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藍騎士藝術登場!感受抽象藝術的動態美學
在當代藝術開放又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世界裡,我們總會在某個瞬間被自己顛覆。深受巴洛克式教堂美學影響、擅於從自然獲取靈感,今年高齡75歲的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全新個展「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於9月7日至11月10日在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登場。此次不只展出一系列牆上裝置、雕塑等多達十數件新作,同時也罕見地帶來藝術家4米三聯幅大型作品,讓藝術迷親炙光影折射下的動態美感。
關於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
「我的作品始終是自由且獨立的物體,不需要敘事性地解釋。」—威利‧希伯
1949年出生德國的威利‧希伯,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藝術史專業,早期的創作以繪畫為主,後因繼承父親的木材廠,才逐漸對雕塑及立體裝置產生興趣,並於1980年後,漸以木質材料為主要創作媒介,而這也是他實驗性材料創作的起點,後來則以抽象裝置創作而聞名。
居住於上施瓦本(Upper Swabia)的他,因當地教堂裡幾乎都是巴洛克建築風格,他在宗教式的壁畫、流線,以及相對戲劇性的藝術呈現下,深受巴洛克華麗的色彩與律動所影響。同時,上施瓦本除了以巴洛克建築風格著稱,該地亦長年被森林、丘陵、草地所環繞,因此威利‧希伯的創作也以大自然有機造型,體現出有如山的稜線、湖泊、水滴般的意象。除此之外,他也基於物質的可塑性,著重於對形狀、色彩、質地的探索,不只創作出的形體的矛盾感,更試圖顛覆觀者的視覺認知,進而挑戰觀者對所見物體的意識。
一睹威利‧希伯創作元素
目前威利‧希伯生活與創作皆於在德國上施瓦本(Upper Swabia),其工作室有五棟,圍著一塊草地而生,分別是工作室、父親留下的木頭廠、上色、倉庫、展示空間,他的世界與大自然為伍,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一路工作到晚上7點,生活極其規律的他,在長達45年的創作歷程中,始終圍繞著材質、形狀、色彩與光線不斷地探索。
在顏色使用上,因受到巴洛克風格影響,展現出相對飽滿、華麗、鮮明,且多變的風格。此外,光線的呈現上,特別是因他使用了跑車烤漆上色,營造出極具流動性的動態氣質。此外,在媒材的運用上,因藝術家的父親是一名木匠師傅,在承襲父親的木材廠後,他開始著手立體雕塑,以木頭打磨、刨出形狀,再上色,讓木頭生硬的質感,在弧線刨塑下,轉化為帶有韻律的圓弧形狀,並與金屬漆料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他也經常穿梭於不同材質,從木材、鋼到纖維板,嘗試一切可能性的突破。其中,在他著名的鋼材雕塑系列中,扭曲的金屬由硬化鋼組成,卻在他獨特的簡約造型、精密工藝與上色組合下,呈現玩趣有如吸管彎曲般的輕盈。
特別是,師法自然的關鍵在於動態的呈現,因為藝術家認為大自然的景色,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因此他想將此動態視覺內化到他的作品當中。因此在此次展名以珍珠命名,但藝術家所呈現的珍珠,是一種不規則的形狀,非養殖場極圓極完美的造型;因為他深深西信不規則、有機,才是他心中的美。
從抽象中感受巴洛克與自然碰撞下的美
此次展覽「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將呈現希伯一系列全新的特別創作,貫徹他對於材質的優雅轉化,將巴洛克的戲劇風格及大自然風貌幻化為令人驚歎的抽象作品。
展出焦點之一,為大型4米三聯幅作品《板面物體》(Tafelobjekt),其以光滑的表面強化木質纖維板的有機圓弧體,漸變的光線反射隨觀眾移動為畫面帶來起伏有如四季變幻。而另外二張黑、白新作,對稱凹凸,如同珍珠般的觸感挑動觸覺神經,如同陰陽調和。知名的鋼材雕塑系列《站立》(Stehende)與《木質牆面裝置》(Wood Wall Object)覆蓋著源於巴洛克的華麗色澤,鮮明的亮面烤漆如大自然靈動。還有其它值得探索的作品,不妨親自到現場,以肉眼感受動態的變化之美。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日期:2024年9月7日—11月10日
時間:週二—週日10:00—19:0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 101 巷 10 號 1F)
最新文章
-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