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台語歌曲是反映台灣庶民的集體情緒-馬世芳談《歌唱台灣》

2021-07-11 18:00 劉小川

作家馬世芳介紹作者陳培豐撰寫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圖/500...
作家馬世芳介紹作者陳培豐撰寫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圖/500輯黃秋萍製作

中央書局策劃的「防疫線上說書」計畫,第三場7月10日晚間8點,由作家馬世芳分享作家陳培豐的著作《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馬世芳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觀」來形容閱讀後的感想開場,他認為這本書從台灣歌謠史出發,但以大量史料、數據與台灣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徹底爬梳與建立新的史觀,也釐清自已對於台灣庶民史的不明白。

一首首經典的台灣歌曲,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聽過「望春風」、「月夜愁」、「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為錢賭性命」、「苦海女神龍」⋯等,不同時期的台語歌曲,都反映著時代的意義,《歌唱台灣》書中從1930日治時期開始,橫跨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接收台灣、228與白色恐怖事件、國民黨撤退來台、農村人口外移、70年代的工業化時期,馬世芳指出,「台語歌曲經歷這些時期的發展,成為台灣人的自畫像,也反映庶民的集體情緒」。

《歌唱台灣》的作者陳培豐,現職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有在日本留學的背景,也造就他對於日本文化、台灣歷史與文學文化的深入研究,馬世芳還透露,「陳培豐其實出過唱片當歌手」,這本書花了5年寫作完成,書中雖然是以學術論文形式,但有一層層的論證與辯證,建立起史觀,非常引人入勝。

馬世芳形容閱讀完《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圖/...
馬世芳形容閱讀完《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圖/中央書局提供

分享會上,馬世芳從科技的演化開始,因為留聲機出現、電力的普及,讓流行歌曲開始有了發展的機會,而台語的流行歌曲,則是受到日本的影響最甚。日治時期,日本一家老小會圍著留聲機一起聽流行歌曲,成為當時時代的經典畫面,而後來也開始影響台灣。

1930年代:文明女性的叛逆

台語流行歌曲的先驅,包括歌手純純演唱的「桃花泣血記」、秋蟬演唱的「屋猫行進曲」,馬世芳歸納當時歌曲有兩點特色,第一點是清一色為女歌手,因為台灣在日治時期,沒有聲樂等音樂的培養,歌手都是出自唱歌仔戲、藝旦間,如純純就是唱歌仔戲起家。

第二點是有一脈歌曲的主題,就是「充滿文明女性的叛逆」,歌詞中透露出摩登開放、鼓吹自由戀愛、反對封建家庭,如「桃花泣血記」的歌詞中,就提到「禮教束縛非現代,最好自由的世界」等,充滿自由奔放的精神。

馬世芳分享「桃花泣血記」的歌詞,充滿自由心境。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cebook...
馬世芳分享「桃花泣血記」的歌詞,充滿自由心境。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cebook直播畫面

對照在社會當時的背景,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因此投入許多資源做硬體建設,奠定台灣的發展。但在產業上,日本仍把台灣視為農業的支援,因此當時農業人口占71.4%,其他勞動人口占19.3%,當時台灣人是「牢籠中的平穩生活」。

所以在歌曲中,就能看出兩種對照「街頭文明女vs.室內閨怨女」,象徵發展與牢籠,馬世芳認為「月夜愁」就巧妙傳達了當下的兩種對照,歌詞「月色照在三線路」,三線路就是指當時的台北市,首開三線道路,但歌詞卻是傳遞女性等不到男性的哀怨心聲。

但台語歌曲的發展,卻也遭遇阻礙,馬世芳解釋,當時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回台灣後,對於歌仔戲、當時的哀怨台語歌曲,都是「貶義」,因爲知識分子認為「透過歌曲宣揚意識形態」,且台灣在殖民時期不是正常國家,加上多元族群,各族群有各自的意識,因此當時沒有機會發展出能具有國民意識的民謠。

1940年代:戰後新時期與新衝突

從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中期,因為戰爭的爆發,讓剛萌芽的台語流行歌曲,陷入斷層,當時30年代許多台語歌曲,就被翻成日文歌詞,變成軍歌,如「月夜愁」就被翻成「軍夫之妻」。

之後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之後爆發228事件、白色恐怖,到國民黨撤退台灣,馬世芳引用書中的內容,表示這過程是「相對落後的政權,統治相對進步的國家」,就發生了許多衝突。

馬世芳提到,當時國民黨禁絕日語,推行國語,本省人與外省人引發的衝突,讓台灣精神文明水平產生倒退,爾後土地改革讓農村崩毀,人口大量移往都市化,但台灣產業尚未跟上轉型,讓許多人到都是只能做低階工作,成為社會邊緣人,甚至走入煙花圈或江湖。

讓40年代末期的台語歌曲,有著「社會寫實」的風格,也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如呼籲族群和解的「杯底毋通飼金魚」、「賣肉粽」提到貧窮失學等。

另一層面也有「苦戀」的歌曲誕生,馬世芳說,因為戰爭造成男性變少,女性找不到伴侶,或與大陸來台的外省人談戀愛等,讓許多苦戀歌曲反映當時的情感面。

1950~1960年代:歌曲為台灣人心情找出口

馬世芳特別提到,50年代的「海港歌曲」,背景延續著農村人口到城市,有一票男性歌手的活躍,譬如文夏、洪一峰等,經典歌曲如「我是行船人」,也被稱為「望鄉演歌」,但馬世芳卻說,其實當時台灣人對海港與海洋很疏離,因為有海禁與管制,且漁民的比例很低,「但海港歌曲是用更迂迴的方式,產生社會情感的連結,逃出閉塞生活困境的慾望,與台灣人貧困不安的心境有關」。

而這時期許多歌曲,為什麼是翻唱自日本演歌路線的流行歌曲,由台語作詞人重新譜曲呢?「因為有情感勾連」,馬世芳特別解釋,日本當時有一派歌曲類型名為「股旅」,意指江戶時代末期,落魄武士、農村無業人轉向都市,而這類的歌曲,恰巧與台灣人從戰後到60年代,遭遇的人口大規模移動、社會失序、家庭離散或人際關係重組等景況一樣,因此被改編成台語流行歌曲,加上台語作詞者的社會觀察面向,因而形成流行。如當時的「孤女的願望」,就是其中「股旅」改編的經典代表,歌詞就提到女兒到都市打拼的辛苦之處。

「孤女的願望」是經典日本「股旅」演歌改編成台語歌曲的經典。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
「孤女的願望」是經典日本「股旅」演歌改編成台語歌曲的經典。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cebook直播畫面

1970年代:布袋戲歌曲唱出慾望與解放

到了70年代的布袋戲大流行,其中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被馬世芳稱為「對台灣集體意識有著巨大的效應」,他解釋,70年代經濟起飛,但布袋戲主角很多都是淪落人、失能者、救贖者,或是社會邊緣人,他引述書中所說,「雲州大儒俠是集體失能者的故事」,其實也是呼應「股旅」概念,更反映當時台灣人的社會景況。

因此布袋戲的歌曲,也有著即使現在看來,帶點光怪陸離,經典代表是邱蘭芬演唱「為何命如此」(後由西卿演唱改名為「苦海女神龍」),當時被國民黨禁播,但馬世芳解釋,「這首歌唱出不敢唱的慾望與解放,不可及的人生風景」,如歌詞中「我毋是小娘囝,我就是女妖精」。


70年代的布袋戲歌曲,是唱出許多人心中的慾望。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cebook...
70年代的布袋戲歌曲,是唱出許多人心中的慾望。圖/擷取自中央書局facebook直播畫面

最後到底「台語流行歌曲達成什麼效果呢?」馬世芳解釋,不管是台灣戰後至今的主要語言國語,或日治時期主要使用的日文,都因為能夠「我手寫我口」,可以透過語言書寫與記錄,但「台語」卻因為沒有系統化的整理,少了這部分。但台語歌曲的出現,讓馬世芳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來結語,「達到補償、延展或者替代文學的的功能」。馬世芳另也推薦延伸書單,為作者洪芳宜的《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

馬世芳推薦延伸書單:作者洪芳宜的《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圖/中...
馬世芳推薦延伸書單:作者洪芳宜的《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圖/中央書局提供

莫子儀響應計畫

主辦單位邀請讀者每日收看直播後,完成指定分享及留言步驟,將於活動結束後選出五家討論度高的書店,並由金馬影帝莫子儀為書店特別錄製朗讀嗓音,於莫子儀粉絲專頁公開分享,以實際行動支持閱讀及出版,詳情請參閱中央書局粉絲專頁

● 7/10(六)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影片連結

推薦閱讀

【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經歷一個有雪同行的夏天——詹偉雄談《神在的地方》

【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冷硬派偵探的本事——詹宏志談《大眠》

中央書局「線上防疫說書」登場:詹宏志、詹偉雄等5位講者,天天60分鐘說好書

最新文章

「2023 基隆藍調閱市集」邀請Yoshinobu Ozaki、Dogs Bol...

文化部創新書市基隆、高雄兩地登場 | 台灣最老繁體書店帶民眾重溫老照片

2023/12/03
「好好生活閱讀市集」以露營帳篷的形式設置天幕閱讀區,分享「想要好好生活必讀的那些...

創新書市北中南登場 | 結合「游擊漫談」邀漫畫家開講為國漫館暖身

2023/11/26
出身民雄火燒庄的「裝咖人」主唱張嘉祥,也特別帶來《夜官巡場》專輯內多首歌曲。圖/...

閱讀結合在地 | 創新書市走入廟埕文學辦桌 「裝咖人」張嘉祥融合音樂、文學唱出民雄記憶

2023/11/20
透過每一次閱讀,都讓連俞涵更能穿越時空,成功詮釋劇本中角色的人物設定。攝影/沈昱...

閱讀是日常的能量飲|連俞涵愛逛舊書店:透過文本理解時代劇氛圍與角色

2023/11/07
文青氣質女星連俞涵特地前來參訪柳川日和舊書市集。攝影/沈昱嘉

文青女神連俞涵帶逛|創新書市「柳川日和舊書市集」穿越時空與閱讀的一期一會

2023/11/05
「讀冊雄hó踅等你來+1」岡山場,結合講座、音樂及市集等多元藝文活動,讓民眾體驗...

獨立書店攜手創造閱讀新可能|「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前進台東部落與高雄眷村

2023/10/29
現場搭配2021年金漫大獎得主小島的《獅子藏匿的書屋》原作展、慢工文化出版品暨原...

「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結合南漫節|周見信:邀請民眾一窺台灣漫畫的當代風貌

2023/10/22
10月28日到29日的「讀冊雄hó踅等你來+1」岡山場,邀請到農村武裝青年、鐵擊...

在生活中遇見閱讀|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 台南、高雄十月底接力登場

2023/10/13
台中「綠空.紙本市」創意書市集,10月7~8在台中綠空鐵道,集結多家書店、藝文業...

國慶連假文青好忙!在百年古蹟、鐵道及田邊遇見創新書市 讓閱讀融入生活

2023/10/10
淡水流域食農小市集在淡水程氏古厝簷下,帶來即興劇場、烏克麗麗等演出。圖/無論如河...

好評再延一周!創新書市反應熱烈 國慶連假期間全台接力登場

2023/10/03
詹宏志年年都參與週三讀書會領讀,今年秋天以讀書與旅行,連續四周帶領愛書人打開異鄉...

【週三讀書會】以古老的讀書會重塑人與書店關係 詹宏志十月起四場中央書局演講讀書與旅行

2023/09/27
以「⽣活不在他⽅,⽽在地⽅」為號召的「好好生活 X 閱讀市集」,活動包含六大系列...

書店主理人領路|在「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重新遇見閱讀的美好

2023/09/26
下港女子認為,藉由與多元的親子活動、影展、音樂演出結合,運用更多媒介讓大家能重新...

重拾閱讀的感動|下港女子:閱讀讓我們打破既有的價值觀,從不同視角看世界

2023/09/26
對於不只是個攝影師大叔Charles來說,閱讀推理小說可以打開他在街拍時對場域的...

重拾閱讀的感動|不只是個攝影師大叔Charles:走進書店買書、翻書、聞到書的味道,那感覺很不一樣

2023/09/26
陳明珠表示,在這個資訊快速流轉的數位時代,「閱讀就像是一場修煉,能讓自己的心和腳...

重拾閱讀的感動|金鐘主持人陳明珠:學習閱讀是數位時代中的必要修煉

2023/09/26
臺東故事館9月28日至10月1日串連台東舊站特區的市集以及鐵花村、波浪屋等特色場...

連假來趟藝文小旅行!「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全台多地起跑

2023/09/26
【週三讀書會】劉梓潔:遊走在編劇與作家之間的書寫者。  攝影|Rafael Wu

【週三讀書會】劉梓潔:從捉對廝殺到按圖索驥,感受讀書與追劇的另一種樂趣

2023/09/21
宜蘭林業小鎮森活書食節9/9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吸引眾多民眾來林間參與。圖/回家...

使閱讀走入人群 |「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 宜蘭林業小鎮森活書食節重溫閱讀與生活的美好

2023/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