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將傳統工藝美好,轉化成藝術靈光:專訪當代藝術家范承宗

2020-07-30 15:30 黃怜穎

以竹等自然材質創作大型地景裝置與物件的范承宗並不想被狹隘定義為「用竹子創作的藝術...
以竹等自然材質創作大型地景裝置與物件的范承宗並不想被狹隘定義為「用竹子創作的藝術家」。 圖/范承宗提供

以竹等自然材質創作大型地景裝置與物件的范承宗並不想被狹隘定義為「用竹子創作的藝術家」,「我喜歡的不一定是竹子,核心是那些老方法。我也曾學過草鞋、造紙、木工、染布等各種傳統工藝,發現別的材料也令人驚喜。」從學習舊器物製作過程鑽研傳統技法,范承宗拍攝記錄上百個步驟,將一把竹凳的手工製程以「形狀」、「材料」、「方法」三主軸歸納整理,每個吸引自己的關鍵步驟,都指向其他可能性,例如竹凳的「包管」加上蒸籠的「圓形」,轉換傳統技法而設計出《Circle竹鏡》,即是嘗試成功的一例。親身參與學習傳統器物的製造,寫入身體的記憶皆成為日後源源不絕的創意靈感。

2018年期間限定裝置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上的《筌屋》,所使用的技法源自於邵族捕魚...
2018年期間限定裝置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上的《筌屋》,所使用的技法源自於邵族捕魚工具魚筌。 圖/范承宗提供

提起和竹材的初相遇,不在學習工業設計的大學、研究所課堂上,學生時期的范承宗依循普遍崇尚歐美日本流行設計的風氣,和大多數同學一樣,甚至排斥接觸傳統手工藝。偶然發現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Yii工藝時尚計畫甄選,一心想獲選前往義大利米蘭展覽,成為他的決戰動機。命運先是讓他錯過了與工藝師的媒合,最後被安排和竹藝老師搭檔組合,當初誰料得到這個因緣際會引領了范承宗日後創作核心的重要契機。

范承宗向老師傅學習傳統工藝技法時,詳細記錄步驟,並以Form(形狀)、Mater...
范承宗向老師傅學習傳統工藝技法時,詳細記錄步驟,並以Form(形狀)、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分類標記關鍵的工法。 圖/范承宗提供

竹材和所使用的工具,相較創作木工、玻璃、陶瓷等成本低廉許多,「因為材料很便宜,我比較沒有壓力,可以自由地嘗試跟失敗。」范承宗擅於察覺、剖析問題的個性也為創意發展出策略:蒐集竹藝製品,尤其是現代設計作品,拆解其特質及組成形式,「當時我決定設計過程要做的每個判斷都要跟它們是極端相反的。那次比較像是在做藝術創作,所有最後的決定是我個人的主觀。」2013年,翻轉水平垂直排列,一把呈現流雲般動態線條的竹椅《Flow》,讓范承宗達成了出國展覽的願望,那次創作經驗也將他帶往深入古老工藝智慧與美感的路途上。

2013年,翻轉水平垂直排列,一把呈現流雲般動態線條的竹椅《Flow》,將范承宗...
2013年,翻轉水平垂直排列,一把呈現流雲般動態線條的竹椅《Flow》,將范承宗帶往深入古老工藝智慧與美感的路途上。 圖/范承宗提供

「為什麼古董讓人覺得特別美?老物件的美到底是從哪來的?」幾年前范承宗剛搬到南投草屯,常常到董源藝術拜訪做文物修復的張春能老師,有幸見到許多正拆解修復的古物,觀察老器物的製作和榫接方法,「覺得台灣以前美感很好,早期很多東西都是手工做的,有一種力量和誠意構成了美。」范承宗蒐集資料比對東西方古董,用畫細線的方式去閱讀、記錄物件,線條裡也展開自己的思路,對范承宗而言,研究老器物的美感,像累積造形單字,深深內化,就等某天能將跨越時間的美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上,造形單字和單字組成一首首優雅的詩。

范承宗因緣際會從竹子展開創作,也開啟從老器物探索先人的智慧與美感。左上《Circ...
范承宗因緣際會從竹子展開創作,也開啟從老器物探索先人的智慧與美感。左上《Circle竹鏡》從竹凳包管技術和蒸籠造形轉換產出的設計。 圖/范承宗提供

范承宗三年前成立考工記工作室,今年預計組成6人團隊,「工作室現在做的作品,會花一半以上的時間找對的題目,一定會運用到某舊物件的技術,已經變成我們的特色。」去年誠品30周年,團隊以中式線裝書為素材,凸顯承載文字的書本意象和誠品的連結,將多本書透過縫接形成波浪,以增加材料硬度搭建起這座《讀橋》。裝訂廠負責古式線裝書手工的都是長輩,「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老技術用在新的作品上或變成一個新的方法?也能把本來就存在的事情,讓大家再次見到舊技術的美好。」又像是在日月潭探尋與環境有連結的題目,發現當地邵族的捕魚工具魚筌,兩年前開始了《筌屋》系列,將快要失傳的技術呈現於放大並改造的裝置上——人走進有如魚筌的空間,空間和地景創造新的意義。

《筌屋》系列將快要失傳的技術呈現於放大並改造的裝置上——人走進有如魚筌的空間,空...
《筌屋》系列將快要失傳的技術呈現於放大並改造的裝置上——人走進有如魚筌的空間,空間和地景創造新的意義。 圖/范承宗提供

曾在展場被人問道:展出的作品是台灣以前就有的東西還是新的作品?觀者無法辨別新舊的第一眼,對范承宗而言是強大的讚賞,傳統工法的美感能被延續承載,也有懂得欣賞的人。大學時范承宗從課業、打工、設計競賽培養出高速思考與工作節奏,無論是考工記工作室的組成,或是民眾參與的裝置創作,一路從「我」到「我們」,與新世界一同快速運轉,而新的另一端:老器物和所對應的古老技法,其消逝速度也是無法想像地快,范承宗在探索的迴路中找到和世界對話的速率,得快,才能面對動盪中的變化,得加快學習老技藝裡的智慧,抓緊機會,將傳統的美好轉換為現代生活的靈光。

最新文章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葉一南帶領大班樓登上亞洲50大餐廳之首,攝影|沈昱嘉;大班樓內部,圖|葉一南提供

【優人物】葉一南率「大班樓」登頂亞洲50大餐廳之首,用中式材料、中式技術 做真正中餐

2023/05/28
藝術家徐瑞謙:擷取日常細節,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圖/沈昱嘉攝影、徐瑞謙提供

【優質系】徐瑞謙 擷取日常細節 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

2023/05/21
黃天仁認為攝影最基本的構圖和運鏡必須先掌握好,才可能以此為基礎做變化。攝影/沈昱...

【優質系】鏡頭裡打磨日常 黃天仁 用教學傳承攝影志業

2023/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