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2「做田野的人生學:田野調查,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方法」
說到田野調查,可能會直覺想到地理學家上山下海的畫面,但田調也可以泛指走出已知、可控狀態,親身挖掘新知的方式。由於田野強調不帶預設框架的開放性,以及親臨現場的身體性,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或挫折),也被當作一種創作方式或生活態度。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仍有不少人仰賴做田野的累積,產出觸動人心的作品,並獲得持續下去的養分。此期500輯想談論的,不全然是學術定義的田野,而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做田野」的故事,看見田野如何影響作品與生活,呈現這個讓作品與創作者之所以獨特的隱性過程。
我想念每一次田野。
田野永遠樂於打亂你的想像、擊破你的定見、推翻你積累數十年的道山學海,在你攜帶厚厚一疊採訪大綱抵達現場時,一記重拳告訴你:「從零開始。」
在我的記憶裡,那曾經是血腥鎮壓的景象、古調悠揚的部落婚禮、偷渡往返的邊境、斷垣殘壁裡萌芽的底層生意、社會裂痕裡的歌舞昇平;在非洲、在中東、在東歐、在臺灣⋯⋯田野是一處地方,也是一項行動。務須親自進入,因為所有人事物自有一套運作邏輯,並不服膺於你以為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善惡、黑白。
縱然事先累積數月的資料爬梳、消化與查證,進入田野,真正能做的,只有把腳步放慢,蹲著,蹲著,蹲過每個日日夜夜,有時蹲個幾月幾年,才問出第一句關鍵題。蹲點的時間感如流沙,不知不覺已經走過了誰家後院的路、進了誰的廚房、和誰躺過同一張沙發;直到終於感染了在地的幽默感、熟習該世界的價值觀、共鳴於當地人的喜怒哀樂,卻想起總有一天必須離開。
2017年第一次蹲點巴勒斯坦、以色列,欲紀錄70多年的衝突與非人道政策如何漸成溫水煮青蛙。三個月的點點滴滴,最後彷彿喀擦濃縮在一張有著湛藍色天空的畫面裡,在長達一年多不明所以的抗拒後,終於從底片堆裡被挑出、沖掃、現形。在這張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裡,只有美麗而熟悉的橄欖園與小鎮居民,沒有每週末催淚瓦斯瀰漫山坡的刺鼻、沒有子彈與震撼彈的巨響、沒有空中盤旋的無人機、沒有農莊裡驚嚇逃竄的小動物、沒有因閃躲軍人掃射而晃動的線條,更沒有血流如注的民眾,以及被步槍攔截、畏於前進的救護車。
照片裡,沒有我依循過往報導習慣、迫不及待交代的脈絡,沒有我日夜筆記的細節,沒有數十個家庭、民間組織、政府官員等受訪對象的意見紛沓與喧嘩,卻平靜得像是一處甜美夢境中的遙遠異鄉。究竟何為真實?我難以向讀者敘說的是煉獄,還是煉獄裡各種作樂的形式?其實每次衝突悲劇、喪禮、入獄事件後,總有極甜的午茶、洗淨的身軀、歡快的聚會。日子依舊得過,甚至要更用力、彷彿沒有明天地過。人們叮嚀我留下美好、別紀錄苦痛。
直到我也學著一起歡快地、不計代價地過。那些愉快、和藹、自由的面孔,卻在朝夕相處地親近後,如同我過往每次田野裡的人們,在某個願意傾吐的時刻突然潰堤、痛訴人生。
後來的我有些害怕這些時刻,懷疑自己的田野像是狩獵,一次次的交心就為了等待某些真相終將到來、將其公諸於世,卻並不真的給予。誠然,任何實質的給予也可能逾越倫理,田野工作者常為此辯論不已。於是我也目睹了田野者的田野,有些人的關愛是殖民式的,有些游刃有餘地進進出出且虛索無度,有些則反覆在罪惡感中互舔傷口,有些則將自己訓練為一架戰鬥機或人肉發稿機,無情無痛嘛,人人自持一把尺。
而我,則漸漸明白了文字、以及熱愛了十多年的報導工事,所能夠呈現的田野面貌的極限。那張照片,映射著田野內外的兩個我,提醒自己曾有過對絕對真相的執迷;也提醒在見證故事的誕生與消逝前,如何留意田野的綿密、脈絡化的極限,明白它的存在與自己原先熟知的世界必須同時存在,也才能不因轉身而愧疚,有足夠力量與不同世界的人們交換步伐、交換夢想。
我回憶起曾經一同追尋田野的人們,掙扎於客觀真實、個人理解的真實、轉譯後的真實、再現的真實之間,聲嘶力竭。我渴望有天我們破涕為笑,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以直球對決自己的知識極限、情感極限,以挑戰自己無可救藥的、對已知真相的不滿足,讓時間給予見證,繼續蹲下去。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最新文章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
雀雀/「惡鬼」:讓「寄生上流」故事奇幻妖魔化 營造韓國百鬼夜行物語現代劇
2023/08/06 -
飲食作家葉怡蘭/法式 Fine Dining 的減法
2023/08/0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