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課題】製作人、歌手YELLOW:把握時間創作,樂觀看待改變
疫情影響下,音樂製作條件受限,現場演出無限延期,音樂人如何經營和生存,成為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500輯》邀請三位音樂工作者,談談他們的後疫情課題。
500輯:疫情對音樂工作有何影響?
YELLOW:對我個人而言,疫情期間肯定還是演出方面的影響較大,除此之外,製作類的工作可以說是不太受影響,甚至做得更多。但的確有一些活動及演出因疫情而停擺,確實很可惜,少了更多連結與曝光的機會,但也因疫情緣故,多了許多時間可以完成製作上的工作,也能夠好好準備自己的新作品,有捨也有得。
500輯:這段時間你有哪些收穫或思考?
YELLOW:這段時間我自己有個奇妙的感覺,因為疫情每個人都關在家裡,事實上我覺得大家也沒必要假裝愉悅,人與人的距離被拉開後,彷彿每個人僅能透過小小的手機螢幕去「窺探」彼此的生活,在最低限度維持社交距離的同時,也隱藏了一些什麼,一切僅止乎禮,我不打擾你你也不影響我,但不代表我過得很好也不代表我不關心你,人到底還是群居動物,但在這樣的疫情改變下,情感聯繫變得更加微妙且極度敏感。
500輯:疫情前後,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
YELLOW:疫情這段時間,我真的極少出門,但事實上我比我自己想像的還更習慣這樣的生活狀態,可能是剛好這段時間我還有工作必須獨力完成,但作息方面相較以往更紊亂,無法跟日照時間同步的生活狀態下,身體出現些微的反應,例如脫皮、易流手汗等,尤其偶爾深夜也易焦慮恐慌,所以我覺得這段時間的自己,很像蛹。但要說最大的改變是,我長高了 1.4 cm,信不信由你。
500輯:在必須跟疫情共處的未來,有所限制和犧牲的狀況下,你會想透過音樂去挑戰或做到什麼事?
YELLOW:我始終認為,因疫情所影響的現在與未來,必定有某種程度的人類文明是回不去了,在共軌效應的影響下,可能有些轉變在日後會漸趨明顯,我也認為未來的人們對於藝術或娛樂的需求一定會有所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是一種必然,我也期許不光是音樂人,整個世代的創作群體,可以探索新的線上模式,開拓更多元的行銷渠道,這題我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答案,但我仍相對樂觀地看待各種行為模式的改變,我所做的也只能透過我自己的作品,除了思考線上演出的方式外,還能透過我的創作在未來產生怎樣的切片?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找到新的樣貌與姿態,與其他文化的群體有所連結並創造價值。我的心態更像是,疫情雖影響甚鉅,但必會帶來某種革新與進化,希望能找到自己基於世界的相容性。
探勘音樂未來
最新文章
-
在藝術裡觸草!展覽《Touch Grass》一次呈現8位國際藝術家取材自然之作
2025/10/29 -
臺灣首場國家級教育會展多元主題展現教育新風景 共創AI世代學習新願景
2025/10/29 -
兩無罣礙的柔軟自在 蔣勳新書《池上 萬安 龍仔尾 貓》正式發表
2025/10/29 -
梵克雅寶Perlée台北101開展!Perlée系列的夢幻限時體驗空間
2025/10/28 -
蜷川實花海外最大規模展覽《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明年1月台北華山登場
2025/10/28 -
舒淇首度編導《女孩》本週正式上映!獻給所有受過傷仍勇敢成長的女人
2025/10/27 -
樹火30特展「歸根」!發現「紙」的萬種面貌
2025/10/27 -
巴黎證券交易所展覽《Minimal》!百件作品呈現1960年代以來極簡藝術精髓
2025/10/27 -
宮島達男台灣首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TAO ART登場!以倒數體現生死循環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