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14:59 廖芸婕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2「做田野的人生學:田野調查,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方法」

說到田野調查,可能會直覺想到地理學家上山下海的畫面,但田調也可以泛指走出已知、可控狀態,親身挖掘新知的方式。由於田野強調不帶預設框架的開放性,以及親臨現場的身體性,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或挫折),也被當作一種創作方式或生活態度。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仍有不少人仰賴做田野的累積,產出觸動人心的作品,並獲得持續下去的養分。此期500輯想談論的,不全然是學術定義的田野,而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做田野」的故事,看見田野如何影響作品與生活,呈現這個讓作品與創作者之所以獨特的隱性過程。

廖芸婕|從跨國報導走向紀實、非虛構創作。獨立作品曾獲新聞獎,並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
廖芸婕|從跨國報導走向紀實、非虛構創作。獨立作品曾獲新聞獎,並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國際藝術村、法國國際作家及譯者之家(Maison des Écrivains Étrangers et des Traducteurs)支持。著有《獨行在邊境》。 圖/廖芸婕提供

我想念每一次田野。

田野永遠樂於打亂你的想像、擊破你的定見、推翻你積累數十年的道山學海,在你攜帶厚厚一疊採訪大綱抵達現場時,一記重拳告訴你:「從零開始。」

在我的記憶裡,那曾經是血腥鎮壓的景象、古調悠揚的部落婚禮、偷渡往返的邊境、斷垣殘壁裡萌芽的底層生意、社會裂痕裡的歌舞昇平;在非洲、在中東、在東歐、在臺灣⋯⋯田野是一處地方,也是一項行動。務須親自進入,因為所有人事物自有一套運作邏輯,並不服膺於你以為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善惡、黑白。

縱然事先累積數月的資料爬梳、消化與查證,進入田野,真正能做的,只有把腳步放慢,蹲著,蹲著,蹲過每個日日夜夜,有時蹲個幾月幾年,才問出第一句關鍵題。蹲點的時間感如流沙,不知不覺已經走過了誰家後院的路、進了誰的廚房、和誰躺過同一張沙發;直到終於感染了在地的幽默感、熟習該世界的價值觀、共鳴於當地人的喜怒哀樂,卻想起總有一天必須離開。

2017年第一次蹲點巴勒斯坦、以色列,欲紀錄70多年的衝突與非人道政策如何漸成溫水煮青蛙。三個月的點點滴滴,最後彷彿喀擦濃縮在一張有著湛藍色天空的畫面裡,在長達一年多不明所以的抗拒後,終於從底片堆裡被挑出、沖掃、現形。在這張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裡,只有美麗而熟悉的橄欖園與小鎮居民,沒有每週末催淚瓦斯瀰漫山坡的刺鼻、沒有子彈與震撼彈的巨響、沒有空中盤旋的無人機、沒有農莊裡驚嚇逃竄的小動物、沒有因閃躲軍人掃射而晃動的線條,更沒有血流如注的民眾,以及被步槍攔截、畏於前進的救護車。

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 圖/廖芸婕提供
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 圖/廖芸婕提供

在前一張照片的靜謐背後,巴勒斯坦那不勒斯附近這片山坡,每到週末總瀰漫白色催淚彈煙...
在前一張照片的靜謐背後,巴勒斯坦那不勒斯附近這片山坡,每到週末總瀰漫白色催淚彈煙;以色列軍人朝抗議民眾發射催淚瓦斯彈、震撼彈、橡膠子彈、點22子彈等。 圖/廖芸婕提供

在以巴衝突的邊界,記者、行動者、研究者⋯⋯等等一起蹲踞現場的人們。
 圖/廖芸...
在以巴衝突的邊界,記者、行動者、研究者⋯⋯等等一起蹲踞現場的人們。 圖/廖芸婕提供

照片裡,沒有我依循過往報導習慣、迫不及待交代的脈絡,沒有我日夜筆記的細節,沒有數十個家庭、民間組織、政府官員等受訪對象的意見紛沓與喧嘩,卻平靜得像是一處甜美夢境中的遙遠異鄉。究竟何為真實?我難以向讀者敘說的是煉獄,還是煉獄裡各種作樂的形式?其實每次衝突悲劇、喪禮、入獄事件後,總有極甜的午茶、洗淨的身軀、歡快的聚會。日子依舊得過,甚至要更用力、彷彿沒有明天地過。人們叮嚀我留下美好、別紀錄苦痛。

直到我也學著一起歡快地、不計代價地過。那些愉快、和藹、自由的面孔,卻在朝夕相處地親近後,如同我過往每次田野裡的人們,在某個願意傾吐的時刻突然潰堤、痛訴人生。

後來的我有些害怕這些時刻,懷疑自己的田野像是狩獵,一次次的交心就為了等待某些真相終將到來、將其公諸於世,卻並不真的給予。誠然,任何實質的給予也可能逾越倫理,田野工作者常為此辯論不已。於是我也目睹了田野者的田野,有些人的關愛是殖民式的,有些游刃有餘地進進出出且虛索無度,有些則反覆在罪惡感中互舔傷口,有些則將自己訓練為一架戰鬥機或人肉發稿機,無情無痛嘛,人人自持一把尺。

而我,則漸漸明白了文字、以及熱愛了十多年的報導工事,所能夠呈現的田野面貌的極限。那張照片,映射著田野內外的兩個我,提醒自己曾有過對絕對真相的執迷;也提醒在見證故事的誕生與消逝前,如何留意田野的綿密、脈絡化的極限,明白它的存在與自己原先熟知的世界必須同時存在,也才能不因轉身而愧疚,有足夠力量與不同世界的人們交換步伐、交換夢想。

我回憶起曾經一同追尋田野的人們,掙扎於客觀真實、個人理解的真實、轉譯後的真實、再現的真實之間,聲嘶力竭。我渴望有天我們破涕為笑,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以直球對決自己的知識極限、情感極限,以挑戰自己無可救藥的、對已知真相的不滿足,讓時間給予見證,繼續蹲下去。

和以色列音樂工作者們到約旦谷地野餐,拜訪巴勒斯坦農民,保護其免受屯墾區居民騷擾。...
和以色列音樂工作者們到約旦谷地野餐,拜訪巴勒斯坦農民,保護其免受屯墾區居民騷擾。 圖/廖芸婕提供

參加一場在巴勒斯坦「拉馬拉」的慶生晚宴。
 圖/廖芸婕提供
參加一場在巴勒斯坦「拉馬拉」的慶生晚宴。 圖/廖芸婕提供

和巴勒斯坦人參加位於那不勒斯的「國殤日(Nakba)」遊行。
 圖/廖芸婕提供
和巴勒斯坦人參加位於那不勒斯的「國殤日(Nakba)」遊行。 圖/廖芸婕提供

和東耶路撒冷大學生一起上課。 圖/廖芸婕提供
和東耶路撒冷大學生一起上課。 圖/廖芸婕提供

參加一場位於巴勒斯坦「傑寧」的婚禮,女孩們在新娘家屋頂抽水煙,聊未來的夢想。 圖...
參加一場位於巴勒斯坦「傑寧」的婚禮,女孩們在新娘家屋頂抽水煙,聊未來的夢想。 圖/廖芸婕提供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推薦閱讀

《地味手帖》主編董淨瑋:擁抱田野的不確定性,挖出珍麗瑰寶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最新文章

「草東沒有派對」是近年指標性樂團。圖/本報資料照

樂評人王祖壽/「瓦合」:草東沒有派對之「大象席地而坐」

2023/06/05
溫昇豪(左)和隋棠再度合作「親愛壞蛋」。圖/三立提供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威士忌領域裡已然罕見的自力發麥製程,此刻在蘇格蘭只剩不到十家依舊採用。圖/葉怡蘭...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烈火焚身」是國際名導丹尼維勒納夫代表作之一。圖/UIP提供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大叔們的環島,雖是一起旅行,卻是一人駕著一部吉普車,聽自己的公路音樂,旅程中則以...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雙糕潤、九層糕、條頭糕等傳統米食越來越少獲得關注,卻擁有與西式糕點截然不同的魅力...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純淨得幾乎不再真實的負片。 圖/廖芸婕提供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和平歸來」重現當年醫院如同百貨公司般的場景。圖/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提供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醬料品牌「李雪辣嬌」,包裝與口味煥然一新。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洪瑞麟老師的靜物畫。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造后者》劇照。 圖/Netflix 提供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簡莉穎|現任大慕影藝、大慕可可內容總監。近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與厭世姬共...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演員曾敬驊(左)、彭千祐(右)演出奇幻喜劇「不良執念清除師」默契佳,被觀眾起鬨組...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謝盈萱在「人選之人-造浪者」飾演黨部文宣部副主任、發言人「翁文方」。圖/Netf...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老街是一座城市歷史的發源地,是儲存城市記憶的地方。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將主廚本人作為品牌是當今餐飲界行銷主流,但難道只有優點嗎?圖/Ying C. 陳...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鄒築園經營者方政倫,是聞名業界的「咖啡王子」。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的作品。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