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聚焦跨世代女性藝術家多重生命故事

2024/10/04 陳宜慧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全新展覽「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於10月5日至12月15日展出,由館內策展人蕭琳蓁策劃,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三個篇章延伸成三個子題,聚焦1950年代末到X世代後,共28位女性藝術家近112組/件作品及文獻,同時透過特別規劃的「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以此次展出藝術家為主軸,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進而展現文本與當代藝術相互對照的精彩輝映。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10/5-12/15展出!以跨世代女性藝術交織,呈獻多重內在情狀與生命故事。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10/5-12/15展出!以跨世代女性藝術交織,呈獻多重內在情狀與生命故事。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從文本出發、以藝術為鑰匙!飽覽藝術家多重生命故事

吳爾芙在《海浪》中寫到,「我真的打開馬修.阿諾的詩集,抄下這些詩句。在如此做的同時,我想到為什麼我自己現在不喜歡或是喜歡哪些東西,因為我逐漸遠離階級制度和父權。」

此次在北美館登場的新展,以英國知名女性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散文集《自己的房間》,指出在女性多重身分之中,附屬角色經常優先於自我為靈感。展覽由「飛地」與「自傳」這兩條軸線貫穿,「飛地」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原文上溯自拉丁文enclave,由字首en(in,在……之內)及clave(key,鑰匙)組成,直譯可稱為「上鎖的空間」。因此策展人希望「藉由此展傳達給大家,每個人手上都有這把鑰匙,不管外界多麼紛擾,都可以靠手上這把鑰匙去開啟屬於自己的飛地,進入到專注自我的創作狀態。」而「自傳」則是許多女性作家透過書寫自我,更深入去了解與重組自我的方式。

張婷雅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張婷雅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陳慧嶠,《默照》,1992,針、銀蔥線、樹脂棉,179 × 148 × 7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向來以極簡的媒材去開拓不同的風格。《默照》是堆滿棉絮的作品,然而,靠近觀看裡頭還藏有2000根針。 圖/Chris Chen提供
陳慧嶠,《默照》,1992,針、銀蔥線、樹脂棉,179 × 148 × 7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向來以極簡的媒材去開拓不同的風格。《默照》是堆滿棉絮的作品,然而,靠近觀看裡頭還藏有2000根針。 圖/Chris Chen提供

洪藝真系列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洪藝真系列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同時,展覽結構則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借用——〈窗〉、〈歲月流逝〉與〈燈塔〉三個篇章延伸成為展覽三個子題。然而,此展並非意圖去突顯性別意識上的框線,而是透過展覽去呈現人的差異。一如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開幕中所提到,「此次展覽除了全部都是女性藝術家參展外,也想去談論女性在不同時代當中,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去面對自我跟外在的世界。」

而策展人蕭琳蓁亦表示,「此次展出的年齡層滿寬廣的,從1931年出生,也就是戰後臺灣第一代的女性畫家,到1991年出生,現在大約是30出頭的藝術家。」特別是,在整理這些藝術家的生平資料時,會發現前期的女性藝術家,會因為身份或環境的轉變,中斷創作脈絡,這是在男性藝術家身上較少出現的狀況。因此展覽分別探討日常生活的真實、時光的變遷與生命意義的追尋,並邀請觀者隨著作品的軌跡尋得藝術家多重的生命故事。此外,每個展覽子題的開頭,都會以具有空間感的作品呈現,更強化出另一個篇章的意涵。

展場透過鏤空的窗,呼應子題「窗」的意象,讓大家能以穿透的方式去觀看後面的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展場透過鏤空的窗,呼應子題「窗」的意象,讓大家能以穿透的方式去觀看後面的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 圖/Chris Chen提供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 圖/Chris Chen提供

薛保瑕《起始》(左),2010,壓克力顏料、畫布,174 × 2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薛保瑕《起始》(左),2010,壓克力顏料、畫布,174 × 2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陳瀅如《共登世大界大同之境》。 圖/Chris Chen提供
陳瀅如《共登世大界大同之境》。 圖/Chris Chen提供

弗蘭妮.侯伯格《倒退三角廣場》。 圖/Chris Chen提供
弗蘭妮.侯伯格《倒退三角廣場》。 圖/Chris Chen提供

三大子題、10件亮點作品搶先看

▧ 子題「窗──日常的真實」:此區作品多以家、親人與故鄉為線索、日常生活中一景一物為主題,探討性別角色在這些關係中的影響,揭示個人意識與生命經驗的連結。

亮點作品1: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

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的尹錫男(YUN Suknam)《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為第一屆台北雙年展後蒐購之作,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所經歷的不安。尹錫男做為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主婦,28歲就結婚,跟婆婆同住,每天都必須要料理三餐、操持家裡大小事務。這個生命經驗使她深刻理解到傳統女性的處境,因此這件作品,以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座椅,象徵中產階級安逸的家具陳設,但卻配置了銳利的刺,呈現出如坐針氈的情緒,而地上的這些玻璃珠,則象徵女性的淚水與汗水,至於一旁的搖椅,則是呈現女人在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即是陪伴孩子長大。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複合媒材裝置,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1998,複合媒材裝置,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作品2: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

李錦繡曾前往法國留學,當時巴黎的都市帷幕非常吸引她,因此早期作品經常呈現出玻璃帷幕間的光影折射變化,後來因為孩子還留在國內給娘家照顧,為此她學成過後便立即歸國。

回來台灣後因忙於家務,她的作品開始聚焦在居家空間,因此其創作內容常以描繪居家物件與日常空間為題,特別是在她的作品中,常有椅子出現在畫面之中,因為藝術家會用身體為定位,找到空間的方向性,而她就這樣在家裡完成了她的作品。後來藝術家終於在2002年、2003年左右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就是《容合.相待.彩虹曲》所描繪的內容,然而當時的她其實已經被診斷出癌症末期,然而此作卻是以柔和筆法呈現舒適的起居空間,充份體現她內在輕鬆舒服的感受。此外,展場內亦同時展出她的新進典藏素描本。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壓克力顏料、蠟筆盒、畫布,145 × 90公分(×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壓克力顏料、蠟筆盒、畫布,145 × 90公分(×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錦繡素描本。 圖/Chris Chen提供
李錦繡素描本。 圖/Chris Chen提供

亮點作品3:王淑鈴《吟唱的河流》

王淑鈴巨幅《吟唱的河流》(2009-2011),承載著她對家、母親、家鄉的無盡思念,展現人對自然與生命的重新審視,為北美館首次蒐購藝術家之作。

此件為這次展覽中最大的作品(6米),從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後,藝術家便留在倫敦發展,旅居20多年。因此這件作品最初許多人誤以為是描繪英國泰晤士河,但其實藝術家想呈現的是她的故鄉大甲溪,因她從小在此河畔成長,度過美好的童年,因此這是她的記憶長河。對她來說,在繪製巨型畫作時,她彷彿是在營造一個空間,讓那個空間可以大到令自己被包覆其中,從而達到一種自我的療癒與平衡。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2009-2011,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304 × 6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2009-2011,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304 × 62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子題二「歲月流逝──變遷中覺察」:此區作品著重內省與主觀經驗,專注體會自我內在情感變化與轉折,傳遞生活中所觀察的存有與消逝、傷痛與矛盾,捕捉生命中難以名狀的瞬間。

亮點作品4: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

往下前行,觀者的視線進入一個虛擬與現實交替的時空,王雅慧向來擅長捕捉生活的微小細節,其以具有繪畫性的動態影像去營造出她曾經經驗過的感動,同時傳達出一種寧靜力量,體現出心靈上的沉澱,因此在《日光下的靜物》中,她藉由數位手法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不只將時間視覺化,同時也凝固了空間,讓每個定格影像都有如一幅靜物畫。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錄像裝置,4分36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錄像裝置,4分36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作品5:洪美玲《尋道》系列

為延續生命的探索,洪美玲三件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利用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一條路徑,將皴法變成幾何圖形,透過猶如積木般的「平台、路、山」造型,體現出一種色彩浪漫且具有童趣的氛圍,同時也透過三幅同系列的作品的路徑變遷,去對照藝術家在心境上的轉變。

洪美玲三件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 圖/Chris Chen提供
洪美玲三件新進藏品《尋道》系列(1997-2003)。 圖/Chris Chen提供

▧子題三「燈塔──象徵與追尋」:此區以燈塔的意象作為目標追尋及生命探索之象徵,盼呈現女性藝術家對自身環境及未來的關注,進而開啟對集體創傷、權力關係、社會荒謬的觀察與體悟。

亮點作品6:吳瑪悧影像裝置《墓誌銘》

此為紀念二二八事件50週年製作,試圖藉由事件受害者女性家屬的故事來探討女人於歷史事件的角色,相隔10多年後再次呈現。因藝術家有感於,過去談到二二八事件通常僅針對男性的受害者,因此她希望可以從女性的角度,為歷史上的缺席做一個補述。因此她首次採用錄像拍攝,以手持攝影機拍攝基隆和平島海浪不斷拍打岩石的畫面與聲音,並利用ㄇ字形的半封閉特性,烘托出一個冥想空間。

吳瑪悧,《墓誌銘》,1997,錄像、噴砂玻璃,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吳瑪悧,《墓誌銘》,1997,錄像、噴砂玻璃,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作品7:蕭麗虹《老梯子》

走入挑高的展廳,視線望向蕭麗虹《老梯子》(1991),此為90年代「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獲選得獎並納入典藏之作,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

蕭麗虹,《老梯子》,1991,木頭、陶土、沙,660 × 200 × 39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蕭麗虹,《老梯子》,1991,木頭、陶土、沙,660 × 200 × 39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Chris Chen提供

亮點作品8: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

此作將新聞文本字句透過書寫轉化為皴法,以交纏又碎散的筆觸,呈現當今社會的緊繃、斷裂與伴隨而生的荒謬狀態。因藝術家創作時深受中國美術史學者巫鴻的影響(著作《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因此作品嘗試將膠彩與水墨融合,並以空間的轉折去回應「屏風」這個媒材的思考。同時,也開始嘗試去發展出一種屬於藝術家個人情感表現的皴法,透過纏繞的筆觸,展現她對傳統山水筆墨的轉化。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2020)。 圖/Chris Chen提供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2020)。 圖/Chris Chen提供

亮點作品9:蕭珮宜《人間樂園》

藝術家擅長藉由擬人化的動物演出人類社會中的虛妄情愛與權力爭奪,反應當代社會心理的警世寓言,同時也像是一個現實世界的縮影,並透過藝術的視角,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中,去尋找一些新的、可以被觀看的可能。

蕭珮宜《人間樂園》(2022-2023)。 圖/Chris Chen提供
蕭珮宜《人間樂園》(2022-2023)。 圖/Chris Chen提供

亮點作品10: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

最後走向展區出口,再現蕾琴娜.希維拉「2006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的大型限地裝置《入侵系列:冒險故事》(2006/2024現地製作版),將黑色密集的腳印從展場內向外部空間蔓延,與追尋意象相互呼應,象徵著探索將不懈延續。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2006 /2024,數位輸出、卡點西德,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2006 /2024,數位輸出、卡點西德,依展場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

與此同時,此展特別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近3萬字的小說創作回應展覽,並呈現出跨時代交織下的創作脈絡。

展覽特別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 圖/Chris Chen提供
展覽特別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 圖/Chris Chen提供

藝術家郭俞平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一旁橘色樓梯,也特別規劃提供觀者可以坐在此地閱讀。 圖/Chris Chen提供
藝術家郭俞平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一旁橘色樓梯,也特別規劃提供觀者可以坐在此地閱讀。 圖/Chris Chen提供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期:2024年10月5日-12月1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官網:www.tfam.museum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錫男 YUN Suknam(韓國)、王淑鈴、王雅慧、吳瑪悧、李芳枝、蕾琴娜.希維拉 Regina SILVEIRA(巴西)、李錦繡、林燕、弗蘭妮.侯伯格Virlani HALLBERG(瑞典)、侯怡亭、侯淑姿、洪美玲、洪藝真、張相宜CHANG Sang-Eui (韓國)、特別計畫郭俞平、張婷雅、陳幸婉、陳慧嶠、陳瀅如、黃海欣、黃潤色、楊世芝、鄭瓊娟、蕭珮宜、蕭麗虹、薄茵萍、薛保瑕、謝鴻均、顏妤庭。

最新文章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史上最大規模!英國國寶級藝術大師「威廉.透納」特展首度登台,泰德美術館館藏真跡畫...

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特展來台!以80件真跡、28件當代作品織構對話

2025/06/27
LANDHILLS|台中——由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創立,為一關注自然、人與環境互動的...

傳達言語無法觸及的問候——LANDHILLS 廖浩哲

2025/06/27
花閣樓是郭安妮(左一)一家人個性與情感的體現。圖/黃怜穎攝影

30年社區花店,參與他人的一生——花閣樓 郭安妮

2025/06/27

陪伴最後一次感受花香的機會——拾米豐瓶 寶妮

2025/06/27
美國導演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1925—2006)百年冥誕,...

反類型好萊塢鬼才「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7月放映!10部必看大師經典

2025/06/26
展覽《萬象入身》(Aura Within)於7月10日至8月30日在豪瑟沃斯香港...

展覽《萬象入身》豪瑟沃斯香港7月登場!集9位藝術家之作探索存在與記憶

2025/06/25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為英國建築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創辦人...

以臺灣城市自然地景為靈感!建築大師彼得.庫克「山/市」個展MoCA登場

2025/06/23
「包裹」世界的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伉儷作品亮相富藝斯倫敦現當代藝術6...

「包裹藝術」傳奇伉儷誕辰90周年!逾30件作品富藝斯倫敦現當代拍賣亮相

2025/06/23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臺北登場!回顧30年藝術生涯,展開一場關於光影...

北美館年度必看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17件經典之作登場

2025/06/20
奧地利維也納Numen / For Use首次登台,於勤美術館展演出兩件極具全球...

Numen / For Use首登台!勤美術館《Net & String Taichung》體感迷宮亮相

2025/06/18
蔣勳以《祇樹給孤獨園》最新畫作祝禱眾生平安,為讀者開啟一段和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來場與自己內心的對話!美學大師蔣勳最新書畫展《祇樹給孤獨園》即日起中央書局登場

2025/06/18
2025台東光祭6/13開展!3大亮點、12件藝術裝置打造知本溫泉區的夏夜幻境。...

2025台東光祭6/13開展!3大亮點、12件藝術裝置打造知本溫泉區的夏夜幻境

2025/06/18
臺文館第二個臺北據點「臺灣文學糧倉」修復完成、正式啟用。 圖/文化部提供

「臺灣文學糧倉」亮相!歷史建物大跨度木桁架現身、兩大特展同步登場

2025/06/17
《少女》胸像與黃土水專室。圖|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7/3對外開放!在百年校園閱讀大稻埕的藝術與在地記憶

2025/06/1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