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企畫葛大為:為自己的人設負責,讓創作成為他人的動能
音樂企畫跟A&R(artist and repertoire)工作的權力核心已經轉移,這點很有趣。我一直把A&R定位為「輔助者」,輔助作品誕生,或是輔助藝人成型的人。早期的華語音樂很仰賴企畫概念,由唱片公司主導市場的訊息,老闆希望這張唱片做什麼,A&R要能找到對應的材料。由於創作趨勢和市場轉移,唱片公司的角色已經和以前不同,再怎麼包裝藝人是沒用的,藝人只要在臉書或限動發個文,那就是他們的樣子。企畫不再只是服務唱片公司,而是更貼近藝人,去發掘、詮釋創作者本身的意念和特質。
這時代「人設」確實愈來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那顆石頭是落在創作者自己身上,它沒有辦法完全被包裝,這是一個沒有神秘的時代,就算有,也只是被設定過的神秘。以前對藝人、創作者的設定是要做擅長的事,但現在的人可以做一件不擅長的事情而紅,標準是自己訂的,每個人要為自己的人設負責。
「人設」必須是彈性、動態的,但不代表隨時在變。每件作品都想做不一樣的型,其實是很難做起來的。追求流量會讓人設變得更短暫,大家一直在想下一支影片、下一件作品,有流量是不是就朝那個方向多一點,人設變得被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創作者心裡能夠假想出一個高於自己的、像是心理學講的「高我」,或許會比較客觀一點。那個「高我」若是存在,你就比較不會被自己束縛,能夠從未來的時間看現在。
只要作品面市、面對他人、出了自己的房間給第二個人聽,創作者就是在面對市場,要有面對市場的智慧或能力,它不一定是生意頭腦,而是面對外界的頭腦。這個時代難就難在不是只分好壞、喜歡不喜歡,大家心裡會有很多種刻度,在這些刻度下,要怎麼存活是一個困難的事。
身為創作者,你要有面對評價的修為,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要面對不知從何來的惡意或看不順眼,很多創作者不見得能虛心接受批評,虛心接受批評也未必代表我讓別人污染最初創作的動機、以及對作品的認知或本質。抗壓性除了對抗外界,同時也在對抗你自己。
如今,每一個使用者都是某種程度的創作者。以前討論一首歌,我們想「有多少人會去KTV唱?」,現在我會問歌手,選這歌或寫這歌「有人會轉嗎?」,「轉」就是使用者的創作,聽眾把它當成自己的故事,動能就在那裡,作品會開始散播。而不是你去告訴大家多好聽,僅止於面對面或臉書同溫層討論。怎麼把動能變成一動再動,是所有創作人、企畫人的課題。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