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文化】自拍,自戀,自畫像:從奧斯卡最強自拍說起
2014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艾倫(Ellen DeGeneres)在典禮中場時,衝入滿是好萊塢明星的座位區,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舉起手機,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與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等世界巨星同時將臉湊近,這「同框」的一瞬間,號稱史上最強自拍。這次集體同框自拍照片,首先被發佈在庫柏的推特(Twitter)上,並瘋傳於各社群媒體,轉發分享三百多萬次,更造成起鬨模仿風潮。
這歡樂的自拍秀是歷史性的一刻,自拍像是某種自畫像形式,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迅速上升為常見的視覺修辭,反映出個人主義文化的高峰。儘管個人主義現象比比皆是,但透過手機鏡頭自拍所引發的,是對自戀耽美的心理狀態、自拍技術的變遷、社群媒體參與的綜合思考。
自戀的原型
早在1914年時,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就探究了自戀情結(Narcismus),其描述一個人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如同一般對待性客體一般地凝視、輕拂、撫摸,直到他藉此達到全然的滿足為止。自戀的人們捨棄戀愛裡(being in love)那種對客體的全力關注,反而「倒錯」地將這個凝視轉往自己。
對自我的依戀不斷地在歷史中上演,自戀的英文名稱Narcismus,便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納魯西斯(Νάρκισσος)的故事,俊美的納魯西斯拒絕了所有的女性追求,並在池水鏡面中愛上了自己的倒影,無法從池塘邊離開,終於憔悴而死。精神分析師拉岡(Jacques Lacan)甚至認為,自戀就是自我幻象的根本,我們終其一生汲汲營營地追尋著。
傳統繪畫中的自我面容
最接近自拍的藝術傳統,應該是自畫像吧(self-portrait)。自我的形象繪製,最早可追溯至埃及,作為流芳功用。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畫家們開始透過自畫像來呈現內心意識;與肖像(portrait)不同,自畫像是畫家自己執筆,以鏡象的理念表達自我的狀態,強調自我意識的甦醒和自我價值的體現,讓人脫離神而存在。
而最著名的自畫像應該屬梵谷(Van Gogh)的自畫像,它更接近自拍,在強調技法的扭曲面容上,他更加強烈、直接、生動的向外界揭示著內在深處的騷動。另一個重要的自畫像,是藝術家埃舍爾(M. C. Escher)一手持反射球體,一手描繪寫生,這幅畫包含著凸面鏡中的面容、持著球的手臂,其剪裁、變形、深淺度與視覺帶來的親密感,幾乎是當代自拍的預言。
手臂不夠長 自拍技術的變遷
攝影術發明後正式有了所謂的「自拍」(selfie),快速跑到銀鹽相機前的科尼利厄斯(Robert Cornelius),盡可能地使自己可以配合得上化學與物理的速度。從此,自拍行為沿著影像技術的發展而改變,自拍也影響著攝影工具的設計,描繪自我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視為一種現代視覺文化的來臨。
從箱式相機前不確定的攝影,到躲進紛紅色的閃亮小房間裡擺出自在的姿態,在複雜編輯功能的拍貼機前,女孩們用力地演出自己的模樣。但再怎麼樣自由,也比不上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形象:第一支自拍用的機器誕生,是Sharp於2000年發售的手機J-SH04,他們在手機後方的鏡頭旁放一小面鏡子。
很快地,第一支「自拍棒」(Quik Pod)申請了專利,不斷延伸的機械手臂、180度翻轉的LCD螢幕、更寬廣的前鏡頭,讓大眾可以更加廉價、快速、隨意、即興地創作出自己的影像,就像神話裡的美少年,再也捨不得離開這人機複合的數位水岸。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技術強化了個人主義式的依戀,讓我們得以無時無刻地凝視著自己。
社群的時代 自拍的修辭
正如前述Ellen在奧斯卡典禮上的自拍場景,社群媒體的興盛更是將自拍文化推向極致的關鍵因素。自拍技術的變革與進步,促使著大量自我影像的生產,廣泛、多元的社群媒體,讓自我影像的儲存、編輯、傳播成為新的認同方式,清晰地表達著我們與他人的連結。
Facebook的時間軸讓自拍是一本日記,Instagram內建的數位修圖功能使自拍化做某種美學行動(金麟,2018),抖音則讓我們的影像變成一種節奏化、碎片化的道德衝擊。這個數位的生活架構催促著自我的媒介化,「我希望我是我」成為每日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Chae, 2017)。
在當代,自拍已然成為一種「特殊事件」,社群媒體創造出強烈的需求與供給,命令著我們必須懂得如何表達自我與閱讀他人。社群媒體上的自拍照比起其他類型內容,更容易獲得讚數與回應,這表明自拍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媒體敘事策略,其目的是建立起某種屬於個人的品牌。因此,我們總是在個人自拍、團體自拍、戀人自拍之間擺盪,以呈現自己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Sorokowski, 2016)。
我們所渴望的日常生活被鑲嵌在自拍技術與社群媒體的運作中,呈現為七種修辭主題:每日紀錄的「自傳型自拍」、充滿諧擬的「惡搞型自拍」、有目的性的「宣傳型自拍」、強調社交關係的「浪漫型自拍」、展現自我成長的「自助型自拍」、記錄文化體驗的「旅行型自拍」以及炫耀行動的「咖啡桌書型自拍」(Eagar & Dann, 2016)。弔詭的是,原本是表達自我的自拍修辭,似乎顛倒過來要求著我們應該如此過活。
在每一張自拍照的背後,隱藏著人類精神世界與外在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其複雜化了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的極端表現,突顯了這歷史上的特殊時刻。作為一項技術,自拍是一種個人與群體、技術與文化的集合體;作為一張照片,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節慶般喧囂的讚嘆與感嘆。
最新文章
像是被魔法塵封已久的復古空間 台北時尚新茶店「LingDay Sofa」帶你重返七○年代
2022/08/07黃色線條象徵明媚光束 愛馬仕餐瓷系列讓餐桌被夏日暖陽圍繞
2022/08/07森/CASA X 開化堂 Kaikado X Perfe'dough X 50嵐 4大職人手作品牌推跨界聯名禮盒
2022/08/05不僅賣車,Lexus更打造多樣化品味生活
2022/08/05LEXUS ELECTRIFIED品牌概念店,傳遞電動化概念
2022/08/05吉卜力粉絲別錯過!《神隱少女》重返大銀幕,復古收藏票卡開賣:日方審核監製、銅金特殊印刷埋巧思
2022/08/03嘉義東市場「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熱鬧開席:7家名店辦桌、20家在地品牌市集,小事製作與民眾互動共演
2022/08/03台中「草悟系.七月半」藝術家阿咧A-Lei打造15米高裝置「草地狀元」,藝術、音樂、市集六大場域搞鬼搞怪
2022/08/02「半熟新工藝」高雄駁二塔登場:國產木竹石、回收魚鱗與陶瓷,自由無拘的台灣媒材實驗
2022/08/02森山市集移地屏菸,本週末正式登場:療癒森林洞穴、光電藝術派對,120個品牌齊聚大武山下
2022/08/01星野集團最新「界 由布院」頂級溫泉飯店 將梯田四季之美盡收眼底
2022/08/01美食評論家黃冠華/走訪基隆、士林、寧夏到南機場夜市,心目中最值得吃的那一攤
2022/07/28全臺最強古堡夜店7/30限定,來淡水古蹟博物館提前度過最嗨的七夕
2022/07/28小台南慢閃店「A STAND」民生社區登場!齊聚蜷尾家、糯夫米糕、St.1 Cafe'等品牌,打造Gelato與咖啡外帶店
2022/07/27轉譯在地文化成味蕾新體驗 open it跨界大甲鎮瀾宮讓媽祖來「堡庇」
2022/07/27百潔PERCENT聯手設計師施博瀚:簡約純粹的好感拖把,極淺灰色融入居家場景
2022/07/26嘉義市新二通「環時好室」登場:在地品牌共創文化基地,攜手「阮劇團」串連深度導覽
2022/07/25中元普渡、開工拜拜,也可以從生活風格延伸:4位跨域選品人與宗教學者的眉眉角角
2022/07/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