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aro’an:溯源阿美族部落工藝與生活哲學,製作恆久耐用的物件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8「發現生活裡的工藝」
傳統多以材質對應工法來劃分工藝系譜,然而當生產與需求都隨時代變異,有的工藝往藝術性走去,有的工藝則加入設計思維與製作規格,以品牌之姿販售生活態度。當代工藝可以是反映風格的生活物件,展演的溝通媒介⋯⋯但不變的工藝核心,是難以速成、需要時間練就的「精準」——知道「為何而做、如何做到、真的去做」。
在當代工藝的領域,創作者可以是與工藝師共創的人,但也必然會經歷探索材質和工法的階段;創作者未必要專精,在不同方法中找到想說的話、貫穿的風格才是重點。本期專題將目光面向當代多元的工藝相關創作者與品牌,由他們的作品和養成,來呈現「工藝」的某些樣貌,然後發現其中共同的能力與追求,是自由。因為自由,所以充滿可能,所以美麗。
Kamaro’an緣起自傳遞部落工藝與生活觀,順著季節,天然材質,手工謹製。共同主理人雲帆說並不希望情緒綁架「搶救即將消失的工藝」,而是用舒服的態度讓更多人了解他們想分享的:符合生活需求,內斂、恆久耐用,真正踏實的人器關係。
2015年創立的Kamaro’an,名字為阿美族語的「住下來吧」之意,初登場的輪傘草編織燈飾「浪草燈」,使更多人欣賞到部落工藝的細膩;2022年春夏系列「Archetype(原形)」,是由多年在花東紀錄下數十件文物的原形,催生的草編包袋與陶瓷花器;最新發表的秋冬系列「方形剪裁」,則將阿美族日常服飾的底蘊轉化為包袋與織品,也預告將在日後推出服飾。Kamaro’an對物件的要求不只是美觀,物件背後有著他們對使用的見解,生命經驗的闡述,設計的原則與手工藝的堅持,更有著他們浸淫人類學之後,所想延續下去的珍貴特質。
從繁星點點到編織出一個宇宙
今夏剛開幕的Kamaro’an House,有別於之前在華山的駐點,隱身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巷弄中,偌大空間除了展示作品,也有成員們工作、編織的區域,開了多扇窗讓光線透入,使低彩度的空間飽滿明亮。從花蓮搬來的各種大理石砌成不同形狀,有些陳列物品,有些變成點心碟;牆面則以台灣在地的砂石調製成塗料,再手工上漆;古董桌椅與收藏書籍也在這裡有更多空間分享⋯⋯整個空間就像個工藝結晶,Kamaro’an有了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除了空間,這幾年品牌也有深刻的收穫與火花;2021的「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自制與重組〉企劃展是轉捩點:他們以觀察家身份重新檢視品牌角度與使命,盤點多年來在花東各部落採集的數十個日常物件,關注樣貌物件生成的原因,以及手工藝與環境的關係,去探索人們真正仰賴物件的理由:除了功能性,即是貫徹在日常之中使用,各種物件才有重生的理由,文化亦然。展覽中團隊嘗試創造的素燒陶容器,也成為2022年春夏系列的靈感與能量。他們從文化的爬梳當中吸收更多,也從初期以單項工藝技術發想的單品製作,邁入概念策展與主題系列,與新空間一起,走向更完整也更自由的品牌樣貌。
人類學裡的生活哲學啟示
Kamaro’an特別的不只是設計與工藝的平衡,還有探索人類學與風土文化累積出的底蘊;工業設計出身的雲帆,除了受實用主義與民藝學家柳宗理的啟發,也熱愛人類學與文化史。她從生物學家賈克・戴蒙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從各角度重新看見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的前因後果,鼓舞她去做更多文化上的探索與思索。「去找『為什麼這個族群會發展出這個東西?』很有趣,所以回到部落,找出他們對生活與生命與環境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像她的夥伴、品牌共同主理人Tipus說的,「傳承並不是把東西做得跟以前一樣,而是去找不同時代的生活哲學。」
回到當代對應,Kamaro’an從初期到巴黎家飾展,再到入選MoMA博物館商店、畢卡索美術館商店,以及進入世界各地選品店與Showroom,雲帆說相對於台灣人對於部落文化的親近與知悉,海外顧客則是先被細緻的手工藝與質地吸引而購買。「之前在法國展覽時,有個老奶奶看到展示的簍子,分享她幼年時也和長輩使用這類器物的記憶。編織可以算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與生活記憶,從這些點來看,彷彿世界是相通的。」
在Kamaro’an的物件裡,或許能感受到尚未大量製造時,為家人親手編織物件的記憶,也有精緻溫和的手感與質地,更有著不同文化延續至今的嶄新風貌。如同他們所說,「不用創造很多東西,生活裡的物件和哲學,到最後都是相通的。」器物不要多,只要耐久使用的好東西陪伴,這樣的踏實才是生活最珍貴的事。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最新文章
-
2023南國漫讀節10/7-8大咖雲集:陳耀訓、黃越綏、導演編劇等6場講座齊發
2023/09/27 -
2023臺灣文博會9/22-10/1展出!「空總展區」攻略一次看
2023/09/25 -
9月九檔新展覽!台北、台中、嘉義藝術空間總整理
2023/09/23 -
2023基隆潮藝術9/28正濱漁港開展!10組作品從海光介面探索海港城市
2023/09/23 -
專訪任賢齊/永保年輕的赤子之心,人生一直「在路上」
2023/09/23 -
賴俊廷個展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以「似人非人系列」打開電幻知覺的藝術探索
2023/09/22 -
裏山x平藝術空間最新展覽「山中精靈 A Spirit in the Mountains 」:藝術家徐書涵的奇幻世界
2023/09/22 -
2023原創基地節10/6-10/15松菸展出!響應白晝之夜推夜間文史走讀、偽考古藝術等星光體驗
2023/09/19 -
南竿【島嶼風景】計畫!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國際視角帶來深沉的提問
2023/09/17 -
富藝斯秋拍台北預展:奈良美智《不就是不》首登拍場!一睹當代藝術大師與新銳之作
2023/09/15 -
FOCASA馬戲藝術節現身台北!集結30組團隊百場演出、全白馬戲篷首度亮相
2023/09/15 -
東引【迴島嶼吧】計畫!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由蔡沛原接棒召喚大家回島
2023/09/14 -
編舞家楊・馬騰斯×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以不同藝術形式不同語言,卻都堅持抗爭那些「記憶中的黑夜」
2023/09/14 -
《拉赫曼尼諾夫》韓原創音樂劇首度來台!回顧天才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人生故事
2023/09/13 -
荷蘭偶戲《布魯斯瑪莉 Bruce Marie》台灣首演
2023/09/12 -
2023 Camping Asia/站在當代潮流最前沿! 北藝中心攜手香奈兒 2023 Camping Asia 共創下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
2023/09/12 -
2023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為台灣表演藝術打開一扇國際之窗
2023/09/12 -
2023Camping Asia【藝術家瓦旦.督喜】帶著前人的思想,活出自己的生活與藝術
2023/09/1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