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工作者李擴/看得見的城市:最棒的旅遊方式,是以當地人的視角生活
11月底,眾多平時神秘的台北空間,將難得開門見客。表演場地後台、建築師工作間,乃至於市政設施等超過70個地點,在首度舉辦的「打開台北」活動中,都成了期間限定的參觀目的地。
由於習慣的緣故,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久了,人常會忽略眼前事物還有其幕後故事:朋友口耳相傳的新餐廳是誰設計的?接下來幾個網紅藝文大展的策展宣言為何?以及,屬於每個人的城市歷史,我們如何能深刻進行了解?初抵一個嶄新城市的旅人,手中不致缺乏指南。生活浸潤於台灣城鄉,擅於述說故事的導覽者,其實更是被強烈需要著。
3年前,因為人在異鄉想念台北,我自告奮勇與香港出版社Victionary合作,撰寫製作了中英文版《CITIx60:Taipei》城市指南書。此系列與傳統旅遊書的不同處,在於收錄地點並非編輯所決定,而是全部交由該城市的創意人推薦,書中也介紹每個人的背景。
從平面設計師、餐廳主廚、廣告導演到樂團主唱,創意者們的工作本身,常扮演著城市變貌進步之推手。更誘人處在於,他們時刻保持著旺盛好奇心,總選擇會帶來新點子的地點出沒。再交叉比對,不少創意者也是城市魅力場所的經營者或形象操刀者。他們,就代表著台北的創意面貌。
在書籍製作途中,有幸與60個敏感而充滿想法的腦袋進行交流,並前往他們推薦的地點採訪。在買手店鋪、文化場域與實驗性空間走動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即使曾從事雜誌編輯工作,我亦變成外來旅人,對這個城市感到新鮮。不出幾年的時間,台北的「內容」就已改版更迭。
學生時期踏入歐洲大陸,進行50天的壯膽探索,行囊中帶著的,只有一本厚達1千3百頁的《寂寞星球》。是到了天色陰鬱的倫敦,書報攤裡那本印著亮色封面、撰文幽默又誠實批判的《TimeOut》雜誌,才讓我學到,最棒的旅遊方式,是以當地人的視角生活。緊緻密麻的活動列表中,是取之不盡的去處和活動,即使只有幾天時間,我已成了半個倫敦青年。
也是那網路還屬初步萌芽的年代,我會固定在台北找到免費的《破》報,於緊密又雜亂的版面上,讀著最新的文化評論,並按照報上資訊前往或是廢墟建築或是「地下另類場地」參與藝文活動。實驗小劇場、電子音樂、當代藝術,就這麼一個一個接連在心中萌芽。
《破》與其範本紐約《The Village Voice》,都早在上個10年收攤了。時至今日,一個人對於城市生活的搜尋需求,在Facebook與手機地圖上都能搞定。朋友們「有興趣」的周末戶外活動,也按讚前去大抵會獲得好時光。至於一個新開餐廳獲得4.6分是不是可靠資訊,就得從長串的評論細節來判斷了。
眾聲喧譁的社群網路加上粉絲經濟當道,連帶改變了我們與所生活城市的相處之道。作為回應,台灣城市提供了更有質感的空間與服務細節,滿足人們的希望。「打開台北」,開啟的其實是一個超難得機會,讓人可以與這些空間的主理人或專業者好好交流。不只是看,還要聽到空間的故事,你會對生活已久的城市更有感動。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海風號甜點列車:一面看海,一面吃甜點的幸福旅程
2025/05/05 -
馬欣/以命運的鬼牌,重拾英雄片的希望—「雷霆特攻隊*」
2025/05/05 -
潘光中/《愛你》:細膩情感和治癒內涵 喚醒你沉睡已久的戀愛細胞
2025/05/03 -
雀雀/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咖啡版深夜食堂 韓漫化身台灣輕喜劇
2025/04/26 -
雀雀/「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2」:歸來仍是少女的初戀結局
2025/04/19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愛物惜福豐收最大的福氣:心滿意足的萬豐醬油
2025/04/14 -
雀雀/《夜魔俠:重生》:全球追劇浪潮 不容小覷的影集影響力
2025/04/12 -
藝術收藏家姚謙/浴室與鄉愁:平凡深意的詩
2025/04/10 -
潘光中/《善意的競爭》:「升學」不亞於一場戰爭 怎樣的環境造就瘋狂的人們?
2025/04/05 -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
雀雀/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羅」:故事文本不顯過時 更添沈澱思釀的韻味
2025/03/08 -
2025第97屆奧斯卡為什麼是《艾諾拉》大獲全勝?西恩貝克的獲獎帶來的三個啟示
2025/03/0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