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三發表 童子賢:「沒有文學的社會很寂寞」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以科技人的文學心,支持以影像紀錄當代華文文學作家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10年有成,在系列三的發布會上強調,「台灣不能只剩下電腦和半導體,沒有文學的社會很寂寞。」
童子賢2009年創立「目宿媒體」,迄今已完成三系列的作家紀錄片,傳主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以及第三系列的七等生、朱西甯、劉慕沙、朱天文、朱天心、吳晟與楊澤,總計18支影片、20位作家。
台灣不能只剩半導體跟電腦
從少時看楊牧的文章、司馬遷的史記,童子賢就感受到文學感動人心、啟迪人心的力量,在感到世間喧囂時,文學和藝術的世界總是能讓人沈澱、休息,「文學與陽光、小河、草地一樣,都是自然存在的事,謝謝這些文學作者留下文學的資產。」
童子賢說,這些紀錄片留下了作家們的文學成就與創作的雪泥鴻爪,如王文興深夜在桌上辛勤筆耕,在稿子上留下爪痕,這些都是值得珍惜和紀念的。
童子賢不只支持紀錄片,也深度參與。他跟著朱家姐妹到她們苗栗的外婆家,看到古宅,朱家人文章中的回憶都浮現出來,深為感動。
「台灣如果只剩下半導體、主機板和電腦,這是一個多麼無趣的社會。」童子賢說,台灣幸好有豐富的多元文化,尤其是純文學往往在商業市場不是最討好的一塊,「但非常純粹的文學和非常純粹的物理跟數學,都是這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環。」
童子賢說,在物理和化學上,有些東西經年之後會瓦解、衰敗,但是文學、哲學這些看似在現今商業流行系統裡沒辦法呈現高價值的東西,正是該被用心去保存的。他感謝所有傳主與導演、製作團隊的努力,尤其在疫情期間,成果得來不易,但並未阻礙大家的工作。
除此之外,目宿也協助白先勇的崑曲復興運動「牡丹還魂」及「孽子」舞台劇復刻,還有舞蹈家許芳宜的紀錄片,還做了好幾次漫畫,以楊牧「山風海雨」文學改編的漫畫還獲得了去年布魯塞爾漫畫節的新人獎,目宿的夥伴也參與南機場老人送餐和食物銀行等工作,將文學與文化從影像向外延伸。
會不會有島嶼寫作系列四?童子賢說,一直以來有很多優秀的作家與「島嶼」系列擦肩而過,例如黃春明拍了一半,但作家本人認為自己的社會價值大於文學價值,特意下廚請他吃飯致歉,婉拒拍攝計畫。
童子賢認為,文學百花盛開,會盡量記錄下來,但過去12年以來,影像、音樂的環境、技術與形式都有所不同,目宿已拍攝了十多支朗讀的短片,包括白先勇等人都現聲說法。童子賢肯定會有「島嶼四」,只是形式上不一定延續10多年來的模式。
「願未央」下月中起陸續上映
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 第三系列「願未央」等五部紀錄片匯聚朱西甯、劉慕沙、七等生、吳晟、朱天文、朱天心、楊澤等作家豐沛的創作能量,三月中旬起陸續上映。
打頭陣的七等生紀錄片「削瘦的靈魂」去年已上映,不僅引發社會重新閱讀七等生的熱潮,也讓導演朱賢哲和七等生之子劉懷拙重新反省自己。朱賢哲表示,很少接觸像這樣七等生這樣「堅持跟世界拉出距離的人」,拍完片後,他把臉書等社群媒體都關掉、安靜下來面對自己。
四十歲之前少跟父親七等生接觸的劉懷拙,因為這部片子重新理解父親,「他的個人主義不是自私的個人化,而是帶著一種對生命和人類的思考。」如今他再讀父親作品,發現「跟我身體內的血液契合」。
作家朱天文首次當導演,執導的作品便是父母紀錄片「願未央」。她表示,朱西甯和劉慕沙已謝世,她只有找出父親一九四九年來台的日記與和母親的通信,三姊妹用了好幾個晚上輪流唸出,「在女兒的聲音之中,父母在此復活」,成為電影的敘述主軸。而誦讀信件時「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還有當時清晨風搖露珠的晃動」。朱天心則說,片中還留下許多作家珍貴的身影,如阿城、劉大任與莫言、章詒和等。
和朱天文搭檔多年的導演侯孝賢,協助她完成紀錄片。他笑稱合作過程「我負責吃飯、有狀況就弄好。」更不經意透露兩人深厚的合作默契:「她講了我才會有靈感,她的劇本寫好我才能拍電影。」他在朱家姊妹紀錄片「我記得」中透露:「朱天文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理解,會寫出感覺最打動她自己的,這個相對的也會打動我。」
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執導。吳晟表示,這部片整整拍了三年、真正工作時間超過一百天,「每天鏡頭對著我超過五小時」。林靖傑則說,他想學習吳晟扎根土地的文學精神,想嘗試紀錄片是否可以扎根土地。為此他每隔兩周到溪州待三天,用「放空、不預設要拍什麼」的方式拍吳晟,「看是否能自然而然長出紀錄片的樣子。」
詩人楊澤身兼傳主與編導演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尚未完成,已在文壇引起懸念。有人說該片是劇情片、有人說是公路電影,楊澤則形容「是音樂片也是歌舞片」,片中有卅個演員,包括各種動物,未來還要出原聲帶。駱以軍是片中另一個男主角,他感謝楊澤利用拍片把他「從自我毀滅的陷阱」中救出。作家韓良憶形容這部片是「楊澤心靈的旅程,透過他的視角來看島嶼」,但她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該來看這部片,唯獨「駱以軍的太太和兒子別來看」。
最新文章
2023台灣燈會東區光展區2/5-2/19登場!16件作品齊聚,看見自由流動的台北印象
2023/02/022023台灣燈會國父紀念館中央展區2/5開展:唯一水域展區「湖光悠遊燈區」13組台日作品傳遞溫暖希望
2023/02/02「波蘭最美麗的書展」不只是圖書館登場!囊括60+精彩得獎作品,一探精彩視覺與細緻工藝
2023/01/312023台灣燈會未來展區信義亮相!作品亮點、光源舞台公布,攜手「顏社」策劃LIVE音樂
2023/01/30地下電影/2023第95屆奧斯卡入圍分析:《媽的多重宇宙》領銜亞裔衝出重圍,男性導演的全數制霸與亮點、遺珠
2023/01/26iPhone 14 Pro新年影片《過五關》!鵬飛執導以傳統京劇鼓舞後疫情的新世代
2023/01/20誠品書店進駐高雄衛武營3樓:自然採光天井、無柱挑高空間,首檔藝術主題策展登場
2023/01/18華燈初上沉浸式劇場!一場翱翔的壯遊,去之前什麼都別查
2023/01/18松菸「THE BATH微型展」、藝術裝置「徑光」亮相!在歷史遺址探索文化底蘊與自然氣味
2023/01/17一生一世音樂友情,香港DJ黃志淙:愛和力量,是坂本龍一希望我們擁抱的東西
2023/01/17高雄內惟藝術中心:純白無樑柱開放設計,全面開放免預約
2023/01/16龍國英談《The First Slam Dunk》:一位不會灌籃的高手——用30年,找到自己心中的領導者
2023/01/15藝術家陳奕中日本meanswhile旗艦店展出:纖維、織品、羊毛氈,縫出藝術與生活的連結
2023/01/15大溪大禧設計書!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
2023/01/13《信物》誠品畫廊開展:金氏徹平、龔寶稜、陳柏叡共展,細看生活物件的藝術視角
2023/01/12黃崇凱/你喜歡打籃球嗎?九〇年代全力燃燒的熱血青春
2023/01/122023月津港燈節台南鹽水1/14-2/12開展!4大展區、50組藝術團隊,春節期間照常展出
2023/01/112023台灣燈會「光源台北」2/1-2/19登場!4大展區、周邊商品、運勢測驗等4大亮點整理
2023/01/1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