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在海一方」書店:與陌生讀者交朋友,用閱讀連結他方
六年前是身心沮喪的一年,隱約明白生活並非理想,生命中多數目標都是由別人定下,而我只是盲從。離開城市的念頭油然而生,不久後,一則蘭嶼的徵才訊息吸引了我,於是毅然把家濃縮成兩個行李箱,告別台北。
走往想像中的未來
最初並沒有長居的計畫,由旅人身份轉換成寄宿者,只盼腳踏實地去領略所有風土人文。身處邊陲之島,物質需求被動地降低,終日只浸潤於山海、仰望繁星,聽耆老述說潮汐日月,心竟然逐漸澄澈,感官全開,身體裡沈睡的靈魂緩慢甦醒。
同時,一家名為「浮光」的書店在台北赤峰街開幕,店主JC寫下〈今天也要一個人開書店〉,娓娓道來一個女子如何獨自成家,將開書店視為終身大事,而書店又如何作為療癒所在,讓渴求的心靈可以安住。那篇文章讓我深受撼動,身為一名愛護書店的讀者兼追求自我實踐的女子,將文章複製貼在心上,立為往後人生目標,即使我不確定「往後」是何時、以及在哪裡呢?
真正動起來的原因,是兩年後好友因衝浪意外過世,那個冬季,我與他的家人朋友總是聚在一起想念他。回顧了紀錄片,憶起他是一位夢想實踐者,總是想到什麼就行動,從未猶豫和耽擱,感傷之餘,卻也讓人打起精神,即刻走往想像中的未來。
或許和島嶼的緣分仍待展開,苦思書店地點時,當地好友們向我張開雙臂,欣然擁抱一家書店的誕生,於是在紅頭部落邊緣處遙望海、錯落芋頭田的樹林間,「在海一方」這棵小樹長成。
一家書店在地方、也在他方
在書業相對艱難、但書店依然遍地開花的一年,我很幸運被許多前輩照顧著,以及背後有已然成熟的友善書業合作社支撐,得以環島串聯、互相支持。書店剛滿一歲,高雄三餘書店的尚樺遞來邀約,讓我和小島停琉的芃諭共赴高雄文學節談離島書店日常。講座結束後,一位林姓讀者以書信作為媒介,回饋當時的感動,並提出一年為期的選書需求。
很喜歡每月為她選書的時刻,除了書,也堅持附上手寫信隨意分享。一年很快過去,她捎來照片,是十二本書與十二封信合影,對她而言,這些文字是貼身且親密的陪伴,之於我卻是一種反芻,煩躁或艱難的店務透過書寫和閱讀而消解,再從讀者反饋裡重拾初心。終於明白一本書能走得遠比想像中更遠,一家書店不僅限於地方,也可以去到他方,於是「海閱時光」正式啟動,向更多的讀者招手,書信也持續不間斷,一些陌生讀者成為朋友,一些本來不熟悉的朋友成為偶爾談心的夥伴。
非創生而是與島「共生」
這幾年接觸的書店訪談中,常被問及對於地方創生的連結,但是對我而言,在海一方並非創生,而是與島「共生」,書店因為彼此雙向的理解而存在,所以更重要的是持續平衡。島嶼過去沒有書店,並非人們「不想要」,而是有太多「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迷人景致背後,是濕潤且破壞力強的海風和鹽害,是相對匱乏的醫療資源與停滯不前的地方行政系統,以及受限氣候和交通難以面面俱到的民生日常。
「想得不可得」是離島常態,卻因此培養出島民堅韌和順從自然的性格,只看當下、活在此刻,猶如那句詼諧但誠懇的達悟名言,如果有人事先約你明天去捕魚或上山,你要回答:「Simavyey tao pala. 若還活著的話。」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7「在離島創造明日的可能」
離島往往因被大海圍繞而受限,但倘若能掌握自身與天地的連結,從島嶼出發的視野,也可以是無限。當煙火散盡、颱風離去,冬季或許是認識離島日常的另一種時機。本期《500輯》邀集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寫下停駐一段時間的離島生活與創作見聞,期待與讀者一起從故事中看見,身為島民,認識離島,其實就是更認識我們自己。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7
最新文章
-
2025《新感覺市集》11/29、30員林登場!來場在彰化相遇的台日生活提案
2025/11/20 -
2025 L:a Bruket冬季雪松系列!以香調走進北歐純淨森林
2025/11/20 -
歲末美食聚會餐桌上的「幸運主菜」!從美食到好運的必備儀式感
2025/11/20 -
酒迷注意!全台最大〈喝 自然葡萄酒展〉11/29松菸登場 必逛五大亮點一次看
2025/11/19 -
2025 Maison Margiela星塵限定系列!慵懶周末與爵士酒廊經典香水新包裝
2025/11/18 -
新北北海溫泉洲際酒店開幕!全館客房獨立湯池、極致山海景一次擁有
2025/11/17 -
2025TAUM大馬風市集11/15–16北流登場!以美食、表演感受馬來西亞文化
2025/11/13 -
「島嶼同行──Connecting the World, Beyond Borders」展覽啟動,昇恆昌實踐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好願景
2025/11/13 -
昇恆昌攜手15個在地品牌,傳遞無可取代的台灣價值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