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米力:比賺錢更重要的是住在夢想裡
近年以策展人身分打造台灣數檔高質感市集的米力,大眾依然習慣以插畫家、作家、生活雜貨鋪主理人這些身分識別她。從20歲就開始在台灣極具代表性的禮品公司「知音文創」任職,30歲出頭當上設計總監,帶領團隊打造經典IP、創造外銷傳奇,風靡全球的「Wooderful Life木製音樂鈴」即出自她的監製。
讓工作和興趣平行發展是米力的一大特質,座落中山北路巷弄間、她與先生Rick共同經營的「溫事」,是內行人要覓得厲害日系器皿道具的最佳去處。長年以來在圖文創作和生活哲學上的專注投入,也讓她每隔幾年就有書籍新作問世,擁有一批同樣講究的粉絲。這位退休後卻忙碌依舊、生活充實精彩的創作者、設計人,要和《500輯》讀者分享屬於她的質青時代。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妳是什麼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米力:那時候我是一個渾身帶刺的人,非常想突顯自己、和他人對抗。當時我身處一間非常大的禮品公司,內部有很多競爭對手,每天都希望脫穎而出,只想在一群優秀的設計師中被注視。25歲的私人生活是快要結婚的狀態,還不知道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是後續追求的過程中才找到一些方向,進而在30歲左右奠定心志。
500輯:那時候啟蒙妳的人事物為何?
米力:絕對是日本的設計,他們的講究給我很大刺激,也改變大家所認識的米力。接觸到日本設計和生活雜貨文化後我覺得實在太棒了,可惜當時的資訊流不是那麼暢通,決定扮演傳遞的角色,於是開始創作插畫。這些事情沒有任何人推著我,都是自己的主動選擇,更不會預期將得到多少迴響。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發現,就算是一件看起來微小的事,只要循序漸進去實踐,都一定會發揮影響力。
還有一位對我很重要的人物,日本時裝設計師皆川明。我很早就知道他,也清楚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自己的目標,慢慢在工作中累積,他那種實踐目標的精神是我很欣賞敬佩的。
500輯:25歲的妳如何看待失敗?
米力:那時候在禮品公司工作,所謂失敗可能是商品業績沒有比別人好,或是自己的稿子沒有被挑到,說沒有挫敗的感覺那是不可能的。但從年輕開始,我對這些情緒的態度就是面對,會想盡辦法在下一次類似經驗時克服。另一方面,和他人有所衝突時也從來不會逃避,但小時候講話不懂修飾,疏於體貼別人,是年紀漸長才越來越知道自省的重要性。
我從27歲左右就開始當主管,還是非常尖銳,我的主管和我講過「越成熟的稻穗越低垂」,我始終記著這句話,讓自己謙虛一點。如今我已不會覺得什麼事情代表失敗,可能比較禪意,但真的沒有特別想追求什麼了。
500輯:妳想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什麼?
米力:希望告訴自己得失心不要那麼重,即使我覺得這真的很難避免。身處在職場環境裡,好像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得失心,可能要到了35歲以後,大概被滿足到一個地步,才會慢慢變得和諧。
500輯:確定自己要成為插畫家的契機是什麼?
米力:我從前並不知道插畫是什麼,是因為在公司學習,發現自己好像可以動手嘗試,才慢慢變成後來的樣子。當時公司要做一本刊物,包括我在內的每位設計師都要在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人用文字闡述、有人用攝影記錄,既然我很喜歡日本生活雜貨,也認為應該推廣給更多人知道,於是決定用很笨拙的線條教讀者如何運用日常中的廢棄材料製作生活裝飾,這可能是所謂的契機吧。以前畫的東西都很簡單,有時只是鉛筆線條連上色都沒有,可能因為持續一直畫,才會被大眾認定是插畫家。
500輯:妳覺得自己是很早實踐斜槓的人嗎?
米力:雖然斜槓這個詞是這幾年才創造出來的,但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人在工作中一定也會有其他想法,「雖然我在上班,但我也想要做那件事情」,不少人會因為許多理由將念頭擱置,但我是那種即知即行者,相信可以平行發展,因而願意花剩餘的時間執行,這也導致我成為一個時間管理很嚴謹的人。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上天不會給任何人多餘的時間,要完成某部分的心願就要懂得分配。
500輯:實踐理想的過程有付出什麼代價嗎?
米力:我大概20歲就開始工作了,有段時間我每天都想離開,心理狀態很浮躁,直到有一天必須面對親人的離世。先生告訴我沒有任何事情比面對死亡更嚴重,如果跨得過去,大概什麼狀態都有辦法解決,於是我開始修正自己面對工作的態度,因此變得比較穩定。
30歲上下那幾年,有一整年的時間老闆每天都勸我接下整個設計部門的管理工作,我不斷反覆回絕,但在親人離世後我答應了,之後便超級投入,大多數時間眼裡只有工作,疏於照顧家庭,但那時候我已經有小孩了。幸運的是我有一位非常棒的先生,他一肩擔起這個責任,所以付出的代價大概是很長一段時間在母親角色上我是失職的,小孩變得比較依賴父親。
500輯:身在這個時代,妳覺得究竟要為什麼而努力?
米力:女兒現在20歲左右,我時常寫信給她,告訴她不要一直想著賺錢,更重要的是累積。做過的每件事都應該是累積,唯有累積才能真正達到心中的目的,坦白說她不容易聽進去,但我會不厭其煩一直寫信,希望傳遞給她應該為了累積而努力的重要訊息。
500輯:會給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米力:在當主管帶領部門這麼長久的經驗中,設計師來來去去,25到30歲這段時間是年輕人最常掙扎的時候,他們的離職理由幾乎都是想換跑道,或是想繼續進修。我很少慰留任何一個人,但我都會表達鼓勵,因為有些事你現在不去做,未來可能會因為經濟壓力或其他理由導致你更下不了決心。我也會主動提出留職停薪的選項給一些人,希望他們勇於追逐心中聲量最大的夢想。
賺錢很重要,但人生的目標比賺錢更重要,實踐的過程要盡力讓自己不因為經濟壓力半途而廢,如果因此喪失一段寶貴的累積時間,真的非常可惜。
小檔案
米力
有著插畫家、市集策展人、生活雜貨店鋪主理人多重身分,與先生Rick共同經營「溫事」。鍾情各類型手作道具,日本和北歐簡潔又不失溫度的特質是她長年關注的風格。參與推動大好青空台北場、2018年文博會「大好台灣在山丘」、2019年文博會「山海廟集」等市集。曾出版《米力生活雜貨舖》、《米力的幸福講義》、《生活家的器物》等書籍。
最新文章
劇場演員徐堰鈴:更微小細心地對待每個人,這是表演教我的事
2021/04/13TIDF策展人林木材:相信紀錄片能讓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解答人生的一些問題
2021/04/12劇場編導蔡志擎:「迫切感」能刺激創作或生活,但也要偶爾提醒自己緩下來
2021/03/29TERRA土然創辦人楊豐旭:30歲生涯軌跡大逆轉,能夠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最珍貴
2021/03/28導演陳宏一: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而非只是當一個替身,成為可有可無的存在
2021/03/27豪華朗機工林昆穎:盡可能去玩,體驗後隨時整理成自己的活資料庫
2021/03/17潮流藝術家花臂老王:當我找到想做的事時,我才明白「目標」這兩個字
2021/03/12登山家詹喬愉:愈年輕就愈要空出時間給自己,去充實還不足的地方
2021/02/24演員傅孟柏:自在更容易讓你遇到機會,患得患失的樣子很難隱藏
2021/02/23鄭宜農:我在各種挑戰中把自己逼到極致,然後變強
2021/02/09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我就任性地做自己,所以我擁有快樂的青春
2021/02/08劇場導演樊宗錡:大膽地面對自己的焦慮,才能更踏實去衝刺夢想
2021/01/26「萬秀孫」張瑞夫:如果今天做一件事情是可以影響人的,我就好像可以做得更多
2021/01/16演員林柏宏:忠實表達喜怒哀樂但不流於發洩,正視情緒讓我的表演更開闊
2021/01/12創作歌手柯泯薰:體內到底住著幾個比利不要緊,因為每個思想支線都會回到身上
2020/12/28DJ小樹:聽的音樂跟大家不一樣,真的沒有不對勁
2020/12/25表演藝術工作者林子恆:我必須要成為噹自己的那個人,才能繼續放手一搏
2020/12/14創作歌手李友廷:情緒上賺來的快樂和累積的痛苦,想辦法在當下就花掉
2020/12/0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