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米蘭.昆德拉——李惠貞: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
「從前那些閒逛的人們到哪裡去了?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蕩於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裡去了?」
20幾歲時和《緩慢》相遇,留下了浪漫的印象。記不得細節,卻記得騎士和他的情人,記得城堡裡的月光。不過,20多年後重讀,記憶立刻得到修正,米蘭.昆德拉怎麼可能給讀者單純的浪漫——書名早已揭示,這本書談的是速度、時間、記憶、遺忘,即便有愛情,也只是一種譬喻。
對我來說,米蘭.昆德拉一直是一位說理清楚、言辭犀利的辯士,他的小說,更像是論說文。我喜歡他利如刀鋒的敍述,既有情節推展,又不時提問推翻,讓人有點不確定是在讀故事,還是一篇剖析人性的哲學論文。無論如何,它都迫使讀者直面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那些提問既是對角色的質疑,也是抛給讀者的問句——你難道不是其中之一?
大概正因為如此,他的小說令我非常著迷。每本書就是一個主題的辯證,跟著小說家清晰的腦袋,走一遍思考的迷宮。
「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濃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則與遺忘的快慢成正比。」
書的開頭便很吸引人,從一位機車騎士切入對速度的描述:「傾身跨在摩托車上的騎士只專注於正在飛躍的那幾秒鐘;他緊緊抓住這個與過去、與未來都切斷的一瞬;他自時間的持續中抽離;他處於時間之外⋯⋯在風馳電掣中他毫無恐懼,因為恐懼的來源存在於未來之中,從未來解脫的人什麼都無所懼。」
20幾歲的我不曾從這樣的角度理解時間,「恐懼的來源存在於未來之中」,多年後我仍在體會和咀嚼小說中的寓意。
我也佩服他把一個人渴望的榮耀和政客的長袖善舞交疊,並以「(帶有目的性的)舞者」形容,讓人看到那表面的追求和獲得,其實隱藏著荒謬。同時,不可避免地(如前所述),讀者也會為自己捏把冷汗,在心裡小聲而惶惑地自問:我們是不是都曾經或將要⋯⋯把某種演出和因此得到的聚光燈及掌聲,誤以為是貨真價實、而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冠冕?
故事中安排一位18世紀的騎士,不著痕跡地和現代騎士相互映照,回應了一開頭關於速度的討論。同樣經歷了不尋常的一晚,一個想要快速(忘記),一個則儘可能地緩慢(回憶)。
所有的意猶未盡都來自緩慢。我們身處的時代講求快速,然而,緩慢是為了記住,快速則助長遺忘。會不會如作家所預言,最終時代會遺忘了它自己。
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那種能清晰看透時間與時間之間細微的運作、一個眼神或觸感便能抵達的最遠的距離、細緻地體會愉悅的能力⋯⋯那些令人歎息、留戀的片刻,什麼時候被進步取代了呢?
「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
全書最喜歡的句子,此後不斷地被我引用在各種場合情境中。「凝視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這是緩慢的藝術,一種從容靜定的悠然。悠閒和無所事事不同。也許在2020給我們的啟示裡,應該有一章包含著對時間和速度的提問。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旅美藝術家江宥儀返台首展《目不見睫》:「看」與「被看」之間,當觀者與作品四目交接
2021/01/19黏黏怪物世界開放登入!《黏黏怪物研究所:登入計劃》主題展覽、限定快閃店松菸登場
2021/01/19在這裡找到走進劇場的N種方法!彡苗空間實驗操刀設計,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全新開放
2021/01/18年度最矚目、官方授權!「奈良美智特展」3月首度登台在關渡展出
2021/01/15創作生活新日常:不喜歡「聲音」的日本作家永井荷風
2021/01/14New Normal, New ME:藝術家江宥儀、謝欣翰,一件新展開的事物和練習
2021/01/14華語歌詞症候群/蔡健雅蕭亞軒江美琪⋯⋯無論回憶多擁擠,姚謙出品的情歌都盤旋不去
2021/01/13奇美博物館「窺物誌」線上展登場:畫作檢測、藝術史研究,揭露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
2021/01/12銀座蔦屋書店旗下藝廊 THE CLUB 來台快閃!推出新銳藝術家猪瀬直哉、山下紘加雙個展
2021/01/11影評人塗翔文/《拆彈專家2》港片的榮光再現
2021/01/11細觀微縮人生故事:台日微縮模型大師山田卓司、鄭鴻展聯手打造《微縮人生》特展
2021/01/10當懷舊變成風潮,聽老照片說故事:報時光《年記》系列專書,邀16位作家暖心書寫
2021/01/08老爺詩歌節《道別與鹽》徵稿中:12種詩觀溫柔道別2020年,攜手「晚安詩」號召你的道別詩作
2021/01/08未曾注意的日常光景,根植真實的反轉魔幻——專訪藝術家石孟鑫《19:00》個展
2021/01/07我沒有夢想,可以嗎?獻給厭世代的《靈魂急轉彎》
2021/01/06蔡國強北京全新個展《遠行與歸來》: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在不同文化時空裡滋養自己
2021/01/06編劇咖啡因/韓劇《Start Up:我的新創時代》中「拿錯劇本的男二」與「挑錯劇本的男一」
2021/01/04策展人耿一偉:在喧囂時代找回連結的力量
2021/01/0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