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高琹雯 LIZ/香港食評第一人:「特級校對」陳夢因
陳夢因(1910—1997)是香港食評第一人。所謂「第一」,不僅是地位上的權威性質,也有時間上的領先意義。
陳夢因開創香港報紙飲食專欄之先河。他是中國第一代新聞記者,擅長戰地採訪,年輕時任職於大公報、大光報、先報,1933年加入香港星島報系,1950年出任《星島日報》總編輯。《星島日報》當時的娛樂版,以「衣、食、住、行」為主軸,卻獨欠食的寫手,總編輯便自告奮勇,以「特級校對」為筆名,開設了名為「食經」的飲食專欄,每日連載,原僅是玩票寫寫,竟養出讀者熱忱,6個月後便集結成書,成為第一集《食經》。
《食經》後來出了10集,成為香港重要的飲食鉅作,也奠定陳夢因美食評論家的權威地位。1962年陳夢因自《星島日報》退休,後移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持續鑽研飲食之道,以燒菜宴客為樂,亦持續書寫飲食,《講食集》、《粵菜溯源錄》、《鼎鼐雜碎》等3本著作,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為什麼陳夢因寫吃的筆名叫做「特級校對」呢?當時他明明已是總編輯,遠遠不是校對,卻又在校對之前冠上「特級」二字。據陳夢因的好友、文學教授柳存仁所述,陳夢因說過,當年報社言論若惹來官非,編輯是要吃牢飯的,校對卻因職責小,絕對不會坐牢。他身為總編輯,夜夜看稿,姑且幽自己一默。
特級校對是號人物,《食經》是本經典。其實不只一本,10集《食經》內容壯盛,原輯雖已亡佚,所幸香港「商務印書館」近年來重新出版,將10集內容拆為上下兩卷,精裝硬殼,更顯份量。如今閱讀這些70年前的文字,物換星移歷歷在目,例如講到廣東菜,陳夢因斷言「香港不及廣州」,他下筆時的香港自然不是如今國際食壇的粵菜代表;又例如講到魚翅如何費工,仍說「單是柴火也要燒幾十斤」,瓦斯爐還在未來哪。
也因是報紙每日連載,《食經》的內容,單篇觀之不免東拉西扯,天南地北,整體觀之,則確記述、分析、評論了粵菜之精髓與奧義,大宴小酌兼備,餐館家常皆有。名貴的鮑、參、翅、肚,開頭就論及了,卻也不乏蒸肉餅、肉絲炒伊麵、客家釀豆腐一類的日常吃食。有意思的是,陳夢因講食,還真的只講「經」,只說道理給你聽,固然有烹飪方法與原理,譬如講述炒芥蘭,「芥蘭比其他菜蔬多澀味,用薑或薑汁和酒灑進炒鑊,作用是使芥蘭增加鑊氣,用糖在於辟去芥藍的澀味」,然而多少薑汁、多少酒、多少糖,他一概不提。
《食經》由誰來實踐?
陳夢因之次子與次媳,陳紀臨與方曉嵐,便成了偶然的實踐者。根據香港飲食作家謝嫣薇所述,陳紀臨夫婦在美國與陳夢因住得最近,陳夢因每周在家宴客,便操練兒子與媳婦,間接把他們訓練成為大廚。陳紀臨與方曉嵐,退休後也成為食譜名家,以「陳家廚坊」為名著述多本食譜,甚至應歐洲知名出版商Phaidon之邀,於2016年出版了英文的中國菜代表著作《China:The Cookbook》。
另一個實踐者,好巧不巧,則是江太史的孫女,江獻珠女士。有關江獻珠與陳夢因的故事,下回續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最新文章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迎接,餐飲「小」時代
2024/09/16 -
雀雀/大陸古裝偶像劇「度華年」 隱含當代既視感與警世意味
2024/09/14 -
Ying C. 陳穎/麵包產值巨大、商機無限?淺談獨立麵包店的危機與前景
2024/09/12 -
雀雀/戲劇性,是共通的國際語言:許光漢話題韓劇「無路可走:輪盤賭」
2024/09/0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