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馬欣/《天橋上的魔術師》台灣兩代人曾有的夢想與破滅
台劇復興在這3年見起色,職人劇或浪漫題材都有。但在魔幻寫實上很少人嘗試,多少因這並不是一個討喜的嘗試,且難執行。魔幻寫實通常用在抽離人生痛苦的當下,從而提煉出靈魂受困的振翅之聲。看似抽象,但對於反映人心有著強大的後座力。
《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一個這麼大膽的作品,以至於它在前4集無法快速抓住大眾眼球。但以一齣完整的劇來說,以10集來處理了時代的哀愁(80年代快速起飛中,我們忽略的迷失),也將那時的人心(包括當時上一代拔根的鄉愁與孩子們成長的陣痛)。以不煽情的手法,還原了80年代那種強烈的貧富擦撞,與發燒的經濟中,我們同做過的一場大夢,但是是許多人的同床異夢。
80年代的快速進步與壓抑是同時進行的,那時的孩子面臨絕對的功利主義,是如何與童年的一夕告別,大人又如何在一個暫居型態的「中華商場」,最後必須安身立命的無奈。
此劇勇敢地打破了現在劇流行每15分鐘一個懸念,每30分鐘一個伏筆的節奏,同時也打破了男女主角站隊定律,讓觀眾一開始先進入時代景幕,才能理解角色。
這跟近年以角色真香定律吸引觀眾反其道而行。《天橋上的魔術師》等於做了一個實驗,在韓劇迷信快節奏且出現疲態的當下,我們是否能重新回歸故事起承轉合的韻致,等待角色的真實浮出水面。
這齣劇的確讓故事先行,第5集開始才讓角色出現轉折。且到了第5集後,觀眾會發現之前鋪排的童年時光,是迎接之後的折翼,是標準倒吃甘蔗的劇。比起虎頭蛇尾的戲劇趨勢,它真正完成了小人物飄逐於時代的悲劇價值。
其魔幻寫實力也從第4集孩子們的轉折出現力量,一邊是他們想逃往的「99樓」(近乎內心烏托邦的存在),另一邊是讓他們快速長大的現實。幾幕虛實魔幻的處理加上配樂。讓你體會到夢想的遙不可及,以及成長是一近乎飛翔的冒險,或折翼或落地,它以這樣美的姿態呈現了少年們的成長掙扎,是台劇不討喜但卻最具詩意的嘗試。
「中華商場」曾代表的是台灣的過渡階段,而此劇終於讓那些游離人生不至於只是過渡。
最新文章
-
京都teamLab美術館10月開幕!以「Biovortex」為概念、新作日本首亮相
2025/08/11 -
必看「透納」展!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不只呼應當代,更存在永恆性
2025/08/11 -
沙漠地帶的紛雜淡香:摩洛哥的鹹檸檬雞塔吉鍋/溫若涵
2025/08/11 -
高級食材與家常感的撞擊:巴塞隆納的鮪魚韃靼/迪拉
2025/08/11 -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一次展出
2025/08/08 -
專訪日本藝術家沖賢一OKI KENICHI!以螢光塗鴉疊出熱愛的霓虹
2025/08/07 -
藝術家寧文個展《寧好!》伊日藝術計劃登場!一探AI語言與性別身份圖景
2025/08/07 -
杜氏電影風格獨具 杜琪峯:現在拍片變自私 不再以票房作為創作依據
2025/08/06 -
《左撇子女孩》入選多倫多影展、台灣10/31上映!真實呈現台灣夜市人生
2025/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