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盤】後疫情了嗎?台灣餐飲面對病毒的賽局理論
自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台灣人民共同的信念就是「減少外出」,眾多的政策發布,人民鼎力遵守的狀況下,台灣的疫情確實收到世界的掌聲,維持在安穩的狀態。
但,「禁止餐廳內用」、「八大行業禁止營業」的相關政策,直接重創台灣餐飲、酒吧生計。經濟部統計數字每個月都在宣告「統計資料以來最大減幅」,特別是今年6月餐飲業營業額年減39.9%,為有統計資料以來最大減幅;7月份的三級警戒限制之下,對比去年同期政府振興券政策,更是出現了年減39.2%的滑落。
疫情期間,實體門市嚴重受到衝擊,無法出門的消費者轉移在雲端購物,眾多電商平台同步啟動了優惠、利多的行銷策略。第二季的結報顯示,零售業網路銷售額高達千億,比較去年同期增幅33.7%。
出乎意料的是,外送平台在「自行評估」與「外部評估」上,出現了有趣的交叉點。兩大外送平台業者均指出5月到7月期間外送單量成長30%以上,生鮮雜貨訂單量成長五倍以上,而外部第三方平台,卻顯示「外送」並無顯著成長,而「外帶自取」成為這幾個月消費者的重要採購途徑。
眾多的大型餐飲業者竭盡所有力道開始結合電商通路,不論是開始生產常溫、冷藏、冷凍調理包,於電商平台、超市電商合作上架,創造藍海佳績;亦或全力攻戰外送平台,減少產品項目,主攻多品牌、少品項的外送市場。
獨立餐廳在疫情開始至今,已經歷了谷底反彈、消費券振興、政府補助、再次三級封鎖等疫情攻擊,一如滴水難漏的過濾器一般,本身體質不良的餐飲業者逐步歇業、知名的獨立餐廳直接裁員長期店休、集體開始研發冷凍調理包採取私接團購、割捨「起家厝」而轉戰租金較低的區域重新開業⋯⋯兵荒馬亂、奇招怪出之下,台灣現今的餐飲業者所面臨的,無疑只有一個問題:「我們還能撐多久?」到底,與疫情的賽局,我們該如何下出一手好棋?
轉戰電商,莫忘食安
調理包、料理包成為了疫情之下的餐廳兵家必爭之地。透過這樣的形式,搭配詳盡的品嘗方式、拍攝細膩的料理影片,連結了不能內用營業的餐廳與原本顧客。
這是台灣餐廳具有的機動力,火速展開營業調整,但嚴重的隱憂,將是沒有食品加工廠的規範下,所生產而出的料理是否符合食安規範?是否有將產品送往第三方檢驗單位篩檢,並且依照檢驗結果張貼產品中文標籤?包裝過程、場所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規範?非冷凍產品是否有進行高溫殺菌?一般餐廳是否有食品加工的基礎觀念與知識?
轉換型態,檢整成本
此外,外帶外送也與以往餐廳內用的菜單邏輯不同,一般的餐廳通常都擁有10道以上的料理,但仔細觀察上架外送外帶平台的業者,「上架招牌產品」與「刪除高成本型產品」,都成為了疫情期間成功的經典案例。
即便沒有上架外送外帶平台,在原有的社群媒體提供服務,「減少產品數量」的產量精緻化,仍應成為現今餐飲的重要權衡點。
善用工具,鎖定直客
若將前疫情、中疫情時段視為「休眠時期」,成功的餐飲業者在此時此刻,都已完成了「工具」設定。不論是與顧客交流的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或是通訊軟體會員機制(Line@),完整的架構「會員導購」與「會員綁定」流程,並且透過不間斷的資訊推播與優惠行銷機制。
與其看著ERP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之縮寫)而愁眉苦臉,或許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召集員工,重整「消費者資訊」與「確認指標產品」,並且結合線上雲端工具,建構順利的採購流程、透明的產品價格、簡易的料理方法、瞬間享用美味的居家產品,才是品牌前進的不二法門。
現在是不是「後疫情時期」?對我們來說都言之過早。疫苗普及率未達到70%以上、變種病毒受到控制,到人類是否開始發覺我們應該直接與新冠肺炎相處,餐飲業的我們都仍舊應該如履薄冰、持續成長。餐飲的賽局難打,拿出信念、檢視自我、善用工具,才有在夾縫中求的生存的一絲可能。
最新文章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
雀雀/「惡鬼」:讓「寄生上流」故事奇幻妖魔化 營造韓國百鬼夜行物語現代劇
2023/08/06 -
飲食作家葉怡蘭/法式 Fine Dining 的減法
2023/08/0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