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作家葉怡蘭/上網買菜!宅家消費時代正綿密成形
瘟疫籠罩近兩年,2021邁入最後一季此刻,將近二十個月時間裡,回首這段日子以來種種,忍不住開始檢點,這肆虐全球的衝擊,究竟為我的生活與人生,帶來了什麼意想不到的變化。
特別在飲食上,首先,曾經一度嘴硬著說自煮便捷舒服得多、絕少依賴外送的我,現在,卻是一周至少一兩回光顧;尤其自五月後,眼見這許多過往從未想過竟會加入行列的餐廳一家接著一家陸續出現在外送平台上,令我也隨這態勢,將之接納為我的一部分覓食日常。
但事實上,真正曾經以為今生絕難跨越、卻因此疫而不得不往前邁步的門檻卻非此樁……而是,上網買菜。
話說宅女如我,其實早早就是網路購物的重度依賴者,所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日用器具工具消耗品,十之八九不假外求,全數螢幕前幾指按鍵下單、坐等貨送到家。
就連食物,乾貨醬料調味料零食點心飲品若非自家鋪子供應,也多半由來網上──唯一例外,則是生鮮:蔬菜水果、肉魚海鮮、乳品蛋品豆製品……在此之前幾乎從不曾破例,定然實體通路裡親身親眼挑選才肯買下。
原因在於,比起日用品和食品來,生鮮食材非屬規格化產品,不僅形貌與大小重量各有不一,品質更常因季節、產地、品種、育成、製法以至包裝運送等種種周邊外在條件因素牽動而有高下或流動;以長年對食材向來龜毛標準高如天、各細節環節都有要求有定見的我來說,光靠網頁圖片文字說明,而非當堂當場眼見為憑,實在很難安心。
然而沒料到,五月疫情驟轉,進入三級警戒,全民閉門宅居、除非必要不輕易出門;極力減少接觸前提下,沒奈何,只得拋下成見,開始學習上網買菜。
怎麼買呢?看似最方便最紅火的蔬菜箱,卻是最早排除的選項──箇中緣由,首先,絕大多數份量都太大,兩口之家且宅狹冰箱小,從儲存到消耗都是負擔;其次,另一半極挑食,彩椒胡蘿蔔等絕對不碰的蔬菜,無奈卻是箱箱皆備的基本款,只好畫叉。
結果兜了一圈,沒料到,就這麼又回到外送平台上。
原因和前述有些相似,慢慢發現,和餐廳一樣,過往慣常採買的食材店家竟也陸續現身選單上,有的只攻冷凍品,但更多是魚肉蔬果各品類都有備,雖說齊全度還是難能與現場相比,但明顯多了幾分信賴感,自是樂於支持。
即使非為熟悉地方,其餘新加入或新起商場甚至平台自營超市,出乎近年來整體食材講究之風的越趨成熟,優質產品不少,加上自己長年信守的「溯源」堅持,口碑產區農家都持續留意留心、留記比較,遂也越來越能挑出、買足所需。
需得平心適應只有,品質仍舊無法完全跟上預期,揀貨與運送過程的難免錯漏出包,以及要多留意補貨更新時間以免誤了搶貨、只能徒對一片空蕩荒蕪網頁興嘆,其他還真沒什麼太多挑剔,且隨叫隨到,確實分外省時省力。
好在,疫情趨緩,這會兒不再非得上網,終能再次回歸實體採買;但心知肚明是,趨勢和習慣已開啟,宅家消費時代,正在綿密成形。
最新文章
影評人馬欣/「片場風暴」:現實處境的難堪與無力反擊 看著一個人的血是怎麼冷的
2023/01/30飲食作家葉怡蘭/以為居住在京都──且談,京町家旅宿
2023/01/30雀雀/台劇「沙之書」:危險戀情的美妙糖衣 破壞婚姻關係永恆勁敵
2023/01/28雀雀/《第9節課》:選角各具特色、稜線分明 演出道貌岸然者比不倫戀更黑暗氛圍
2023/01/1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挽菓子的手,最溫柔的弧
2023/01/13藝術收藏家姚謙/悲傷的夾竹桃
2023/01/11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哥吉拉怪獸登陸台北 勿忘核能事件省思
2023/01/07雀雀/《艾蜜莉在巴黎》第3季:進入「巴黎女子圖鑑」階段 結局爆點發展仍令人懸心
2023/01/07魯冰花 後來的故事
2023/01/05汪正翔的「2022→2023關鍵字」:懷舊、未來
2022/12/31許育華的「2022→2023關鍵字」:樸素過日、離開中心
2022/12/31王瑋/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跨階級與種族的傾情大戲
2022/12/31飲食作家葉怡蘭/2022,外食餐桌這一年
2022/12/30雀雀/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輕科幻劇元素獨立故事 《曾賈府喜事》評析婚戀價值
2022/12/2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創業動力來自故鄉召喚:湯圓餡一樣軟燙的心
2022/12/23陳穎Ying C. /千年菓子的啟示:文化的形成來自付出心力守護傳統的良善立意
2022/12/21塗翔文/瘋狂富作用:「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高明的嘲諷針砭 拍出光怪陸離陸現象
2022/12/20芮塔/「財閥家的小兒子」不公平能逆轉勝?穿越重生彷彿走趟近代發展史
2022/12/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