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張聰/2020台北台中米其林短評:無論哪一種國際級餐飲評鑑,對台灣都是正面推動和鼓勵
米其林繼在台北發布後,今年繼續擴展到台中來。據我自己的觀察,不管是哪一種國際級的餐飲評鑑榜單推出時,對業界都是一種正面的推動和鼓勵。
榜單發布後,消費者和榜單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日常互動,消費前的選擇取向,和消費後的體驗結論,不管是在覺知或者不覺知的狀態,定會根據榜單的評比有一個交錯。
比如說消費前選擇餐廳時,很多都會受到榜單的影響。「我們去這個餐廳吃好嗎?聽說是一星耶!」。消費後也大多數會跟榜單的評比有個無意識的互動「這家確實好吃哦!難怪是米其林星級餐廳了」或者「我覺得還好而已,這家怎麼可能是兩星餐廳呢?」。
這種行為和評語,不管是正面或者是負面的,其實都是在為這個榜單加持,從而增加它的影響力。我一直都覺得美食榜單是人類學、心理學和市場行銷學的綜合交錯而出現的社會學現象。
我個人認為米其林評鑑系統今年擴展到台中,針對這個不算是一個國際都市,同時也沒有大量國際旅客的城市,來評比其米其林星級餐廳和住宿推薦,這一舉動非常有意義。台中市應該會因為這樣的契機而有所變化。
長遠來講,對於這個城市美食品質、餐廳種類、款待意識、旅遊配套的長遠提升和影響,效果有可能是驚人的。關注米其林這一個國際性榜單對於台中社會的消費習慣的升級和影響,比起談論哪一家拿多少星都要有意義。
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在榜單公布後的一兩年裡,有沒有更多的國際遊客到來?有沒有更多的國際名廚為了摘星而移居來或者把分店開來台中?有沒有推動更多餐飲消費的升級?外食人口會不會增加?餐飲禮儀有沒有進步?
對於台灣來講,我最樂見的是米其林將來繼續南下到台南和高雄,甚至於覆蓋整個台灣。君不見今年環島遊因為疫情的原因成為大熱。將來如果任何人,包括國際的遊客和朋友,可以拿著一本國際指南,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一一品嘗過去,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食之島,款待之島,當是樂事。
當然,作為這文章的結束語,我可以告知你的是:專業廚師,和業界精英有著他們自己的評鑑密碼,這密碼肯定是不會公開討論的,也不一定和米其林的評鑑相同。你可以這樣看,基本上米其林是一個屬於大眾的,和明顯有著「政治正確」的評鑑系統。專業人士之間的星星分布,一定會是不一樣的。
最新文章
資深企畫葛大為:為自己的人設負責,讓創作成為他人的動能
2021/03/04Clubhouse熱潮下,創作者過度關注「當下」的危險
2021/03/04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甜點與酒的甜蜜邂逅:台北這些地方推薦給酒迷
2021/03/03樂評人袁永興/聲音傳播新面貌:同步共感、深度參與的Clubhouse
2021/03/02文化觀察者于國華/來自市場的情味:在台東 Icifa 感受從自然到餐桌的食材旅程
2021/02/2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社區的客廳:街角咖啡店
2021/02/25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第一代法國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2021/02/25策展人梁浩軒/你青春裡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來過了嗎?
2021/02/23旅日作家張維中/語音社群 Clubhouse 讓我想起的事:Twitter 崛起前的日本社群軟體 mixi
2021/02/18美食作家張聰/AKAME新品牌MATHARIRI是一間餐廳,還是一個趨勢的開始?
2021/02/15創意人李擴/疫情時代,人們何必守在擁擠城市?宅家經濟再定義
2021/02/15張家齊/把愛人還給她的家人,是一種現代的體貼
2021/02/09【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談薩古魯智慧:從日常開始練習回應的能力,那就是一種自由
2021/02/07【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葉肇元:善用AI,也能讓人類智慧更精進
2021/01/30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經此一疫,甜點店是未來餐飲業新希望?
2021/01/29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談大和頓物所、驛前大和旅社:屏東咖啡香與老建築再生
2021/01/29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走訪西螺延平老街「永豐米糧行」
2021/01/29策展人梁浩軒/藝術與潮玩:「大人的玩具」與「小孩的收藏品」
2021/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