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詹仁雄/娛樂的未來,賭一把大的或是單打獨鬥
疫情會讓娛樂的分眾被更精準地確認,把個人和集體做到更細的分眾,我認為是有機會的。人不可能沒有出口,我們講「窮燒香、富拜佛」,娛樂也是一種信仰,很多人是靠著幾部電影、幾首歌撐過青春期。尤其現在資訊爆發,年輕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教主、想follow的人,那是一種意見的傳達,某種價值觀的跟隨,它必定會帶動跟以往全然不同的經濟模式,只要有錢賺,它會回推回來,娛樂產品就是必須的存在。
分流可以是說,我們不得不面對只能往兩邊的路線走。一邊是個人的、直播的,是以前大家沒辦法才會做的,但現在必須如此;另一邊是我認為一些企業主、或是擁有比較大資源的人,應該會想做更高端的東西,以區隔單打獨鬥、網紅式的娛樂。介於中間的幾乎都活不下去了,那不如大家來賭一把大的。
回頭看韓國,韓國在泡沫經濟時期把幾個大企業整併,規格直接拉高,這是很簡單的例子,大家都賺不到錢,不如聚集在一起,變得更強大,就會跟成本極低、不可控的網紅式娛樂做出區隔,疫情會加速這件事。
從歷史來看,幾次大瘟疫前後的娛樂都有一點末日情節,大家更倚靠娛樂來平衡生活上的困擾。現在也是個時機點,在網路普及之後,大家更看重數位行銷,可是我一直覺得儀式感的娛樂是永遠存在的,因為人跟人之間,不可能只靠著數位式的散播或觀看,不然怎麼可能霍夫曼的黃色小鴨會有幾百萬人看?
這次疫情對上了年紀的人或家裡有嬰幼兒的人,造成比較大的恐懼,但對年輕人來說,他們比較像參與了一次歷史事件,年輕人的儀式性娛樂可能會更蓬勃,比如國外有沈浸式舞台劇、虛擬演唱會或是更大型戶外活動,會一個一個跑出來。劉若英前陣子開了一場虛擬演唱會,超過一億人觀看,雖然還不到多元互動,但這個模式可能會在其他平台突然發生,甚至變得普及。
疫情引出娛樂產業更多未來思考的方向:大人是否有足夠資源支撐接下來的製作條件?若年輕人的資源少,就會更往個人的、低成本的方式去,這種極端化有時候並不是太好;但另一方面也刺激年輕人的創作能量,他們真的可以在家裡,運用簡單的錄音設備發表創作。他們終究會發現,自己是在網路世界裡最強大、且人數最多的一群,既然大人沒錢了,年輕人不如自己開幹,也能征服很多人。
最新文章
資深企畫葛大為:為自己的人設負責,讓創作成為他人的動能
2021/03/04Clubhouse熱潮下,創作者過度關注「當下」的危險
2021/03/04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甜點與酒的甜蜜邂逅:台北這些地方推薦給酒迷
2021/03/03樂評人袁永興/聲音傳播新面貌:同步共感、深度參與的Clubhouse
2021/03/02文化觀察者于國華/來自市場的情味:在台東 Icifa 感受從自然到餐桌的食材旅程
2021/02/2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社區的客廳:街角咖啡店
2021/02/25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第一代法國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2021/02/25策展人梁浩軒/你青春裡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來過了嗎?
2021/02/23旅日作家張維中/語音社群 Clubhouse 讓我想起的事:Twitter 崛起前的日本社群軟體 mixi
2021/02/18美食作家張聰/AKAME新品牌MATHARIRI是一間餐廳,還是一個趨勢的開始?
2021/02/15創意人李擴/疫情時代,人們何必守在擁擠城市?宅家經濟再定義
2021/02/15張家齊/把愛人還給她的家人,是一種現代的體貼
2021/02/09【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談薩古魯智慧:從日常開始練習回應的能力,那就是一種自由
2021/02/07【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葉肇元:善用AI,也能讓人類智慧更精進
2021/01/30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經此一疫,甜點店是未來餐飲業新希望?
2021/01/29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談大和頓物所、驛前大和旅社:屏東咖啡香與老建築再生
2021/01/29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走訪西螺延平老街「永豐米糧行」
2021/01/29策展人梁浩軒/藝術與潮玩:「大人的玩具」與「小孩的收藏品」
2021/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