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建築師張淑征 致力Hardcore硬蕊精神
3天前在墾丁自己設計的民宿裡,還是牛仔褲與防風外套,此時出現在十一事務所的張淑征,已是一身合身黑洋裝,搭配高跟鞋與金色幾何造型頸圈。
「穿高跟鞋,不代表我不懂結構。我可以穿裙子,還是可以談結構。」身處性別比例失衡的建築界,27歲就以清水休息站設計驚艷世人的建築師張淑征,不理會框架與刻板印象。
「我不是要做多大,而是要做有意義的東西,因此我也沒有把自己定義成傳統的建築師。」在工業風的辦公室裡,張淑征反襯出柔中帶剛的力量,「be infinitely curious」(永遠好奇),從歷程、哲學、作品到生活,自有她的「hardcore」(硬蕊)精神。
18歲的那個暑假
張淑征出生於馬來西亞一個小漁港,16歲隨全家移民加拿大。父母親望女成醫。
張淑征不排斥當醫生,但人生在進大學前的暑假出現了大轉彎。她在圖書館翻到一本介紹四大建築之父的書,「黑白的書,不怎麼起眼,但是我看了以後,再也沒辦法回頭想醫學這件事情。」
張淑征回想,也許小時候就有徵兆,從小就在畫畫,甚至會在餅乾盒裡用水泥幫螞蟻蓋房子。18歲的她決定走上建築這條路,在加拿大讀完大學,隻身到紐約讀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
張淑征拚命讀書,一天20個小時在學校,無視於花花世界的紐約,成績優異,畢業後就進了哥大建築研究所所長Bernard Tschumi的事務所工作。
進入職場,張淑征又一次大跳躍。那時和5、6個夥伴組成的小團隊贏了一次競圖,「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不要等人家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你看到一個環境或一件事情,要先問你可以做什麼來改善。這對我自己的訓練是很重要的。」那一次,張淑征的貢獻是在平面的規畫上提出剖面空間關係的想法。
一年以後,張淑征就被OMA Asia挖角到了香港。當時,她覺得紐約看得差不多了,廣東話也可以通,就這麼跨進unknown(未知),「去了就完全被衝擊,又是我生命另外一段很重要的衝擊。」文化與機制的挑戰重重,即使扛著OMA這麼光鮮的牌子也不容易。
但挑戰帶來快速成長。至今,張淑征辦公桌正對著一張攝影作品,正是香港密集的高樓公寓,代表著她的「香港時期」。
台灣,清水
也就在這個階段,這個生於馬來西亞、移民加拿大、在美國讀書、到香港工作的女孩,和台灣產生了連結,被派來台灣設計清水休息站。
「又是另外一個震撼彈。」張淑征說,亞洲都有一種凌亂的感覺,比起香港,台灣更是完全不西方,在這種狀況下,如何推動自己的設計,年輕的她又學了一課。
例如後來成為中二高一景的清水休息站,張淑征當初一去,就發現周遭環境很美,看得到台灣海峽,下方紅土種滿地瓜,「我想,一定要把人的動線拉到屋頂上去。結果所有人都跟我說,台灣人是不上屋頂的。」
勸阻的理由很多,但張淑征趁著「年輕的無知」,堅持想法,果然蓋好之後,人們都往屋頂去,業者接著就把屋頂阻隔起來,變成收費賺錢的地方。這讓張淑征笑說:「我覺得好神奇,一棟公共建築在台灣怎麼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大開眼界。」
這個案子在張淑征生命中有著重要地位,除了一舉成名外,當時帶著爸媽去看,原本在她哥大畢業典禮上還語重心長說「妳應該讀醫」的父親,從此不再叨唸。
張淑征當時認識了先生洪裕鈞,第一次約會就帶著他開車通過尚未開放的路段進到工地。「也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今天。」張淑征大笑:「所以我很鼓勵建築界的女生,多帶妳的另一半去工地,感受一下那個震撼的力量。」
只蓋有意義的建築
婚後,夫妻合開十一事務所,先生專注工業設計,張淑征重點在建築。
很多建築師是豪宅做到底、或號稱「辦公大樓專家」,但張淑征發現自己的案子很多元,各種類型都有,又因不同的地點、需求、材料,說出不同的故事,「我覺得這還挺好玩的,也是在台灣執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我不認為建築是可以複製的,不是在紐西蘭丟一個、在英國丟一個,然後台灣有一個,應該是真正進到一個地方,做一個在那個地方真正有意義的事。」這就形成張淑征的堅持:「這應該算是我給自己的限制,我不要做多大,而是說每一棟建築,我要它在那個地方形成不一樣的presence(存在)。」
張淑征舉例,在墾丁的民宿是以結構形成空間,而竹北的辦公大樓是塔式的鋼構與帷幕牆,為免冰冷感覺,她設計出「pocket green house」的小空間,引導陽光與綠意,這就是從人文思考出發的辦公空間。張淑征說,每個案子都有特別的需求,她要做的,就是以設計去調合各方需求。
沒有什麼口號式的原則,張淑征只是在找一個「平衡點」,設計的出發點、選擇的結構系統或預算,最後終會達到一個平衡,一切都會聚合在一起,「我要找的就是那個moment。」
從清水休息站至今,張淑征自認最大的變化是「more confident、more comfortable、more direct」(更自信、更自在、更直接)。
問張淑征心中的理想建築,她不是拋出什麼大師名作,而是「會讓我心跳加快的建築/空間體驗」,「是經過某一位創造者,用自己的語彙和方法去觸碰到這個地方」。這種「moment」,張淑征稱之為「urbanmatic」。
硬蕊態度
所以她的眼光不一樣,「我超喜歡停車場或加油站常用的那種遮陽鬚鬚。」台灣特有的,能有效、快速且大幅度改變都會的樣貌,而且顏色特別,達到遮陽效果,風吹過時又有飄動感,這樣的事情,張淑征覺得很有意思。
因此,張淑征的旅遊,常會注意到這種「urbanmatic」的時刻,例如去南非開普敦,就特別去了趟種族隔離政策時的社區Langa,看當地的歷史變化、以及新近社區改造的藝術人文。
這樣的參訪,張淑征體悟到,當大家都說no的時候,也不能輕易放棄,「你一定要利用你的工具帶出那種能量。我覺得,建築就是我的工具。」
但張淑征也無奈承認,多年來,建築這行還是男性居多,「如果我是唯一的女性,我必須作為代表,我刻意穿裙子、穿高跟鞋。」剛好,她本來就喜歡藝術、喜歡設計、喜歡時尚。
張淑征笑說,很多朋友覺得她單身時看起來很凶悍,婚後溫柔許多,「我想我年輕時相當hardcore吧,是在骨子裡,不一定要很明顯展示出來。」
也許她手上的「婚戒」是個指標,那其實是個刺青。張淑征說,既然先生從小到大沒有戴過戒指,「與其這樣,倒不如乾脆一點,戒指只是一個承諾的象徵,可以是戒指、也可以是別的東西。」
未來大計:訓練宇宙敏銳度
張淑征很忙,早上六點多起床陪小孩吃早餐、送女兒上學,每周運動兩、三次是珍貴的平靜時刻,10點半回到公司,花兩小時看完所有案子的設計,有時候要趕去工地,那就是體力活,曾經因為電梯還沒完工,19層大樓上下走四遍。
忙起來,一天四、五個會,待辦事項多達12件,但她堅持傍晚六點一定要回家,陪小孩吃晚餐、做功課,等到一切忙完,才是夫妻倆的小時光。有時這一天很不順,她要喝杯香檳挽救一下,有時這一天很有收穫,也來點香檳慶祝一下。
未來,張淑征還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但她笑著說,其實有個很特別的心願:想把對宇宙的敏銳訓練得更精準。因為她從小對「玄」的東西有感應,如今事業、家庭都在軌道上,想找回「跟宇宙的溝通」。
聽起來很玄妙?張淑征大笑:「這樣很不hardcore吧?」對於一個在椅子後方掛個太空人在月球拍的山景照當「靠山」的人,如此與眾不同,想要追求跟宇宙的溝通,真的很hardcore。
屏東灣臥
那是一個跟著導航會被帶錯的地方,主人家的指示是這樣的;T字路口雙面鏡下左轉,遇小廟後岔路右轉,沿電線桿走,有3分鐘的碎石路。
在你開始擔心前方死巷的時候,水泥波浪灰牆的民宿出現在前方。
民宿主人原是北市府公務員,找到張淑征幫忙,以相對低的預算,完成一個在墾丁算得上異數的民宿。一點也不希臘風或南洋風,就是一個能看見山與海、能跨進國家公園的世外桃源。
張淑征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這塊基地時,立刻感受到的是相思樹在海風中搖曳的感覺,那樣的開闊、那樣的野,那片高草、那陣風,她當場就有了靈感,「我希望從很organic(有機)的方式來思考這棟建築。」
最初連路都沒有,在材料、工班與技術的限制下,張淑征選擇簡單的方法,讓整棟房子對著海打開,「說一個牆的故事」:牆像緞帶般在樓地板上遊走,利用水泥構造的板牆系統,內面拆模後,就變成室內的裝潢,對外就是庭院與建築的牆。
材料簡單,只有水泥、玻璃,所以人進來後,會因為飛牆與光影、角度變化,看到天、海、綠樹和光影遊戲。張淑征說:「那個感覺是我一直想創造的自由。」「wandering wall」(遊動的牆)這個概念,變成了民宿的名字,中文名「灣臥」。
張淑征以對藝術的敏感 贊助創造的文化
在建築之外,張淑征還有個藝術的愛好;在建築師的身分之外,她也是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創意總監。
「我從小就喜歡藝術,6歲時的第一志願是要當藝術家。」張淑征原本就熱愛藝術,對當代藝術有自己的觀點,後又因為夫家的關係,參與基金會的藝術計畫,從策畫「覓空間」展覽到後來的「覓計畫」,張淑征注入自己的藝術態度。
「我不去經營空間,不是說有一個空間,要塞多少檔次。」張淑征說:「我要的是這些benefits(利益)都回歸到creator(創作者)身上。」
張淑征說:「主要的原因是,我也是一個creator,I design many things(我設計很多東西)。」所以她從「我是(創意)生態的一部分」出發,能體會設計過程的辛苦,「我想贊助的就是culture of creation (創造的文化)。」
基金會的贊助,從最年輕的到已成名的藝術家都有,甚至是學生,即使作品還不夠成熟,但當年輕藝術家有了空間辦個展,整個經歷自己走一次,成長絕對大過同儕。
「問問題計畫」是另一個重要項目,對象為已竄起的藝術家,已有清楚的個性思路,還沒有作品,基金會贊助創作新作品,以很簡單的問題來包裹他這個作品。例如李明學的「邊界計畫」,就是以食品保存期限來探討界限,藝術家蒐羅有效期限到展期結束當日的食品,反思當今的消費與消耗文化。
「『問問題計畫』要問一些我們活著面對的一些重要問題,因為當代藝術最重要,就是這件事情。」張淑征自豪說,這樣的作品不只讓基金會較資深的會員理解,有趣的作品成果豐碩,已經開始在國外展出。
「銅鐘藝術賞」則是每年挑選適合的藝術家,張淑征說明,不同於其它藝術獎項是有作品後去「競圖」,「銅鐘」獎是根據過去的作品、接下來的計畫,贊助一百萬元,讓藝術家在這一年創作。「這是基於對藝術家的信任、給他自由,就像是對藝術的創投。」張淑征說。
「我真的是希望能夠提倡創造的文化。」張淑征說,雖然政府也投入資源贊助創意產業,「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東西會從policy(政策)的角度產生,一定是從草根、從最底層、從所有創作人的內心才會生出東西來。」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最新文章
-
【優人物】logy主廚田原諒悟的野望: 鎖定米其林三星
2025/05/11 -
【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2025/03/30 -
【優人物】雙胞胎的人生與寫作灌注於一人 楊双子的文學漫遊錄
2025/03/09 -
優質系/劇場型壽司秀之王 渡邊貴義登台客座
2025/01/24 -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