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劇場導演樊宗錡:大膽地面對自己的焦慮,才能更踏實去衝刺夢想

2021-01-26 12:48 田育志

樊宗錡是2019年至2020年的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圖/吳致碩攝影
樊宗錡是2019年至2020年的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圖/吳致碩攝影

把「臺式辦桌菜」搬上舞台,載歌載舞打造出的《十二碗菜歌》,是樊宗錡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推出的臺味歌舞劇,劇中不僅呈獻總鋪師世家的父子情,也探討飲食記憶的保存與流逝。

從講述六〇年代電影世界的《菲林的映画光年》、重溫辦桌文化的《十二碗菜歌》,到即將要推出的《幸福老人樂園》,圍繞著關於「記憶」的主題,不難發現樊宗錡在近年作品中,不斷透過各種題材,重新檢視過往記憶的存在意義。《500輯》這次邀請在劇場編導雙棲的樊宗錡,回顧自己的記憶,分享屬於他的質青時代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什麼樣的人?當時是否有深刻影響自己的人事物?

樊宗錡(以下簡稱樊):那年我剛退伍,隔天就加入果陀劇場《步步驚笑》團隊,擔任楊世彭導演的助理,我從他身上學習到很多實務經驗。例如從講求效率的商業劇場角度出發,如何在短短的排戲時間內,兼顧票房與品質。不只創作,楊世彭導演分享更多的是怎麼樣跟工作人員互動,這讓我印象很深刻,讓我理解在創作之外,更要方方面面去關照劇場的一切。

500輯:現在的你和當時的自己,在看待挫折和失敗上有什麼差別嗎?

樊:一直以來,我對於工作的態度都是「不成功便成仁」,以前如果把事情搞砸了,那個衝擊感就會直接往我心裡去,覺得什麼都毀滅了;後來發現,我過去都只會有「把事情做好」的想像,但現在我還會有「如果事情搞砸了會是怎樣?」的念頭,我會去思考劇場工作裡每個環節可能的成敗,即使最後的成果欠佳,我還能回頭整理是哪一個步驟想得不夠周全,避免重蹈覆徹。

樊宗錡過去都只會有「把事情做好」的想像,但現在還有更一層的思考「如果事情搞砸了會...
樊宗錡過去都只會有「把事情做好」的想像,但現在還有更一層的思考「如果事情搞砸了會是怎樣?」 圖/吳致碩攝影

500輯:在你歷年的作品當中,有什麼共同關懷的核心價值嗎?或是這樣的價值曾有過什麼樣的轉變?

樊:我一直在處理的,就是關於「人的困難」,從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到人所說出的每句話,可能都有他的難處存在。人跟人之間不會是無障礙地溝通,所以每次做戲都想要呈現一種和解,重點從來都不是在和解的當下,而是在和解之前,他們的距離有多遠?有多難靠近彼此?以及他們為何需要和解?讓觀眾一起經歷這個過程。

500輯:這次在兩廳院2021TIFA推出的《幸福老人樂園》,你希望觀眾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什麼?

樊:這次的題材和我自己的人生經驗有關,我父親成家立業後開設了建材行,他平時非常紳士,可是他只要一醉,最常講的就是年輕時曾經跑船、還有在西門町混過的歲月。我常在想,他年紀也大了,如果哪天他真的失智的話,我會想告訴他一段重新編造過的經歷,讓他以為自己曾經風光一時。

從這樣的想法延伸,我很著迷於「當你的記憶被抽換之後,你還是你嗎?」的概念;其實一般生活中,大家也會面臨類似的狀況,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於同一個人的記憶可能完全不同,對當事人來說,是他生平經歷的一切、還是其他人與他共同創造的路徑才構成這個人的全部?我想在《幸福老人樂園》裡和觀眾一起分享這個模糊地帶。

500輯:近幾年的作品,常涉及「記憶」、「傳承」等內容,這些概念在你生命中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樊:這可以說是我的創作焦慮,或是對自己的焦慮。之前到倫敦念書時,接觸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當時和他們聊天,發現每個人對於自己國家都能侃侃而談,從種族主義,到國界的縮小與發展,細到連地理面積和人口總數都能隨口說出,可是我都得上網搜尋才知道台灣的事情,才發現我不太認識自己的國家。

回到創作上,我也開始在思考,「如果沒有了解自己從哪裡來?也就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如果只考慮短期市場、只做迎合觀眾喜歡的口味,我不知道自己會被帶往哪裡;所以才開始關照過去的記憶、或是我不曾認識過的台灣面貌。

回到創作上,樊宗錡認為:「如果沒有了解自己從哪裡來?也就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圖...
回到創作上,樊宗錡認為:「如果沒有了解自己從哪裡來?也就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圖/吳致碩攝影

500輯:身在這個時代,你覺得究竟要為什麼而努力?

樊:念大學的時候,我曾以為畢業後劇場圈的風貌會不一樣,但時至今日,並沒有太大差別,我才明瞭這世界不會無緣無故改變,只能自己不放棄一直努力,才有可能去改變它。如果希望劇場不是有錢人才能看的,那我就會想辦法讓更多的人都有辦法走進劇場,要自己努力去把想看見的風景打造出來。

500輯:會給這個時代下,25歲左右、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樊:我念完書回國前,曾一度思考是否要繼續做劇場?還是去當廣告導演?一來當時有經濟壓力,也想起過去做劇團時都得有副業才能養活自己,於是決定先去拍廣告;後來證明我也是有辦法拍廣告賺錢的,確定自己有這個能力後,反而消除了我在經濟上的焦慮,再回來做劇場,我就能更踏實地相信自己的選擇。

所以如果因為其他因素,無法繼續從事喜歡的行業,我反而會建議大家不要害怕,照著自己的步調前進,大膽地面對自己的焦慮,也許是好好賺錢、也許是試著滿足家人的期待,不用怕自己會因此變得世俗或市儈,當你去試著解決原本抗拒的事務時,腦袋的雜音會減少很多,也才能更踏實地去衝刺自己的夢想。

樊宗錡分享自己人生經驗,鼓勵年輕世代大膽地去面對自己的焦慮。 圖/吳致碩攝影
樊宗錡分享自己人生經驗,鼓勵年輕世代大膽地去面對自己的焦慮。 圖/吳致碩攝影

樊宗錡

劇場編劇、導演,現任齊聚一堂劇團團長暨藝術總監,2019年至2020年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製作兩廳院出走計畫《十二碗菜歌》、《菲林的映画光年》。近年作品尚有《枕頭人》、《大兵的故事》、《OPEN!愛的魔法音樂劇》、《西遊演義》等。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推薦閱讀

2021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如期舉辦:國內外19檔作品演出,「台灣製造」成主力

最新文章

羅柏麟於台北徠卡之家的《Ideal Type》個人攝影首展。圖|徠卡

攝影師羅柏麟:我想拍下人們想被記得的樣子

2024/04/30
Ivy是知名的攝影師,也是西恩CNFlower漂亮的老闆娘。記者吳致碩/攝影

陳沛緹|曾是岩井俊二劇照掌鏡人 Ivy Chen的攝影與花藝生活美學

2024/02/17
譚光磊創立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以文學、小說的版權代理打出名號。記者王聰賢/攝影

譚光磊|藏身在出版界的奇幻阿宅 眾多翻譯暢銷書背後的版權經紀

2024/02/06
子樂投資總裁詹偉立敢於突破框架。記者沈昱嘉/攝影

從華爾街回到台灣 詹偉立破框之舉 再造都市新天際

2024/01/12
擁有「曼谷餐飲界金童」封號的Chef Ton,今年還不到40歲。記者吳致碩/攝影

2023亞洲50最佳餐廳第一!Chef Ton以提升泰國菜地位為使命

2024/01/07
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集結了10位資深文化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李惠貞、詹偉...

詹宏志領軍!10位講者齊聚【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 哲思妙想「跨」讀2024

2023/12/28
蔣雅淇(後排左四)帶著兒子關義(後排右一),攜手國際名廚江振誠(後排左三)、「S...

蔣雅淇「暖廚家味」計畫助急難家庭 江振誠、陳耀訓、楊柏偉、彭天恩、魏幸怡響應

2023/11/13
對於斜槓人生,林逸心始終保持熱情。記者王聰賢/攝影

人工頭骨下的遠大夢想 林逸心斜槓出精彩人生

2023/11/07
林芸慧(中)成為高級酒店業裡少見的女性高階管理人才。圖/上海艾迪遜酒店提供  ※...

台灣女孩闖進國際酒店高管層 上海艾迪遜酒店總經理林芸慧:有熱情才能做得好

2023/10/26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圖/KKLIVE...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

2023/09/22
Fermi Pasta創辦人James Sharman,在「Pasta Bar」...

【質青創業】 Fermi Pasta創辦人、星級主廚James Sharman:供應「真食物」,讓我每天晚上睡得安穩

2023/07/13
林幼航性格開朗樂天,但面對工作卻又相當務實穩健。攝影/沈昱嘉  ※ 提醒您:禁止...

【質青創業】不只是喝酒 「米凱樂」共同創辦人林幼航:精釀啤酒教會我們生活

2023/05/26

祥雲龍吟後再出發 稗田良平要做出寫上自己名字的料理

2023/05/08
路由藝術創辦人洪緹婕。記者李政龍/攝影

【質青創業】創業沒在怕 只為人生開心 首位在台北、紐約兩地開畫廊的台灣女孩洪緹婕

2023/04/27
Nick有世界頂尖調酒大賽台灣區冠軍頭銜。記者王聰賢/攝影  ※ 提醒您:禁止酒...

【質青創業】調酒冠軍的Bar Mood Taipei Nick Wu不只站在吧台後

2023/04/26
黃婷寫過200多首華語歌曲,丁噹的「猜不透」便是出自她手。記者王聰賢/攝影

「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作詞人黃婷專訪:一切都是從追星開始

2023/04/15
鴉先知(右)和粘為東期望能透過桌遊,讓更多人感受動腦樂趣,也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

好玩就是一切 鴉先知 粘為東 打造桌遊樂園 重燃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2023/01/31
睽違多年推出首張專輯《明室Silver Lining》,洪佩瑜整合過去幾年身心內...

歌手洪佩瑜:表演的瞬間,身體很誠實

2022/12/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