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人,生活什麼事都用唱的:南半島珍貴無形文化財「恆春民謠」的續唱傳奇
上世紀60年代,60多歲的恆春民謠傳唱人陳達帶著殘破的月琴北上,蒼涼的〈思想起〉驚艷了北部文化圈,人們說他唱出傳統、民族、鄉土音樂上的巨大意義。雖然陳達唱民謠,是恆春半島常民的日常。
陳達走了,恆春民謠又退回南國,甚至被時代潮流要推回歷史裡去了,幸而一群有心人,在這個半島上,記錄耆老傳承、並向下扎根,讓恆春民謠繼續傳唱,守住恆春半島珍貴無形文化財。
恆春民謠唱起來
在恆春街上的恆春民謠館,訪客一進門,10多位男女老少齊聲揚起迎賓歌謠,像是一陣南國的暖風,衝擊訪客的眼耳心神。
這是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組織的恆春民謠家族,其中有獲國家認證的90歲人間國寶陳英阿嬤、同為90耆齡的仙女嬤,不看字幕、中氣十足地吟唱,也有和阿祖們同場毫不畏怯、搖得認真也唱得大聲的小朋友,中生代彈著月琴,跟著老人又唱又演,重現恆春民謠的原生態:民謠,本就是他們日常的對話。
促進會前理事長高李正姬說:「我們恆春人,生活什麼事都用唱的,吵架唱、談戀愛也唱。民謠有教育的功能。」
民謠的種類
人們想起恆春民謠,想到的是「思啊想啊起」,但其實共有七個調,包括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平埔調、牛尾絆、楓港小調和狩牛調,一般多以思想起為統稱。
其中,牛尾絆是家有女兒出嫁時唱的,略顯感傷,歌詞會是長輩的叮嚀,「妳明天就要去捧別人的飯碗,要孝順公婆,也別忘記娘家親恩」之類的;四季春比較活潑,常用在迎賓或男女對唱;五孔小調有點像歌仔戲,常用在勸世。
高李正姬說,恆春民謠也呈現恆春半島多元族群融合,如耕農歌「一年容易又春天」,就是滿州人曾辛得改編了平埔調,這調又有台語歌「青蚵嫂」,可以說閩南語流行歌曲的基調來自於平埔調;牛尾絆則有一些調跟排灣族的古調很像。
促進會理事長趙振英說:「民謠不只是歌詞、也是詩,不只是音樂、也是文學的創作,在唱出自己的生活體驗時,時代不同,與時俱進,社會的、環境的變遷,都會進入歌詞。」這些歌聲和互動原本存在於生活中,恆春人藉由吟唱民謠,傳達生活、抒發情感,唱的不只是歌,更是恆春的人文歷史、風土風物。
陳達的身影
在恆春民謠館,名攝影師阮義忠鏡頭下的陳達,等身大的照片掛了一圈,彈著月琴的、坐著的、或者只是一個彷彿有許多故事的身影。
陳達在1967年驚艷了為「民歌採集運動」采風的音樂家與學者史惟亮和許常惠,1971年北上錄製《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1977年到台北參加「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演唱,次年再度錄製《陳達與恆春調說唱》唱片,受眼疾、精神分裂症之苦,逝於1981年。
陳英阿嬤小時候聽過陳達,記得陳達會到家裡唱歌。高李正姬也記得,陳達那時狀況不好,只愛唱歌、不出去工作,生病了來找高醫師,就以唱歌抵醫藥費。
再唱一段思想起
蔡琴在〈月琴〉中唱:「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走不盡的坎坷路,恰似祖先的步履。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
老歌手陳達斯人已遠,恆春的民謠如高李正姬說:「10多年前沒有人要唱,像在加護病房。」幸而有人願意為瀕臨絕種的國寶注入活水。在恆春民謠館裡,陳英和仙女嬤精神抖擻地唱完歌,走過高懸的陳達照片,回家去了,小朋友奶聲奶氣宣告:「我大班了,我會唱民謠。」而牆上,還掛著由恆春工藝家特製的烏克麗麗版月琴,等著小朋友學習。恆春民謠將繼續寫傳奇。
為民謠做的努力
民國96年起,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連結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統合各方,開始有系統地傳承、活化、深根恆春民謠。屏南社區大學主任葉培昱說:「我們把民謠文化定義在傳唱上。恆春民謠的特殊性是有幾個基底的調,現在的心情或現在想介紹什麼,就可以自己去編出那些文字,這就是地方生活文學的概念。」
趙振英指出,民謠有很清楚的歷史脈絡,年長一代唱出過去的生活樣貌、中生代唱出如何從過去延續到今天,新世代的孩子則是唱出民謠的未來,地方文學就會跟著民謠文化一起被保留下來。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屏南社大校長暨恆春國小校長鄭鴻博表示,恆春民謠不只要在地發聲,也要唱給全台灣聽、唱給世界聽,從小扎根,幼兒園開始,驕傲地唱出聲,介紹恆春民謠。
鄭鴻博是土生土長的恆春子弟,他還記得小時候常聽得到民謠,印象很深刻的是,外婆過世時,母親也是唱出哀傷。「那時聽不懂,只覺得好像講話拉很長,身邊還有這樣的老人家在唱,沒什麼稀奇、覺得不會流行,也不想學。」鄭鴻博說:「「日子這樣過著過著,就來到自己50歲了,突然發覺,怎麼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音就不見了。」
鄭鴻博積極參與推展恆春民謠,但最初當然是困難重重,「阻力就是來自於我們這一代,或是比我們年長一點點的人。」
「不如多上幾堂英文,唱民謠幹什麼?」、「教台語做什麼?」、「唱這些歌難道會有競爭力?」鄭鴻博聽太多這類的反應,也能理解,因為他自己也曾經這樣想,「在還不知道什麼是文化、什麼叫藝術、什麼是根的時候,會有這一些質疑。但到現在,這樣的質疑幾乎不再聽到了。」
經各方努力,現在幾乎半島上講閩南語的學校都加入了,鄭鴻博擔任校長的恆春國小更列為學校本位課程,「打造一所有歌謠之美的人文小學」,一年級學生就會吟民謠詩,中年級學彈月琴,五年級參與演出,學校每年組隊參加恆春半島民謠大賽。
從這個比賽的變化也可看出努力的成效。鄭鴻博記得最初的「慘況」,以前只要一到民謠組比賽,大家就去上廁所,永遠是選手比觀眾多,但如今有專門為民謠打造的舞台,個人組去年逾兩百人報名,盛況猶如「海選」,團體組常常一組就2、30人上場,很多家長到場為孩子加油,家長接受了,學校推動的阻力就少。
「大家對於民謠的接受度,就是所謂的在地的根。老人家是根,小朋友更是根。」鄭鴻博說,以前大家總認為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但實際推廣後發現,反而幼兒園的孩子更能接受,連家長都說:「最近小朋友回家,每天都在唱民謠,洗澡都在唱,不聽都不行。」
最新文章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15週年 1月18日開幕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4 -
臺北廣慈社宅藝術盛典!以18件創作 x 1座遷徙博物館揭藝術日常
2025/01/10 -
新北市美術館4/25開館!全新亮點展覽「基進城市」、「新店男孩」搶先看
2025/01/10 -
田中達也三度來台 人氣新作首度亮相台灣 展出逾160組全新藝術微型
2025/01/10 -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
高雄金馬賓館《天穹之眼》開展!鎌田治朗:人類都有穿戴光的慾望
2025/01/09 -
泰國樂團強勢席捲全台 YONLAPA、FOLK9、KIKI、H3F帶來聲音奇幻之旅《Buzzing Tour in Taipei》
2025/01/09 -
嘉義《+1+1+1》第三期亮相!鄒駿昇操刀封面以細筆插畫勾勒魔幻小城
2025/01/09 -
「誠品生活台南」空間3D圖首曝光!全新6000坪有機綠建築獲世界設計大獎
2025/01/08 -
「XR互動式:奇幻大冒險」精選5部國內外作品挑戰感官沉浸體驗
2025/01/08 -
嘉義「草草戲劇節」3月登場!橫跨兩大展區、百場活動、表演、市集、展覽
2025/01/07 -
開箱《Animage 雜誌和吉卜力展》!上百件雜誌篇幅、手稿、模型一次看
2025/01/0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