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館長與讀者的10個問答:投資本身不難,難的是如何篩選正確且適合自己的知識
金融不只是紅色黑色的K線,也不只是跳動的數字,金融是實現夢想的工具,一套活在資本時代中,不可不知道的知識和工具。《500輯》與「理財館長 Muscle&Money」合作,於Instagram社群平台募集讀者關於「理財」與「投資」的10個提問,由理財館長親自為讀者解惑。更多資訊也可以追蹤理財館長FB粉絲專頁或IG帳號。
Q1:對投資完全陌生的大學生,該如何開始接觸理財與投資?
初期學習投資的話,我會建議從閱讀入門的經典投資書籍開始自學,等到建立基本概念後,再延伸閱讀其他更深入的書籍。其實,投資這個行為本身很簡單,難的是你要能「篩選」正確且適合自己的知識。
Q2:給投資理財初學者的入門書籍或讀本建議?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是我推薦最適合新手閱讀的第一本投資理財相關書籍,此書的難度不高,而且涵蓋理財與基礎的指數化投資概念,我認為這對於概念的建立非常有幫助,更多完整的書單可以參考「理財館長」IG精選限動或Line群組的記事本。
Q3:除了書籍以外,可否推薦適合追蹤、關注的理財相關自媒體或頻道?
首先,當然先自薦自己的頻道,理財館長的IG、FB、Line社群等,各平台之間我都有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念介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去學習。至於其他自媒體的話,部落格我最推薦「綠角的財經筆記」,Youtube的話則是推薦「清流君」。
Q4:如何不錯過任何投資理財有關的國際趨勢資訊?
一般人不太可能有心力去關注所有國際趨勢的資訊。事實上,從投資的角度出發,了解這些資訊、趨勢幾乎沒有任何幫助;但如果是為了增廣見聞、提升自己的深度,那我覺得是有幫助的,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自己有興趣的題材開始接觸。
Q5:已經開始工作,卻沒有任何理財投資基礎,要怎麼跨出第一步?
閱讀投資相關的書籍、關注前述推薦的頻道,都是很棒的方法!能理解市場運作的觀念與邏輯,將幫助你執行的時候更順利。
Q6:定存即將到期,是要繼續放比較好,還是有其他建議?
一般人會覺得定存是最安全的資產,畢竟短期來說幾乎不會有任何波動,但事實上比起短期的波動風險,長期的問題可能更值得重視。考慮「通貨膨脹率」之後,現在存的一萬元數十年過後,購買力一定是遠小於一萬元,所以願意付出時間認識理財的讀者,都希望能研究投資的概念。
但不適當的投資策略也有可能讓你得不償失,綜合來說,花點時間學投資是必要的,只不過一定要確保自己是學到正確的知識,而不是投機的技巧。
Q7:想請問小資族適合買ETF,還是穩定的個股標的存股賺取利息呢?
存個股賺利息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首先是長期投資個股其實風險相當高,多數企業都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被淘汰;另外對年輕人來說,現金股利這種被動收入,其實會大幅減緩複利的累積效果。比較好的建議是,投資大範圍分散的ETF,並且把每一年領到的現金股利重新投入進去買更多單位數的ETF。
Q8:有定存也有投資,但不知道怎麼判斷效益,或是要怎麼訂定目標?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兩者的投資報酬率相互比較,定存的話一年利率大概是1%,投資的部分可以衡量一下,跟定存比起來是否有獲利。
至於如何訂定目標?建議可從人生財務目標著手,比方說計畫30年後退休、10年後買房等類似目標,並採用市場報酬去做一個保守推估,就知道自己每個月要存下多少錢,才能穩健達到目標。
Q9:如何試算自己退休需要存多少資金?
每個人需要的退休金都不太一樣,套用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4%法則,直接把你退休後期望的一年開銷,乘上25大約就是你的退休金準備額度。比方說,你預估一個月支出2萬元,那一年大約是24萬元,把48萬乘上25得到600萬,就是你粗估需要準備的金額,當然實務上會有更多額外的考量需要評估。
Q10:疫情影響市場,是否有建議該如何調整投資、理財觀念比較合適?
事實上,任何投資都不該是發生風險後才做調整,而是事前就做好足夠的規劃。就像是排水系統應該是颱風來之前就處理好,而非淹水後才再煩惱,事前完整的資產配置可以幫助你度過各個危機,切忌在危機來的時候,因為恐慌而破壞既定計畫。
◎ 投資一定有風險,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最新文章
樂評人王祖壽/「陶子,終於征服小巨蛋」:陶晶瑩世代混搭兒女共演 姊唱的是30年來鍥而不舍
2022/08/07創意人李擴/為「典型玩家」而生的主機:Steam Deck集軟硬體創意於一身
2022/08/05美食作家陳慶華/「世界50最佳餐廳2022」:倫敦高溫下的團圓宴 在最艱難時刻將世界廚師凝聚起來
2022/08/04當布萊德彼特換上裙子、羅密歐貝克漢穿高跟鞋 我們離真正的「多元包容」又更近了一些嗎?
2022/07/31馬欣/「永別了,柏林」:搭上歷史的失速列車 見證悲傷唯美的傾城之戀
2022/07/31芮塔/「非常律師禹英禑」:另一種打開世界的方式 用溫暖取代同情與偏見
2022/07/30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老派科技的逆襲「捍衛戰士:獨行俠」:這個世代的人重情感,也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圓滿
2022/07/29地下電影/2022威尼斯影展主競賽:串流大軍壓境,豪華的明星派對隱含傾斜不均的隱憂
2022/07/29除了因為九○復古熱影響之外 《少年吔,安啦!》到底如何能在30年後讓跨世代影迷為之瘋狂?
2022/07/28影評人塗翔文/「七人樂隊」:曾經美好的舊時代 拍給香港人和所有港片迷的一頁情書
2022/07/25陳穎Ying C. /高溫下的商機:結合不同甜點技法 看見台灣冰品的世界潛力
2022/07/25雀雀/《媽,別鬧了》:舞台式喜劇的實驗創新 挑戰當代影視潮流敘事方式
2022/07/23飲食作家葉怡蘭/偶爾不想吃套餐
2022/07/22美食作家陳慶華/「世界50最佳餐廳2022」:疫情下時隔3年的重聚,讓人格外珍惜
2022/07/21旅日作家張維中/又下雨了:東京氣候的「熱帶化」變遷
2022/07/19地下電影/《分手的決心》:朴贊郁是個壞壞的浪漫胚子,從死亡幽谷的情深中說著「我愛你」
2022/07/19樂評人袁永興╱王宏恩「Muskun kata 一起我們」:22年的都市打拚 用族語寫新歌是一份傳承的使命
2022/07/17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粿婆的黏性 米食文化的人情味
2022/07/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