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現場紀錄】詹宏志:如果可以,我想一輩子說書。關於《魯賓遜漂流記》與我的人生
由上善基金會董事長詹宏志發起、籌備多時的「週三讀書會」,3月10日晚間七點於台中中央書局登場。首場由詹宏志領銜說書《魯賓遜漂流記》,吸引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施純福、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新經典出版社社長葉美瑤、作家胡晴舫、番紅花、小野、中央社社長張瑞昌、水牛書店社長羅文嘉、嘖嘖創辦人徐震、作家施昇輝、時報出版總編輯曾文娟、青鳥書店蔡瑞珊、果醬冠軍柯亞等人到場聆賞。《500輯》團隊也置身其中,記錄下詹宏志的動人分享,關於這本小說,如何影響並安慰他走過人生每個重要時刻,以下是「週三讀書會」首場的完整文字紀錄。
週三讀書會的起心動念
本來只是個簡單構想,想在有著重建歷史意義的中央書局裡,有個每週的讀書聚會,勾起大家讀書、談書的熱情,沒想到透過嘖嘖平台的募資,帶來一筆經費,可以邀請比我更好的講者,甚至可以講一年以上,謝謝大家幫助。
籌辦這個系列談書的活動,不要擔心我會辛苦,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我最期望每天可以講書給別人聽,如果世上有這職業我會去做,如果沒有,退休後我也會去做。這就像小孩把自己的小袋子拿出來,裡面有一些寶貝,可能只是幾個彈珠、幾張卡紙,別人看起來不值錢,但對他來說,這些東西都有價值。書也是這樣,它們幫助我、伴隨我經歷整個成長歲月,後來變成我在社會上工作的基礎。
在這系列講書的過程中,我想特別著重的不只有書,而是書怎麼和我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對照,同時不斷回過頭來對書有新的理解,包括對自己和世界的理解。今天我是帶著一種獻寶心情,把過去讀過的書帶來跟大家分享。
讓小說累積生命經驗
活動訊息剛出來時,引發很多網友議論,其中不一定都是好意。有人說現在什麼時代還要讀小說?但我覺得不需要理由,光是書本帶給我一段美好時光跟故事,對我來說已經值回票價。現在常在談AI人工智慧,這在過去十年突飛猛進,儘管這概念五〇年代就有。過去是和機器對話,寫程式給它回應,現在是把機器放在一個情境裡,將所有資料丟給它,讓它自己歸納,就像人一樣。好比讓機器下棋,我們不是給它一組程式,而是讓他有機會下一百萬盤棋,機器的學習力比我們快很多,透過大量下棋經驗歸納出更多規則,其實是機器向人學習,取用人學習的方法,而人則透過經驗和教訓去理解彼此跟世界。
但我們活的時間很慢,要學東西得花很多時間。我認為讀小說就變成人生經驗的累積跟替代方式。你不可能一輩子談足夠數量的戀愛來了解愛情,但如果願意看一點羅曼史,兩小時就能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戀愛。小說是人生一個演練,如果讀得夠多,你是見過很多種人的,有的在人生碰不到,你卻因為某種原因就理解了那個人。就像不很愛讀書的人,可能因為讀金庸,就看到很多同情的角色,感嘆時就引用李莫愁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用是厲害讀書人,只是個平凡人讀了金庸,就能產生這種經驗。
有的小說寫了極端經驗,有的細膩講你週邊的人,比如《傲慢與偏見》,世故犀利。當然也可能因為小說遇見碰不到的事,所以讀小說是識人知事,因為小說,你經歷的世界會比現實中大很多。
選書成為寂寞的疫苗
有網友說,為何是這些小說,看起來像兒童讀物。但這裡面包含很多了不起的理由,小說可以給你人生帶來很多幫助。幾週前我無意中看到一個書的廣告, 是簡媜的新書叫《十種寂寞》,它有個俏皮廣告詞「寂寞沒有疫苗」,搭著疫情便車,意思是你的孤寂其實沒辦法演練,你要單獨去面對。但我有點不同看法,就我而言,我覺得憂鬱有解藥、寂寞有疫苗。解藥是你生病時讓你好起來,疫苗則是讓你小小得病後再得到抗體反應來面對病毒,而不是不得病。
這些小說就是我寂寞的疫苗,你怎麼會比主角更加不幸、不被理解或孤獨?長過一次你就明白,而且不可能再比他更孤獨。這有點像是用了某種降低活性的病毒,在身上引發過反應,你可以在各種小說裡嘗到人生所有可能的不幸或情緒,甚至演練過,等它來到你眼前時,你就不覺得慌張或艱難。
盧梭也推崇的《魯賓遜漂流記》
今天第一本選擇《魯賓遜漂流記》不只因為它是這份書單裡時間最早的一本,寫自1719年,十八世紀剛開始,離現在三百多年。另一個是因為它在我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跟我生活相對照,是一直幫助我、照顧我的一本書。我想說一說別人說這本書的好處,是啟蒙時期最富創造性也讓我最感興趣的一位哲學家盧梭。
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很多思想家會用小說形式敘述觀點,甚至會把他的理論用小說方式寫一次。例如下次談到的《科學怪人》作者瑪麗雪萊父親:威廉戈德溫就寫了一本社會政治正義的理論,叫《政治正義論》,寫完後又寫了一本小說《凱樂柏.威廉斯》,小說一開始就有個人在英國監獄裡馬上要被吊死,他寫這人何以致死、怎麼一步步走到罪無可赦,必須被吊死的地步,從他童年寫起,看社會如何把他逼到絕境。用偵探小說形式,但最後揭曉兇手就是社會,把整個政治理念用小說形式寫一遍。
盧梭的《愛彌兒》形式上也是小說,但談的是他的教育理論,書中一段話在我看來對自然教育論述很精彩,就是「我們學習的課本,關於自然科學的一切談話,都不過是對《魯賓遜漂流記》的註釋。」盧梭不贊成一開始就把觀念和原理告訴孩子,這會讓他們失去觀察世界的樂趣,他舉例若讓小孩在原野上看太陽,太陽每天升起,但不是每天都一樣,它會一點一點移動,如果用書本告訴他這件事,那他不會去感受到這事實,也不會想實際去看或用上一年時間記錄。
所以他說他對書憎恨,因為書本阻隔我們跟學習間的關係,難道沒什麼辦法可以把分散書籍的許多知識聯繫起來、綜合起來達到共同目的嗎?讓人有興趣去學習,而且適合孩子的年齡,也能鼓勵他們學習。如果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環境把自然的需要顯示給孩子,可以用生動天然的場景初步訓練他們的想像,那是最好的方式。盧梭認為這本書已經被寫出來,那就是《魯賓遜漂流記》。
盧梭的《愛彌兒》是在1762年,《魯賓遜漂流記》是在1719年,相距42年,盧梭讀到《魯賓遜漂流記》時,離他的時間並不遠,他注意到這本書的功能。我也能想像盧梭為何會受《魯賓遜漂流記》吸引,不要忘了盧梭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人生而自由,但所到之處卻都帶著鎖鏈。」這是我從《社會契約論》引出來的。但他第一次是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裡提到,他提到人生來本來自由平等,沒別的負擔,唯一任務就是求生存,把自己餵飽、生養下一代並照顧他,這是人自然的本能。可是後來慢慢形成文明社會,人在原始狀態時粗魯不文明卻可能比較快樂或良善,但有了文明社會後,所有不平等都從這來,有人富裕、有人窮;有人考試第一、有人最後一名。最後都是人工製造出來這些不幸跟枷鎖。
他對文明很多批評,但現在也不可能回到自然狀態,所以必須創造一個能給人較少約束的全新社會,才提出「社會契約論」:人們因為某個共同目的放棄某些東西,即我們之所以願意失去某些自由來接受法律管理,為的是讓政府有辦法運作,這都是個契約。但如果任一方違反,我也沒理由遵守這部分精神,這也是現在民主的由來。
盧梭把人用抽象概念回到自然狀態,當人只為自己是自私,不用考量其他事,因此群居可以限制不平等的發生,有什麼人比魯賓遜更適合讓盧梭來講他的理論。魯賓遜一開始在荒島上是自己一個人,他所有想的都是怎麼讓自己活下去,沒有第二個人要互動,直到「星期五」出現。盧梭在魯賓遜身上看到絕佳例子,他心中真正在自然狀態下的那個人。
從魯賓遜荒島求生談起
這是什麼故事,會讓盧梭給他這麼高的評價?《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哪怕你從沒看過也不困難,就是有個人掉到荒島上的故事。它描述英國約克郡的人是個航海者、水手,小說裡1659年他的船發生船難,他從大船坐到小船,但船被浪掀起來,砸在岩石上,被沖到岸上,等他醒來已經無法找到其他同伴。
他開始探索這環境,確定這是一個無人島,在這個孤島上,他困居了28年2個月又19天,他有這麼長時間一個人在荒島上,後來獲救離開是1686年12月,但也無法立刻回到家,因為救起他的船要去別的地方做生意,他再回到英國是1687年,經過八個月後才回到英國。船難發生前他流浪在不同國家包括北非,離開英國長達35年,整本書大體上寫這人在荒島上怎麼做各式各樣的事,讓自己可以活下來。
故事一開始魯賓遜被海浪打到岸上,身上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可充飢止渴的東西,只有一把小刀、煙斗和一點菸葉。他很害怕,擔心荒島有猛獸,當時不知道是無人島,所以也怕會不會被野人傷害。他在樹上睡了一覺,想找到淡水,很幸運就找到一條河,有很多作用。第二天看到他的那艘船擱淺在淺水處,尾巴翹起來,船尾是乾的,他跑到船上找到麵包,把廚房的餅乾塞在口袋裡,一面吃一面找東西。在船艙裡找到甘蔗酒,就蘭姆酒,喝了一大杯,船上東西對他很珍貴,當時船都木造,他就用木板跟帆桿,再用繩索綁成木筏。並把別的船員的箱子打開,放進各種糧食如麵包、米、藥酒、白酒,又搜羅衣服,找到木匠的箱子,這工具箱對他意義重大。他同時找到武器如手槍、火藥。
第二次上船時他割下帆布跟繩索,拿下木匠的螺絲釘、鉗子跟磨刀器,跑了幾趟後他又發現有一大桶麵包、砂糖、麵粉、甘蔗酒,這是他在島上活下來的第一份材料跟資源,我稱為文明的遺產,從這之後他就跟文明完全隔絕了。
他用這些船上的東西做為生存第一個幫助,等到把東西搬下來,船就一點一滴垮掉了。他在吃這些麵包、麵粉時,也擔心吃完後如何準備未來,就帶著槍出去尋找食物,用鳥槍打了一隻老鷹,結果肉酸苦不堪毫無用處,現在知道打獵哪些可吃可不吃,讓我想起作家李昂的父親,早年也迷上野味,國中的她看到父親在煮白鷺鷥吵著要吃,吃了之後覺得好難吃,父親就恨恨說難怪到處都是白鷺鷥。
來到荒島的魯賓遜一種鳥都不認識,要從頭一樣樣試,後來發現可以吃的鳥類像野鴿,也開心發現島上的山坡有山羊,但帶槍去打卻發現很難打,過幾天才發現原來山羊在山坡上只會往下看,從底下打牠會機靈跑掉,但如果跑到山坡上就會變很好打。第二天他就打到其中一隻正在哺乳小羊的母羊,小羊後來也被吃了。自然狀態下的人是很粗魯殘酷的。
魯賓遜吃得很省,後來他發現樹林裡有野鴿,肉很好吃,海裡也可以釣到足夠的魚曬乾來吃。這島顯然不大我猜,按照他的活動範圍來看,通常海島沒一定規模前其實產生不了掠食者,掠食者必須底下動物夠多才能狩獵,例如非洲叢林的獅子一個區域內要超過一千隻羚羊類動物,才能養活一頭獅子,需要的食物量非常大,如果小島的食物供給總量不夠多,食物鏈上層養不起來,所以島其實相對安全,魯賓遜就是掠食者,其他動物傷害不了他。他採集食物也不困難,最後發現重要的食物來源大海龜,發現牠肚子裡有六十個龜蛋極其美味。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開始,歐洲航海家在全世界航行各地,記錄水文跟地理位置,船已經可以到世界各角落,十七世紀末歐洲各個航海國家都在太平洋、大西洋各處活動,其中英國航海者起步較晚,西班牙、葡萄牙都比它更早。也由於英國起步晚,國王就賦予船隻權利:不只可以貿易也能搶奪別人,貿易商跟海盜身份就合而為一。十七、十八世紀加勒比海群島成了海盜去補充淡水跟食物的地方,他們發現島上有大量陸龜在路上走,體積很大,一隻兩、三百公斤 壽命又長,龜甲上穿個洞用繩子串起來拉在船後,可以一整年不會死,像天然冰箱,帶著新鮮的肉在海上走。這些我是從海盜紀錄讀來的,跟魯賓遜同年代,海龜當時是航海者重要的食物來源。
魯賓遜也進行植物採集,他本想找樹薯、番薯等根莖植物當澱粉,但他後來找到蘆薈和野甘蔗,最後發現葡萄,以及發現瓜類長在地上,很像西瓜,又見到椰子樹、橘子樹,再找到白檸檬。等他對島上的動植物有概念後,就有了食譜,覺得自己有辦法生存下去。他先做了糧食分配,早上把葡萄曬乾變葡萄乾當早餐吃,中午吃烤鱉肉,晚上吃三個鱉蛋,有自己一套食譜。
魯賓遜的本能進化
他一天在島上做很多事,所以給自己建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定出條件:要離淡水近、要看得到海可以向船求救,乾淨且可以躲避野獸或野人的地方。他先找到一個山壁,把山壁挖凹進去,外面用個半圓木樁圍成圍牆,一開始沒有門只有梯子,後來山壁愈鑿愈深,鑿到另一邊可以進出、存放東西,直到某天地震、打雷嚇到他,因為他存很多火藥,可能隨時爆炸。
第二天開始,他一點點把火藥裝成小包,改造房子變成可以存放火藥不受自然界影響。裝火藥時他用各種袋子,有的本來裡面放穀物,以前船上養雞、養羊用的,有些燕麥給船上的家禽家畜吃,他把那袋子裝火藥,裡面有若干麥子,不小心掉在他住處外的地上,竟然長出麥子讓他嚇到,看到熟悉作物的身影後,他開始種麥,不能每天捕羊就養羊,然後曬葡萄乾。
後來他做木架籬笆、編竹籃、做獨木舟,島上時間很長,有些東西也慢慢用完,像墨水。他的衣服也破了,便開始用皮毛製帽、做雨傘,作者花很長時間描寫製作過程,現在便利商店的五十塊傘,在荒島是艱難的高科技。他也製作皮衣、皮褲、短靴到建造房舍。荒島住了十五年後,魯賓遜開始看到島上有腳印,不知是敵是友,只能先掩蔽自己。到第二十三年,他開始目睹人吃人,第二十四年救下一個差點被吃掉的人,這人就是「星期五」。
魯賓遜怎麼在這場合裡用有限的工具與器物重新製作生活必需品,整本小說都在寫這些事,以及他回想父親跟他說的話和他自己的悔恨。小說環繞這樣型態在進行,魯賓遜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當然有不同的體會,也能完全明白小說的意思。
引領小說形式的魯賓遜
用星期來敘述,是這本書開始的寫作型態,這型態很值得思考:為何作者想寫這樣的東西、為何這樣寫,以及後來產生的效果。大家可以看看他當年的書名頁,隱藏很多有趣線索。在《魯賓遜漂流記》前,歷史上很多敘述型文學,講故事的文學,如《奧德賽》、荷馬史詩,都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有細膩描述,到中古世紀都還有。也有戲劇形式,像悲喜劇,用戲劇說一個故事。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還有各式各樣把各地方言故事收集起來形成的敘述傳說體,像《十日談》。那之前所有敘述型故事都長那樣,《魯賓遜漂流記》是新型態,講虛構的東西,不是希臘神話的神祇,也不是民族起因、人類起源,不是講英雄事蹟,而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這故事最大特徵不是敘述曲折離奇,而是寫到以假亂真,這就是後來寫實主義的基本要求,用很多細節寫到好像真的一樣。
當時世界還沒小說文體,就是《魯賓遜漂流記》開始,要說一個故事讓你覺得是真的,不是像神話離你很遠,連作者名也是創作一部分,其實後面還有真正寫的人。今天知道小說就是虛構,但當時沒有這概念,必須寫得跟真的一樣。
你回頭看十八世紀的小說,幾乎都用各種方式來塑造一個發言者的合法地位:為何我會知道這故事。你會看到當時小說會用大量日記跟書信來說明我的材料來源、說明故事跟社會的合法性。現在我們知道小說家的存在,我們只看說得好不好、不問真假,但那時代小說還是新聞都分不清楚,每個小說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魯賓遜漂流記》的創作方法對我們來說影響很大,作者丹尼爾笛福可說創造出小說型態。
魯賓遜是真人真事?
《魯賓遜漂流記》雖然小說家有虛構權利,但它是虛構的嗎?有很多看法。有人覺得有所本,丹尼爾1719年寫出這本書的八年前,現實中有個人在荒島活了幾年被救起來,回到英國,變成一個轟動故事。這個島在智利外海,屬於智利。當年有個蘇格蘭水手叫賽爾科克,因為跟船長起衝突,船長來到這群島補水時,他就被船長留在荒島上。賽爾科克在荒島上留了四年四個月,一個人在無人島上,後來被另一艘海盜船發現。
有個日本人寫了《尋找魯賓遜》,就是因為聽說有真實藍本的故事,所以就去找賽爾科克的後人,發現蘇格蘭人門口有這人的銅像,還有魯賓遜旅館。這日本作家也訪問到賽爾科克的後代,下定決心去那島上找賽爾科克留下的痕跡,並引述很多找到的資料,其中一個就是找到賽爾科克的海盜船船長紀錄,寫他們發現賽爾科克的過程:他們帶回滿臉鬍子、全身穿滿皮毛的人,來到船上時已經口齒不清,連英文也講不出,趴在船的甲板上嚎啕大哭,說著支離破碎的話,吃了東西又吐出來,一直講「救救我!」他們後來把賽爾科克帶回島上,他立刻就抓來兩頭山羊,帶著蕪菁葉子跟其他蔬菜,為船上的病人熬煮美味肉湯。同時抓來各種魚跟龍蝦,沒多少時間就抓到整船人需要的量。海盜船員開玩笑說賽爾科克是島主,他每天一定幫病人抓來兩三頭山羊跟各種野菜。
賽爾科克獨自生活在孤島上,所以熟知島的一切,包括可以做燃料的牙買加胡椒樹,還有海鹽,同時可以像魚一樣悠遊於海礁間捕龍蝦、可以赤腳上山捕山羊。他一回到英國就變傳奇人物,只是他當年因為脾氣差犯了罪只好上船,後來雖然變名人,但又因為跟別人起衝突,只好又上船,最後死在海上,這是真實故事。
英國私船、做海盜大家都熟悉,《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是記者,回到英國六、七年後,把故事寫出來,將時間從四年提升到28年。真實的賽爾科克其實快發瘋,魯賓遜在荒島住了28年身心卻健康,並不是現實狀況。
預言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
《魯賓遜漂流記》講人在荒島上要找食物,一開始從漁獵、採集到農耕、做器具,看得出來其實是一個人類發展歷史的縮影。我會說魯賓遜是一個很天然的故事,很渾然天成,也是為何小孩子可以看。小孩不知道作者的事也不關心,他可以直接進到故事裡。《魯賓遜漂流記》可以讓世間孩童忘情深入一切的故事,你的心會跟漂流者一起,跟他忐忑地摸索這島嶼跟生活需要的技能,也緊張地跟他一起解決生命上的難題。當魯賓遜在島上看到腳印嚇一跳時,你也會嚇一跳。吳爾芙就曾說,長大後發現原來《魯賓遜漂流記》有個作者讓她悵然若失,原來這一切不是真的。
長大後也發現魯賓遜的求生過程其實是人類文明的預言和軌跡,羅蘭巴特就曾說,「如果世上出現極端政府,把所有學科跟書都查禁,知識跟學問會滅亡嗎?不會,只要有一部《魯賓遜漂流記》,就能讓我們重建所有人類知識。」這本書是關於人類遺產跟記憶,魯賓遜的五年就是人類的五萬年。1719年到現在是三百年,三百年間這本書沒絕版過,沒幾本書有這麼長壽命。讀者源源不絕,更神奇是連作者也源源不絕,一直有人在寫。到最後文學上有個字叫「魯賓遜式的故事」,像後來的《神秘島》到電影《藍色珊瑚礁》《蚊子海岸》,到麥特戴蒙的《絕地救援》通通是魯賓遜式的故事。
上岸時一艘船擱淺在旁邊,看起來沒物資,但只要記得如何用火,知道一點點文明性,就能通過記憶跟有所本的東西重建一切。任何魯賓遜式的故事都能給我們希望,一個樂觀的人僅憑對文明世界的記憶,是有能力重建一個人類世界的文明的。
從魯賓遜回看自己的人生
年紀大了,我對《魯賓遜漂流記》有更多理解,不是只有魯賓遜式的故事,還有魯賓遜式的時刻。有些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熟悉的文明棄你而去,例如遠離家鄉的遊子有一些時刻就是魯賓遜時刻、長大結婚搬出去又是另一個魯賓遜時刻,所有東西都不見了,娘家就像擱淺的船,讓你可以回去拿需要的東西,等待時間將所有事情上軌道。再到你生了小孩,每個小孩出現都像野蠻人入侵,把你本來建立的文明破壞,你得重新建立新的文明來適應。
每個人都有那些時刻是需要與魯賓遜為伍,我也是。我去美國工作、生活時,從怎麼洗衣服、買菜到開戶存款,沒人照顧我或其他人,都要自己一點一滴弄出來。回到台灣安定後,覺得秩序就緒了,六年前一個旅行時刻,我太太王宣一就突然心肌梗塞過世,毫無前兆、沒有準備。等到我辦完所有事,從哀傷回復過來,才發現我的家不如我想像中那麼熟悉,所有東西都是她安排的:天氣轉熱她會搬出夏天衣服;請客時她會把不用的碗盤把深處挖出來,一切看起來理所當然。
等到我接手時才發現雲深不知處,我不知道這些東西跟秩序從哪來,我要一切從頭開始。她也是很好的廚師,理所當然家裡每天都有這些菜。她走的時候你突然發現這文明多脆弱,一瞬間都不見了,所以我一點一滴憑記憶試著重建出那些菜,我奮鬥很久,五、六年裡我只學會六、七十道菜,但還離得很遠,很多還是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出來。
這些魯賓遜時刻你無法事先知道,它來的時候你毫無準備,在你完全無預期時突然降臨,熟悉的體系突然就斷了線,必須從頭來過。對我來說魯賓遜有個重大意義,相對來說他身心健康,他曾用資產負債表概念描述他的幸與不幸,他說「我盡量安慰自己從厄運中找到幸運的一面,我用商業借貸格式把幸與不幸列出來:『不幸的是我困在可怕荒島上,毫無獲救機會;但幸運的是其他船員全死了,我卻還活著,既然上帝救我一命,那一定能幫我脫困。』『不幸我被驅逐於人類社會之外,像流放者;幸運的是即便這裡再荒涼,我都還有東西吃,沒餓死。』『不幸我沒衣服穿,但幸運是這裡位處熱帶。』『不幸我沒有抵禦野獸的能力,但幸運這裡沒有致人於死的野獸。』
丹尼爾笛福顯然是中產階級意識萌芽的先驅,他曾說人最好的位子就是中間,不要位居高位,否則每天會很難維持位子。如果不幸流浪在社會底端,為了生存耗盡一切力氣也不好,如果可以在中間找到偏上位子,會是最好的。但這樣的他卻用務實樂觀的態度寫出荒島上的人,寫了真實世界無法真正存在的人,寫出《魯賓遜漂流記》,很了不起,也讓這本書變成世上最安慰的存在。不管如何困頓,只要你讀過這本書,就能知道怎麼繼續樂觀地活下去。
最新文章
-
【週三讀書會】番紅花:飲食應該走入鄉間海邊與孩子一同體會
2024/06/14 -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進入書書果實世界」串聯臺東在地打造閱讀與博物館巡禮
2024/05/21 -
【週三讀書會】龔書章:浮城是現實的想像,面對沉重要輕盈對待
2024/05/15 -
創新書市前進「國之北疆」!「東馬台階梯市集」體驗東引常民風情
2024/05/07 -
動漫迷的閱讀饗宴!「看圖說故事集」龍山文創基地登場
2024/04/30 -
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響應世界閱讀日 台北國際書展大好評「讀字樂園」走入社區
2024/04/22 -
4月創新書市|「靠海生活-島嶼散策文創市集」走入澎湖在地、「世界閱讀日」預告多場接力
2024/04/11 -
在二戰防空洞、植物園遇見閱讀 文化部創新書市各地開花
2024/03/26 -
創新書市南北接力|新北「淼渺書市集」推廣親子閱讀、屏東「字在生活季」在地書店首度大串連
2024/03/18 -
3月創新書市|溫羅汀曬書節打造「台版神保町」書街風景、花蓮「書流蔗裡Co'ongan」訴說在地故事
2024/03/10 -
創新書市多地登場|「迷書號第2站」前進瑞芳、南投崇文節融合在地特色、新竹《繪‧讀,會讀》邀親子同樂
2024/03/03 -
書店主理人領路|新的一年從閱讀開始 創新書市亮點搶先看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不只是個攝影大叔Charles:創新書市跨領域激盪創作火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下港女子:融入在地特色 透過書攤一窺百姓生活真實樣貌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跨界編輯人黃威融:期許將創意轉化 遍地開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插畫家米力:展現書店視角 書市巡禮探索在地文化
2024/02/27 -
創新書市喜迎春 | 「搖籃閱讀市集─想想繪本世界」美濃文創園區登場
2024/02/16 -
創新書市南北齊登場|林口「迷書號」邀親子同樂 臺南「文學享讀市集」走入在地風景
2024/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