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aro’an:溯源阿美族部落工藝與生活哲學,製作恆久耐用的物件
本文選自《500輯》Issue68「發現生活裡的工藝」
傳統多以材質對應工法來劃分工藝系譜,然而當生產與需求都隨時代變異,有的工藝往藝術性走去,有的工藝則加入設計思維與製作規格,以品牌之姿販售生活態度。當代工藝可以是反映風格的生活物件,展演的溝通媒介⋯⋯但不變的工藝核心,是難以速成、需要時間練就的「精準」——知道「為何而做、如何做到、真的去做」。
在當代工藝的領域,創作者可以是與工藝師共創的人,但也必然會經歷探索材質和工法的階段;創作者未必要專精,在不同方法中找到想說的話、貫穿的風格才是重點。本期專題將目光面向當代多元的工藝相關創作者與品牌,由他們的作品和養成,來呈現「工藝」的某些樣貌,然後發現其中共同的能力與追求,是自由。因為自由,所以充滿可能,所以美麗。
Kamaro’an緣起自傳遞部落工藝與生活觀,順著季節,天然材質,手工謹製。共同主理人雲帆說並不希望情緒綁架「搶救即將消失的工藝」,而是用舒服的態度讓更多人了解他們想分享的:符合生活需求,內斂、恆久耐用,真正踏實的人器關係。
2015年創立的Kamaro’an,名字為阿美族語的「住下來吧」之意,初登場的輪傘草編織燈飾「浪草燈」,使更多人欣賞到部落工藝的細膩;2022年春夏系列「Archetype(原形)」,是由多年在花東紀錄下數十件文物的原形,催生的草編包袋與陶瓷花器;最新發表的秋冬系列「方形剪裁」,則將阿美族日常服飾的底蘊轉化為包袋與織品,也預告將在日後推出服飾。Kamaro’an對物件的要求不只是美觀,物件背後有著他們對使用的見解,生命經驗的闡述,設計的原則與手工藝的堅持,更有著他們浸淫人類學之後,所想延續下去的珍貴特質。
從繁星點點到編織出一個宇宙
今夏剛開幕的Kamaro’an House,有別於之前在華山的駐點,隱身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巷弄中,偌大空間除了展示作品,也有成員們工作、編織的區域,開了多扇窗讓光線透入,使低彩度的空間飽滿明亮。從花蓮搬來的各種大理石砌成不同形狀,有些陳列物品,有些變成點心碟;牆面則以台灣在地的砂石調製成塗料,再手工上漆;古董桌椅與收藏書籍也在這裡有更多空間分享⋯⋯整個空間就像個工藝結晶,Kamaro’an有了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除了空間,這幾年品牌也有深刻的收穫與火花;2021的「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自制與重組〉企劃展是轉捩點:他們以觀察家身份重新檢視品牌角度與使命,盤點多年來在花東各部落採集的數十個日常物件,關注樣貌物件生成的原因,以及手工藝與環境的關係,去探索人們真正仰賴物件的理由:除了功能性,即是貫徹在日常之中使用,各種物件才有重生的理由,文化亦然。展覽中團隊嘗試創造的素燒陶容器,也成為2022年春夏系列的靈感與能量。他們從文化的爬梳當中吸收更多,也從初期以單項工藝技術發想的單品製作,邁入概念策展與主題系列,與新空間一起,走向更完整也更自由的品牌樣貌。
人類學裡的生活哲學啟示
Kamaro’an特別的不只是設計與工藝的平衡,還有探索人類學與風土文化累積出的底蘊;工業設計出身的雲帆,除了受實用主義與民藝學家柳宗理的啟發,也熱愛人類學與文化史。她從生物學家賈克・戴蒙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從各角度重新看見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的前因後果,鼓舞她去做更多文化上的探索與思索。「去找『為什麼這個族群會發展出這個東西?』很有趣,所以回到部落,找出他們對生活與生命與環境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像她的夥伴、品牌共同主理人Tipus說的,「傳承並不是把東西做得跟以前一樣,而是去找不同時代的生活哲學。」
回到當代對應,Kamaro’an從初期到巴黎家飾展,再到入選MoMA博物館商店、畢卡索美術館商店,以及進入世界各地選品店與Showroom,雲帆說相對於台灣人對於部落文化的親近與知悉,海外顧客則是先被細緻的手工藝與質地吸引而購買。「之前在法國展覽時,有個老奶奶看到展示的簍子,分享她幼年時也和長輩使用這類器物的記憶。編織可以算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與生活記憶,從這些點來看,彷彿世界是相通的。」
在Kamaro’an的物件裡,或許能感受到尚未大量製造時,為家人親手編織物件的記憶,也有精緻溫和的手感與質地,更有著不同文化延續至今的嶄新風貌。如同他們所說,「不用創造很多東西,生活裡的物件和哲學,到最後都是相通的。」器物不要多,只要耐久使用的好東西陪伴,這樣的踏實才是生活最珍貴的事。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最新文章
-
noii noii個展《慢速記憶法》小島裡登場!以陶藝、插畫、裝置回溯旅行記憶
2025/04/18 -
許哲瑜個展「災變論」洪建全基金會登場!以影像探索靈魂、肉身與災難關係
2025/04/17 -
彼岸的川婆就是小說家 李昂vs詹宏志 靈異體質與無神論者的對談
2025/04/16 -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登場!4系列作品以鏡頭凝視時間流動的方式
2025/04/16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登場!三大主展區、四大亮點一次看
2025/04/15 -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
2025/04/15 -
在新北深坑聞到咖啡香!藝術家李承道:以時間反芻,創作不需要急著做出回應
2025/04/14 -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
日常的累積成就獲獎的驚喜!專訪第17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5/04/09 -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基隆美術館展出!巨型木雕《山》《湖》登場
2025/04/08 -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