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李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我們將如何一起生活?
初次抵達聖馬可廣場的時候,我還是一位建築系少年,行囊裡僅有素描本與相機。腦中裝滿現代與解構主義的建築師想法和都市規劃理論,在這個由貿易財富與藝術寶藏堆疊而成的海中島嶼,我為城市空間尺度之戲劇與建築立面之精緻而飽受震撼。
多年後,隨著無人機快速飛翔,我在筆電螢幕上再度造訪威尼斯,時序已然進入「2038」年。廣場與歷史建築都還存在,街上卻是空無一人,宏大建築物裡,僅見牆上貼著QR code。兩個屬於未來的年輕人與他們的人工智慧,在平靜交談裡不斷問著「為什麼在二十年前,人類什麼改變都沒做?」
歡迎來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場全球建築界盛事,因為疫情延宕整整一年,策展人Hashim Sarkis所提出的主題「我們將如何能夠一起生活」,既合時宜又顯落伍。人們的工作、旅遊乃至於生活日常,在短暫時間裡發生劇變。相形之下,建築與城市規劃通常耗費著大量時間與資源,面對充滿著變動的世界,能提供怎樣的有效解方?
遷徙移居、跨越邊界、多元合作、重返自然,這些關鍵字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頻繁出現。在這裡,見不到偉大的烏托邦計畫城市,或明星建築師提出漂亮(且昂貴)的建築。放下身段的建築師們,與生活建築中的使用者對話,向所站立的土地自然學習,這才是建築邁向未來的硬道理。
從菲律賓北部運送到威尼斯展場的一座微型公共圖書館,光線與空氣通透的木構造,經由建築師與地方居民共同協作,從用途、空間設計到施工法,皆是互相討論與分享知識的結果。出自人們共同需求與想像的小建築,因而成為凝聚社群力量的載體。
在墨西哥館名為「流離」的展場中,無形的界線阻礙了人們的移動,似在呼應這個移民國度的現實,然而這只是故事的一半。在人類大量建築城鎮的過程裡,動植物生態系受到的衝擊,更是眼睛看不見且不可逆轉的。建築與自然的衝突,在以色列館則以直接展示各種因人為發展而滅絕動物的骨骸,喚起觀眾深思。
在聖馬可廣場旁,是「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由自然洋行建築團隊與草字頭國際策劃。同樣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主軸來回應雙年展的主題,其中展出的外雙溪山上「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前幾年為了製作台北指南書我曾造訪過。當時目睹了國內外人士來這個溫室建築參加工作坊,講師教導如何聆聽蟲子聲音與判別植物品種。現在我才懂,想好好活著,就得學習如何與自然一起生活!
回到2038.xyz網站,其實這是此次雙年展飽受爭議的德國館。在威尼斯的展館裡空無一物,只要人在牆上掃碼看影片。但這個虛擬展覽內容相當豐富有趣,邀集了建築、科技、哲學、經濟各界專家(包括唐鳳),混合真實與虛構,提出了一個理想卻亦不完美的新未來,很值得一看。
最新文章
藝術收藏家姚謙/日本波普藝術大師岡本信治郎創作 宛如一本「昭和直男史」
2022/08/09樂評人王祖壽/「陶子,終於征服小巨蛋」:陶晶瑩世代混搭兒女共演 姊唱的是30年來鍥而不舍
2022/08/07創意人李擴/為「典型玩家」而生的主機:Steam Deck集軟硬體創意於一身
2022/08/05美食作家陳慶華/「世界50最佳餐廳2022」:倫敦高溫下的團圓宴 在最艱難時刻將世界廚師凝聚起來
2022/08/04當布萊德彼特換上裙子、羅密歐貝克漢穿高跟鞋 我們離真正的「多元包容」又更近了一些嗎?
2022/07/31馬欣/「永別了,柏林」:搭上歷史的失速列車 見證悲傷唯美的傾城之戀
2022/07/31芮塔/「非常律師禹英禑」:另一種打開世界的方式 用溫暖取代同情與偏見
2022/07/30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老派科技的逆襲「捍衛戰士:獨行俠」:這個世代的人重情感,也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圓滿
2022/07/29地下電影/2022威尼斯影展主競賽:串流大軍壓境,豪華的明星派對隱含傾斜不均的隱憂
2022/07/29除了因為九○復古熱影響之外 《少年吔,安啦!》到底如何能在30年後讓跨世代影迷為之瘋狂?
2022/07/28影評人塗翔文/「七人樂隊」:曾經美好的舊時代 拍給香港人和所有港片迷的一頁情書
2022/07/25陳穎Ying C. /高溫下的商機:結合不同甜點技法 看見台灣冰品的世界潛力
2022/07/25雀雀/《媽,別鬧了》:舞台式喜劇的實驗創新 挑戰當代影視潮流敘事方式
2022/07/23飲食作家葉怡蘭/偶爾不想吃套餐
2022/07/22美食作家陳慶華/「世界50最佳餐廳2022」:疫情下時隔3年的重聚,讓人格外珍惜
2022/07/21旅日作家張維中/又下雨了:東京氣候的「熱帶化」變遷
2022/07/19地下電影/《分手的決心》:朴贊郁是個壞壞的浪漫胚子,從死亡幽谷的情深中說著「我愛你」
2022/07/19樂評人袁永興╱王宏恩「Muskun kata 一起我們」:22年的都市打拚 用族語寫新歌是一份傳承的使命
2022/07/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