所呈現的光線對我來說過於完美,那種完美對我來說過於陌生。我還是想以最純粹的方式去感受光,透過不同的柔光,強調人物表現的張力。影像可以完全取代語言和文字,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
500輯:什麼驅使你不斷在攝影中嘗試?
陳詠華:一直以來,光影所能呈現出的細膩和層次,都是我在探索並追尋的。在相同空間中,僅透過細微光線的位置、方向與強弱,便能傳遞出截然不同的氛圍和情境。好比在日常生活的空間裡,陰天晦暗的柔光和晴天直接的陽光,兩者的光影變化,無形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境。而光迷人的另一面,在於色溫的變化,顏色的本質是由光的波長所決定。相異的色溫在拍攝的佈光裡,會也將會和場域產生不同的共鳴。光影和聲音一樣,是對於記憶、情感、直覺的延伸與想像。
500輯:談談近期創作上跟光有關的啟發?
陳詠華:在創作上,我對光沒有過度複雜的設計與編排,如前述,我偏好大面積、自然流動的光線。啟發我對於光思考的,多半來自電影或繪畫。《入侵腦細胞》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男孩手中拿著的鏡面項鍊,反射在黃綠色的牆面,警示並指引男人前往的方向。電影裡光線透過鏡子的折射,擴散進而閃爍在四周。我後來在拍攝中也有運用類似的光線。繪畫方面,Edward Hopper的畫作深深吸引著我,晴天日光透過窗戶灑落室內的光,或夜晚商店裡孤獨而沈靜的光線,美得令人著迷。透過電影、繪畫,與日常生活裡光影在不同時刻變化的觀察,這些累積的視覺記憶慢慢醞釀、催化,再交疊我的想像、夢境和體驗,漸次地調和成如今屬於我的光線語彙。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4「每一道光線裡的創作追求」我們習慣追求被看見,時常忽略觀看本身需要練習。與光為伍的創作者,其實都在學習持續的觀看自身與世界。有時將技術減化到只留下純粹,有時節制地凸顯情緒的堅韌,有時與聲像共創成思想的內斂。光是感受時空的線索,感覺此刻存在,相的輪廓因而真正浮現——感知本身才是光的起點。
![]()
◎圖片提供:陳詠華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回應生命——在歐洲發現光的意義/陳穎思
2025/11/05 -
光線就是畫面的中軸——攝影師陳詠華
2025/11/05 -
讓燈靜止,有時需要勇氣——演唱會導演May Su蘇揚庭
2025/11/05 -
蘇匯宇「三廳電影—總體敘事」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展出!12月重返臺北放映
2025/11/05 -
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馮希卡x李亦凡以錄像、人體雕塑直面數位焦慮
2025/11/04 -
比利時編舞怪才名作《再見狗日子》11/7登場!以70分鐘跳躍挑戰舞蹈極限
2025/11/04 -
中美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12月亮相!呈獻20國、70+組藝術家多元創作
2025/11/03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霍剛、權純益 》11月登場
2025/11/03 -
必看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北美館登場!集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