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走訪西螺延平老街「永豐米糧行」
西螺延平老街上的永豐米糧行,沿著前廊檯面,整齊排列四十多方木盒,盛著五顏六色的豆穀雜糧,繽紛滿目,一眼看穿這家店的主題。望向室內,老屋格外明亮,原來二樓地板拆除了,屋頂再加開窗戶,直接帶進天光。
「這是最美的雜糧店了!」我讚美著。老闆黃裕釗笑著回說,「開這家店,希望民眾進來認識台灣最好的雜糧!」
雲林縣盛產多種雜糧。黃裕釗家裡也曾經賣雜糧,從小伴著堆積如山的麻布袋長大。成年後到台北創業,從事媒體傳播,練就做節目、說故事的本領,但日夜為業務奔忙,終於累了,回老家休息;剛好遇上「廣合商行」的老屋招租。黃裕釗租下房子,生命連結到了最初的記憶,他開始經營米糧零售。
「廣合商行」頗有來歷,曾是當地最重要的洋貨進口貿易商;氣派的二層樓建築,歷經多次整修,結構層次複雜,有磚牆夾土牆、還有泥土和米糠塗層。黃裕釗用八個月整修,去除非必要構件、露出建築原本面貌,加上舊有用具和裝潢,展現了人、建築與商業的生活故事。
黃裕釗介紹老屋,從前門一路講到後門,每處細節都有故事,他的理想不只是一家雜糧店,而且是有藝術展覽的「雜貨店藝文中心」。琳瑯滿目的雜糧和食品,各有生產背景與來歷,在黃裕釗的介紹中,不斷聽到重複的關鍵字包括:本地生產、社會企業、友善環境,說明了他的進貨原則。
喝著招牌冰豆沙,聽完雜糧產業的困境與機會,我恍然大悟,黃裕釗並沒有遠離傳播行業。永豐米糧行就是媒體,節目是本地雜糧故事。如果有位小編在場,綜合這些故事內容,應該下這樣的標題: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
因為「雜」字的錯覺,向來以為「雜糧」只是配角食材,無足輕重。幾年前朋友給了一帖老中醫的養生方,十種雜糧混合白米煮粥,養氣又排毒,這才明白雜糧的妙用。相較於現代人的精製米、麥主食,雜糧提供更多種營養,對健康十分重要。
台灣糧食自給率僅有三成,嚴重偏低;但台灣盛產稻米,缺的是「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以及雜糧,主要仰賴進口。近來低醣飲食風氣造成米、麥需求走低,雜糧反而更顯得重要。但因為進口農產價格便宜,農民缺乏種植意願,一些本地品種竟然瀕於失傳。所幸許多農民因為文化、生態或風味等因素,加上食品業者及政府支持推廣,本地黃豆、黑豆、紅藜、小米等雜糧作物,終於得以重現於市場。
捍衛本地雜糧生產、提升糧食自給率,在台灣種植雜糧的農友,真是一群被遺忘的農業國家隊。如同永豐米糧行的店家,則是協助台灣雜糧攻占市場的灘頭堡!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