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 李依錫
離營業時間還有兩小時,店裡已經忙碌起來,陳設蛋糕的、布置麵包的、整理包裝的、核對訂單的,要快,不然店門一開,排隊的人龍都急著要進來。
客人衝著的,不只是法朋烘焙甜點坊被稱為「甜點界香奈兒」的高端頭銜,而是主理人李依錫從業30年來不斷自我投資、成長,讓法朋不只是一家烘焙店的用心。
在舊書攤車邊的小夥子
1977年出生的李依錫浸淫在甜點中近30年,對於從小嗜甜、有一塊錢就去雜貨店買兩顆巧克力糖的他來說,吃到變成「甜點大亨」,是件幸福的事。
李依錫16歲國中畢業就出來打工,想做吃的,就翻報紙,應徵上飯店裡的法餐廚房,月薪15560元。他先洗了一星期的碗,接著削馬鈴薯、各種雜事,後來轉去甜點部,自此沒有離開過甜點。
一年多後,李依錫重返校園,白天工作,晚上讀高中夜校,再讀專科,半工半讀很累,他仍堅持讀商業經營科,「我覺得,以後如果開店,還是要懂一點做餐飲經營。」小學徒已經想到開店?他笑說,畢竟甜點界的天花板不高,一般主廚在飯店也就七、八萬元,只有創業才有機會,「我就一直想,我有一天要創業。」
果然,他不只創業,還很成功。這中間,媽媽的一句話影響至深:「如果你要做一行,我希望你能夠做到這一行最頂尖的。」李依錫聽媽媽的話,並且還有一個重大的關鍵,「我一直投資自己。」
小學徒時期,每周三晚上課後,李依錫就去一個舊書攤車報到,那裡有很多日本二手書,包括甜點的雜誌、食譜。他不懂日文,就買日文字典查,然後照著做。
李依錫說:「那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去翻書,像找寶藏一樣,雖然一個字都不懂,但我很強烈地想要改變人生,想要讓我的環境、讓我自己更好。」
這個驅動力如此強大,李依錫退伍後,拿出打工存的錢,再向銀行辦兩張卡,全刷了,砸下幾十萬元,遠赴瑞士學巧克力、法式甜點、拉糖,這些都是當時台灣沒有的技術。
那時的李依錫已做了五、六年,不是一張白紙,他還是想學新技術,想知道國外的流行。為了去瑞士,他一年前就開始把英文單字貼在工作表上,邊工作邊背,一天規定要記十個單字;第一次出國就到遙遠又高物價的瑞士,阮囊羞澀,早餐吃宿舍供的麵包,中午一頓,晚餐跳過。艱苦卓絕,就為了學。
從瑞士回來後,李依錫開始頻繁出國比賽,因為他走了一趟海外發現,「我們的技術是純熟的,但創意被侷限了,我覺得我技術比他好,可是他們的想法我沒想過。」同時,在那個還不流行自媒體的年代,出國比賽能讓蛋糕師傅最快被人看到。
李依錫在一次次比賽中調整自己,在GÂTEAUX台灣蛋糕協會的比賽中奪冠,再到日本參加決賽,先後拿過兩次台灣冠軍,被送去日本三次,儘管每年要花十幾萬出國比賽,李依錫說:「到30歲之前我沒存一毛錢。但,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 李依錫
九州進修塑造法朋雛型
李依錫到日本進修,很大程度型塑了今日的法朋。
那時他月薪約12萬元,加上開班教授烘焙,月收入約20萬,很不錯了。可是食品供應商富華看到他的潛力,提議合作開店,李依錫決定突破舒適圈。
富華安排他到日本九州的甜點店進修半年。當時的李依錫已經是有20年甜點資歷的前輩了,去到那裡,零薪酬幹活。他發現,配方、技術、味道,並沒有太大差異,「我只想感受他們對甜點的態度、賣什麼、銷售對象是誰,到底是用什麼理念去開一家甜點店。這才是我沒有的東西。」
例如,那個年代的台灣還不流行使用在地食材,但在九州的店裡,他常看到主廚使用當季當地的食材,農民送來兩包米、當地的草莓或柑橘,這讓他很新奇。
日本的師傅說,做法式甜點,做100年也做不贏法國人,總是榛果、杏仁、奶油、覆盆子,跟本地有距離感,反之,如果用在地的食材,那就是法國人贏不了的地方。師傅還會連結各種節慶,以當地的土地、人的想法做甜點。
所以,法朋也做台灣的各種節慶,更是全台第一個做端午節慶的甜點店。李依錫喜歡這種「融入在地、融合節氣和時令」的概念,別的甜點店一年到頭都賣草莓,儘管只有12月到2月的台灣草莓好吃,進口草莓不佳,法朋不跟風,自行找台灣食材、跟著時令,介紹台灣每一地的特色。
「在九州進修的這段時間,醞釀了法朋創業的想法。」李依錫說,原本很懵懂,「即便很會做,但只有形,沒有內涵,沒有想要執著的思想。之後我就很精準,執著地去履行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社區的好鄰居
13年前,法朋開店。從最初就瞄準最頂峰,開店成本極高,花了1500萬元,三分之二用在設備,首開先例以玻璃隔開前店後廚,讓客人一目瞭然,還有那台「烤箱界的法拉利」橘色烤箱,當年就要價300萬元。
李依錫設定法朋要的是家庭客,所以食材很重要,股東富華就供應最好的食材,當年大家都用歐洲的鮮奶油,法朋用的是日本貨,四倍價。
李依錫只得又去跟銀行貸款。但投資有回報,設備好,效率、效果就好,材料好,鮮奶油簡單乾淨,甜點更加分。於是,李依錫驚喜發現,業績從最初就很亮眼,整個團隊跟著業績跑,年成長都達兩位數,但也真的辛苦,訂單一直來,他和團隊就一直追著做,每天上午七點開工,如果凌晨一點能下班,就要偷笑了。
當年,甜點還普遍被視為喝咖啡的配角,但李依錫在日本看到,甜點不只是貴婦有錢有閒的享受,就是媽媽帶小朋友來買、爸爸下班來買個回家吃的,所以他就設定:「我希望我們的甜點是讓大家帶回去吃的。」
要針對家庭客,食材上就要考量到3歲和70歲的客人,還要讓甜點店成為「社區裡的好鄰居」,定價是門學問,法朋用料高級,如何讓客人覺得價值高,但價格也算親民?他就把價格帶拉大,銅板價也有蛋糕可以選,也設計節慶商品吸引願意跑遠一點、錢多花一點的客人。
迄今,法朋的暢銷榜首是鮮奶油生乳卷,這是李依錫在九州學到的,採用九州最有名的歐牧鮮奶油,低溫殺菌,新鮮效期短,奶味很足。
第二名的老奶奶檸檬蛋糕月銷3000顆。這是李依錫在法國比賽時,一家餐館的店主夫婦得知他自台灣遠道而來,就端出家傳配方的蛋糕招待。李依錫記住這味道,懷念當時的人情,後來憑著印象復刻。
第三名是鮮奶油蛋糕,依每季搭配草莓、栗子、哈密瓜等不同水果。請徐仲幫忙選找哈密瓜,試了20多種,最後尋覓到雲林一對青農夫妻是從北海道買種子、學技術回來種植出的阿露斯品種,軟硬度和甜度正好。
李依錫說,和這對青農夫妻合作愉快,從第一年一個溫室做到現在五個溫室,雙方都有成長,「產地在對的季節給我們很好的東西,我們拿到很好的食材,做很好的食物給消費者,就會形成一個很好的循環。」
還有台灣人喜歡的日本蒙布朗,用的是日本的栗子,但其實百年前日本人留了栗子園在嘉義,種的是黃金板栗。法朋三、四年前找到一位阿伯可以供應,李依錫就開始測試以鮮栗取代一般用的法國栗子罐頭,很鮮味、很清甜。
在地食材不只水果,法朋有「漫步台灣」餅乾禮盒,裡面就有一張地圖,標明從北部的烏來馬告、到鹿港的麵茶、關廟鳳梨,還有玫瑰、鹹蛋黃等,台灣繞一圈;另也將蜂蜜燒餅、蛋黃酥等台灣傳統點心,以甜點店的方式去表達,一年要做50萬顆蛋黃酥。
讓甜點店走上企業化
從專科就選企業經營科,李依錫的法朋不只是一間小小的甜點店,13年來逐步企業化,目前員工約70人,有台北仁愛路一間門市,內湖、中和、南港三個廠房。
法朋企業化的關鍵之一是李依錫在飯店的養成經驗,畢竟他有三分之二的職涯都在晶華、香格里拉、新竹國賓、愛麗絲等各五星級飯店,台南香格里拉飯店的甜點坊還是他籌備的,從裝潢、軟裝、設備都要負責;在行政主廚任內,也培養出規畫能力、成本概念、年度行銷提案,不再只是做好手中的甜點就可以。
李依錫說:「飯店行政主廚的經驗加上EMBA奠基了企業化,我希望做的是企業。」進修不止歇,他才拿到台師大的EMBA碩士學位。
如今的法朋,仍堅持創始時的仁愛本店。李依錫暫無展店計畫,因為門市管理不易,而且看多了店一家家開,再一家家收的前例,他選擇穩紮穩打。而且現在宅配方便,有太多可以把甜點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方法。
三間廠房各負責麵包甜點、做禮盒,以及新的B2B業務,後者正是法朋在組織穩定後,嘗試為米其林餐廳的甜點、飯店的禮盒提供高端代工。
當然,法朋也有逃脫不了缺工問題。李依錫規畫減少人力,讓人力集中在動腦的研發工作,「研發對甜點店很重要,要不斷做出新產品去刺激消費,以前是一個商品賣1萬個人,現在是1萬個商品賣一群人,不再妄圖打動所有人,不如讓一群人會重複來購買,所以要開發他們喜歡也願意買的新產品。」
至於生產製作,李依錫要藉助設備之力,例如以前遇到節慶,餅乾要擠上幾萬盤的烤盤,現在就交給機器,開發出能模擬甜點師手部運動的設備,這樣就能大幅釋放人力。
— 李依錫
甜點不是夢幻 還是要努力
回看歷程,來自傳統師徒制年代的李依錫看到台灣甜點風氣的興盛,人們愈來愈有閒情逸致享受甜食,也有更多人意欲投入產業,人人都可以從網路看影片學烘焙、人人都想成為網紅甜點師。
可是李依錫提醒:「以前是想要找一技之長,所以做甜點師,現在甜點師變成夢想職業。可是別想得太夢幻了,甜點師還是一個勞力為主的職業。」在家做一個、兩個蛋糕開心,如果每天要做幾百個、上千個,又有時間和績效壓力,一點都不夢幻。
「我到現在還是覺得辛苦,真的付出很大代價。」李依錫幾乎95%的時間都在公司,出國也是心在公司,留意甜點趨勢,幸好太太涂志怡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太太是當初李依錫在研究所的學生。
李依錫至今仍每天六點進公司打蛋糕,堅持留一半的時間在廚房,不讓自己脫離廚房和師傅太久,保留對研發、口味、口感的敏感度,「畢竟廚房就是我的優勢,我不希望我的優勢不見了,如果只靠管理,還是兩個世界。」
不在廚房的時候,李依錫也在店前忙碌,和熟客聊兩句,為新客服務,小小的店面人頭鑽動,這是他30年來打造的王國,「很慶幸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都很努力突破自己。」
李依錫有大展望:「希望法朋有一天能跨出台灣,是一個能往外發展的企業。」他希望提供夥伴很好的未來,可能一起合作子公司、發展新口味、新店舖,或者就一起跨進全世界。
當年在二手書攤車旁捧著日文甜點書的小子,應該是做到了母親期許的「做到最頂尖」。李依錫笑笑:「還要努力。」
最新文章
-
【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2025/03/30 -
【優人物】雙胞胎的人生與寫作灌注於一人 楊双子的文學漫遊錄
2025/03/09 -
優質系/劇場型壽司秀之王 渡邊貴義登台客座
2025/01/24 -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