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世代,韓國創造網漫熱潮:聚焦三分鐘的閱讀樂趣
在全球紙本遭逢數位衝擊的今日,傳統出版業面臨困境,也大幅影響了傳統漫畫的創作發展。在這樣的頹勢中,漫畫閱讀在韓國卻有方興未艾之勢,在載體過渡的歷程中,韓漫以適應新時代的體質,再創另一波覽閱高峰,並催生出一批專以網路創作維生的漫畫家。而在這樣的轉型歷程中,由韓國首創將網路(web)結合漫畫的(cartoon)的「WEBTOON」功不可沒。
聚焦三分鐘的閱讀體驗
來自韓國的LINE WEBTOON台灣事業部總經理李仁植指出,大約20年前的韓國已經出現WEBTOON。早期曾有「頁漫」和「條漫」兩種形式並存的狀況,直至智慧型手機問世,大幅改變眾人閱聽的方式,不但確立了縱向閱讀的條漫形式,也加速NAVER WEBTOON(LINE WEBTOON母公司)的發展,他說:「當全球進入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別的產業正頭痛如何將內容從PC端轉移至行動載具,這對NAVER WEBTOON反而是爆發點。一開始大家覺得網路漫畫不正式,屬於膚淺的B級文化,但時間久了以後,大家開始要求用戶體驗,網路創作者也開始更在意作品的呈現。」
網路漫畫可與不同的網路商業模式結合,初期靠廣告賺取費用,逐漸轉向收費的閱讀模式,「大家看到產業擴大,便開始認真以對,韓國漫畫創作的主導權和重心,從傳統的出版轉到條漫形式的網路漫畫。」
李仁植就自己長期對台灣漫畫產業的觀察,進行兩地比較。2000年網路普及後,尚無版權觀念的環境造成盜版猖獗,台韓兩地的產業都經歷強烈的震盪與萎縮。在台灣,有意朝圖像創作的人多半選擇轉為插畫家或平面設計師,產生漫畫家斷層的現象;「網路漫畫家」卻在韓國成為正式的職業類別,「以前,我們大概會花20分鐘享受一本漫畫,但網路漫畫提供的是最長不超過三分鐘的快樂,很像速食的概念,表面看起來像傳統漫畫,細節和體驗卻不一樣。」
數據決定出版走向
不以「冊」數為出版單位的方式,網路條漫常以一周為單位進行更新,甚至有一周更新兩、三次的情形出現。為滿足讀者的期待,創作者得更加穩定地供稿,「這樣的交稿周期,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壓力。現在的韓國網路漫畫家一周平均可以產出80至120格,但這是十幾年競爭和鍛煉的結果;台灣作家目前還不習慣這樣的更新速度,我預估三年內,應該可以跟上韓國作家。」
網路條漫無論在內容或載具方面,皆能滿足輕便需求,適於移動間或瑣碎時閱讀,就閱讀人口而言,有明顯的成長趨勢。李仁植指出韓國現有人口約五千多萬人,一個月平均就有三千多萬人次閱覽NAVER WEBTOON的作品。面對廣大的受眾群,透過數據分析、掌握閱讀趨勢,即時回應並調整出版方向顯得更重要。「作者一開始不太習慣,他們會想以審美或藝術的角度和編輯討論作品,但我們會用大數據分析,告訴他們什麼風格行不通,所有決策都按照數據進行。」
踏實創作才是成功關鍵
韓國漫畫累積了大量的創作,近年有不少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例子。有鑒於早年,經常出現作者不滿影視改編結果所產生的糾紛,NAVER WEBTOON在2018年成立自己的影視製作公司Studio N,以維護原作者創作的態度,將於今年12月上映的韓劇《女神降臨》和《SWEET HOME》都是成功的例子。
而真正能獲大眾認可的作者,絕非僅靠才華。以《看臉時代》走紅的人氣漫畫家朴泰俊,曾被前輩指出用色不佳,因而發奮畫了百種版本、不停詢問周遭意見之後,終於找到受眾人認可的配色版本;高人氣作家金載瀚擔任畫師、新世代編劇蔡溶宅的《復活男》,則是另一則傳奇。原本大家並不看好這樣的組合,但在工作室老闆堅持兩人搭檔的狀況下,金載瀚不以前輩自居,嫻熟的畫風搭配新人的故事創意,令眾人大感驚豔,成為點閱率名列前茅得作品。李仁植歸結踏實的創作態度,才是良策。
LINE WEBTOON於2014年進入台灣市場,他發現本地不乏人才,《黑盒子》的Pony和《海線電車》的柚佳都讓他印象深刻,他感性地說:「台灣因為大環境的關係,人才沒有機會發揮,只能去做別的工作。這六年半我們同步成長,希望可以持續帶給市場刺激,讓台灣漫畫有新的面貌。」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吳哲宇NFT生成藝術個展《混沌實驗室》:一場音像藝術沉浸體驗,串連50件作品與聲音創作
2022/05/20灰藍色的沉浸之所,開啟多重想像方式:北美館 X-site 計畫《藍屋》登場
2022/05/20年輕讀者的自白:閱讀帶來的改變需要時間,它無法立即見效
2022/05/20年輕讀者的自白:閱讀反映潛意識的需要,漫畫會接住任何狀態下的自己
2022/05/19金曲獎第33屆入圍名單:邱晨、陳復明獲最佳貢獻,盧廣仲、黃宣等爭歌王,魏如萱、蔡健雅搶歌后
2022/05/18第24屆台北電影獎公布入圍名單!《咒》強勢角逐7個獎項,《月老》柯震東對決金馬得主陳以文爭影帝
2022/05/16復古紅白機、80年代遊戲配樂⋯藝術家陳青琳「映憶」光雕展演,四四南村夜間登場
2022/05/162022台北當代亮點藝術家Felix Treadwell:透過作品回到初次發現世界的瞬間
2022/05/16Norman Normal《線形》個展登場:從萬華市場到赤峰裝幀老店,探索線條與現成物的二創可能
2022/05/14Meta╳文策院「藝術再想像」展覽:阿爆、吳耿禎、姚瑞中走入元宇宙,一連3天華山登場
2022/05/14MoCA「非遊記」展出中:11組台泰藝術家雙軌展演,以歌謠為邊陲勞動者發聲
2022/05/12飄浮身體之後,以繪畫為行動錨定寫生:藝術家許懿婷個展《在靠近的過程》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展出
2022/05/11一尊皮塑人像,收斂人生百貌:段安國皮塑藝術展《浮相》boven café 登場
2022/05/09New Balance進駐CAFE!N旗艦店:跨界插畫家Abei Liu、演員吳子霏等打造職人特展
2022/05/08潮流藝廊進駐微風南山!INCEPTION 啟藝新品牌「plzzzz」實體空間揭幕,集結9組日韓當代藝術新銳
2022/05/08紀錄片,這三個字的界線越模糊越好——專訪第13屆TIDF影展統籌陳婉伶
2022/05/0751分鐘精彩串連,拍謝少年、Mong Tong等6組音樂人:2022 SXSW南方音樂節Taiwan Beats Showcase完整上線
2022/05/04帶著37把鑰匙用力生活──台灣紀錄片《未泯》
2022/05/0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