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記得小時候暑假總會去海水浴場游泳,不論是到淡水或金山,都留下許多歡樂的回憶。過去台灣處處有海水浴場,如今多數已因工程建設、地形改變或安全等因素停用,改為開放式沙灘或僅限岸邊活動。
北歐地區夏日短暫,大家都很珍惜有陽光可以戲水的時間,所以只要是海岸邊,港灣或是河岸邊,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就有人跳入水中戲水。好像從來沒有人會干涉或禁止,對他們而言,接近大自然,登山或是潛水,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政府單位也不會以安全疑慮出面管制。
我到北歐參觀了一處受歡迎的海水浴場,那是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Kastrup Sea Bath(Kastrup Søbad)。藉著木頭棧道延伸至海中,圓弧的木頭結構,擋住寒冷的海風,同時也圍構出安靜的戲水空間,環形結構逐漸上升,在末端成為高低兩座跳台。只見當地民眾來到此公共浴場,輕鬆自在地脫光衣服,跳進海中享受海水浴。
這裡沒有「水深危險」、「禁止跳水」等警告禁止牌子,也沒有鐵欄杆等防制措施,所有人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享受自然的美好,深深感受到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跟我們台灣人有很大的不同。
北歐人民可以隨時在海邊港灣戲水游泳,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十分看重游泳的訓練,在小學課程中都有游泳訓練以及落水自救訓練,因此有80%~90%的國民都會游泳;另一方面北歐的海洋港灣水質優良,污染很少,也因此常常看到人們在河邊港口游泳。
反觀我們的生活空間,只要有水池、河流,就會有「水深危險」、「禁止靠近」、「禁止游泳」、「禁止跳水」等警告標誌,或是乾脆築起不銹鋼圍欄,防止人們靠近。因為政府單位深怕出事時,人們會怪罪管理單位,因此乾脆先立警告標誌,表示我已經警告你了,你不聽話然後出了事,罪責就不在我。因此台灣地區觀光景點、休閒區域便佈滿了各種警告標誌。
我曾經在台北市的公園裡漫步,短短的行程中,就看到幾十個警告標誌,「禁止釣魚」、「禁止露營」、「禁止飲酒」、「禁止放風箏」、「禁止便溺」、「禁止投球」、「禁止滑板」、「禁止騎車」、「禁止販售」、「禁止爬樹」、「禁止遛狗」等等,到處都有警告標誌。
政府管理單位為了怕人民出事,只要有水的地方、有懸岩的地方,有枯樹斷木的地方,也都會用不銹鋼欄杆圍起來,禁止人民去靠近,這種心態美其名是保護人民,事實上卻是將人民與自然空間隔絕;而人民因為長久以來被管理禁止,遇到事情只會歸咎政府單位,不會為自己負起責任。其實政府單位的能力與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永遠跟在你旁邊呵護叮嚀你,人們必須學會不再扮演「巨嬰」的角色,讓自己去面對自然,學習與自然相處,才能享受自然的美好。
李清志
最新文章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不合時宜的迷戀
2025/08/28 -
雀雀/《書卷一夢》、《錦月如歌》逆天改命戲中戲 打中觀眾的心
2025/08/23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2025/08/19 -
潘光中/書卷一夢:穿書題材破壞性創新 為傳統古裝題材注入活力
2025/08/16 -
塗翔文/「一念菩提」:直擊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掙扎與苦難
2025/08/11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和土地立約:豆奏會
2025/08/10 -
雀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摸索愛情的各種酸甜與翻車 貼近戀愛真相成長劇
2025/08/09 -
Ying C. 陳穎/王座的焦慮:法國美食帝國的黃昏或黎明?
2025/08/06 -
雀雀/新加坡劇《小娘惹之翡翠山》通俗影像故事將娘惹文化帶出國際
2025/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