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盤】被「誰」低估的台灣食材?
翻開近五年的資料、筆記,用關鍵字搜尋了自己的記事本,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原來,身邊的前輩與自己,在這幾年間對於「台灣食材」,已經開始了深入、嚴謹的思辯討論。台灣食材,儼然已經成為島內餐飲業重要的研究標的。
祥雲龍吟料理長稗田良平,甫至台灣於全台尋找標的食材時,在宜蘭發現了油脂肥美、肉質細嫩的台灣香魚;斯洛維尼亞Hiša Franko餐廳、世界50大2017年最佳女主廚的Ana Roš發現了台灣透過科技監管、部落放養台灣土雞,驚訝透過思維飼育的雞肉竟如此風味濃厚;日本京都開設時屆一年就獲得米其林一星的TAKAYAMA餐廳主廚高山忠司,在2019年於台北NKU客座時,對基隆豐富的漁產、台灣野菜的風味,甚至是台灣的愛玉、石花凍感到驚訝與喜愛,在客座中呈現了台灣山海風味,並將食材引入京都,在自己的餐廳中重現。
台灣這座小島,高山挺拔、四面環海;平原產稻產蔬、丘陵植茶栽果、高山隱匿的香料、珍味,就是如此的引人入勝。我們擁有著風味濃郁的水果,我們栽植的咖啡、可可品質受到世界青睞,包圍我們的海洋更是提供給我們重要的海產,這,就是餐飲業裡食材搜羅人們眼中閃耀的光芒。
但,台灣食材到底有沒有被低估?我首先問了台灣食材搜羅的學者——徐仲。他一如既往的將最近一頭栽入的竹筍研究分享給我:「台灣的筍子品種很多,加工品也不少,但如果要進行推廣的話,加工品的思維是必要的。」過去被稱為「鳳尾」的筍乾,由名可鑑被農民視為珍貴的食材;那個年代的竹筍,除了鮮筍直接品嘗外,徐仲解釋其實因部分品種價格高昂、保存不易、乾燥技術過於麻煩、外銷市場有限,因此讓竹筍的「加工技術」不斷受限,多年仍無成長。「傳統的加工思維是為了『保存』,但若要讓世界發現低估的台灣食材,我認為更重要的除了文化的加持,『保存+美味』更是關鍵。」。
加工思維到底對台灣食材有沒有重要的關鍵?「當然重要!」徐仲提到了在台灣食材的外銷推廣上,保存不易成為了重要的關鍵,如何將保存的技術結合美味,海外通路的拓展、保存期限的延長、運送的便利性,與台灣人如何自主創造屬於台灣食材的「文化感」,勢必成為未來台灣食材「不被低估」的重要指標。
談到台灣食材,另一位不能忘記的,便是食材搜羅的顧瑋。近年,她一頭栽入台灣茶的世界,透過風味的詮釋、嶄新產品COFE的開發,為台灣茶的樣貌展現了不同以往的氣象。提到被低估的台灣食材,我當然不能錯過抓緊她討論「茶」的議題。
近年來,顧瑋針對茶的研究,不難發現她更深度的針對產地、產地土壤氣候對應風味,與每一茶品對於消費者品鑑的能力有極大努力。「台灣茶有被低估,但是講實在話我們就算進入了,也不一定對於產業有什麼很大的幫助。」笑稱自己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她,悠悠的對我說,她栽入茶的世界的主因無他,「想做」而已。
台灣的食材到底有沒有被低估?若將近年來重要的關鍵食材——馬告、刺蔥、小米、愛玉、羅氏鹽膚木、可可、咖啡——壓扁來看,到底我們已經產生了哪些產地連動商業的途徑?台灣的鹽之花、台灣如同伊比利豬等級的飼養豬、台灣以布列斯雞為目標的高山放養雞、台灣的醬油、台灣的初榨油⋯⋯仔細觀看,我們都還停留,又或者說在「跟隨」世界食材歷史成長的洪流中,找尋自我的定位。
最新文章
影評人馬欣/「片場風暴」:現實處境的難堪與無力反擊 看著一個人的血是怎麼冷的
2023/01/30飲食作家葉怡蘭/以為居住在京都──且談,京町家旅宿
2023/01/30雀雀/台劇「沙之書」:危險戀情的美妙糖衣 破壞婚姻關係永恆勁敵
2023/01/28雀雀/《第9節課》:選角各具特色、稜線分明 演出道貌岸然者比不倫戀更黑暗氛圍
2023/01/1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挽菓子的手,最溫柔的弧
2023/01/13藝術收藏家姚謙/悲傷的夾竹桃
2023/01/11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哥吉拉怪獸登陸台北 勿忘核能事件省思
2023/01/07雀雀/《艾蜜莉在巴黎》第3季:進入「巴黎女子圖鑑」階段 結局爆點發展仍令人懸心
2023/01/07魯冰花 後來的故事
2023/01/05汪正翔的「2022→2023關鍵字」:懷舊、未來
2022/12/31許育華的「2022→2023關鍵字」:樸素過日、離開中心
2022/12/31王瑋/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跨階級與種族的傾情大戲
2022/12/31飲食作家葉怡蘭/2022,外食餐桌這一年
2022/12/30雀雀/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輕科幻劇元素獨立故事 《曾賈府喜事》評析婚戀價值
2022/12/2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創業動力來自故鄉召喚:湯圓餡一樣軟燙的心
2022/12/23陳穎Ying C. /千年菓子的啟示:文化的形成來自付出心力守護傳統的良善立意
2022/12/21塗翔文/瘋狂富作用:「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高明的嘲諷針砭 拍出光怪陸離陸現象
2022/12/20芮塔/「財閥家的小兒子」不公平能逆轉勝?穿越重生彷彿走趟近代發展史
2022/12/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