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蔡康永曾在受訪時提及,他的每一本書都談到死亡,「我很多事情都是從『你一定會死』出發,我認為一個人可以很正常看待自己會死,頭腦才能清楚地想所有事情。」自小常被爸爸帶去看京劇,《大劈棺》中莊子詐死以測試妻子的故事,引發蔡康永對死亡的好奇,讓他看見人性在死亡面前的誠實。
因此,當請蔡康永談論一本印象深刻的傳記,他選了英國記者海莉.坎貝爾訪談12位死亡產業職人寫下的人物群像《死亡專門戶》;包括災難遇害者辨認工作者、犯罪現場清潔工、「接生」死嬰的喪慟穩婆、人體冷凍機構會長⋯⋯等日日於第一線處理死亡的專業人士。書中除了描寫實際的工作細節與產業運作,也探討生者與死亡的關係如何體現在其工作流程中,這份關係又為死亡相關工作奠定了哪些基礎。坎貝爾寫道,「死亡不僅是世界的終結,還是世界的推進器⋯⋯西方死亡產業的一大前提是:我們生者不能在場,或者說不需要在場。不過,假如我們將這種重擔外包給別人是因為自己承受不了,那他們又是怎麼承擔下來的?」
坎貝爾對於死亡觀的探索與正視,和蔡康永不謀而合,「大多時候我們總在逃避、不願面對死亡,我一直都想知道比較實際看待死亡的態度。」這本書的提問意識與書寫手法令蔡康永開了眼界,他直言對自身寫作很有幫助。書中一段採訪讓他印象深刻,是犯罪現場清潔工尼爾如何看待這份與死亡緊密相關的工作:「在工作時,他並不覺得自己在讓世界變得更好或給予死者尊嚴,他的工作是從現場移除一個人存在過的所有痕跡,將情境去人性化、將屋子打理乾淨,讓在隔壁房翻箱倒櫃的親戚將房子賣出去。」
蔡康永說,好看的傳記呈現人性,勝過呈現功業;從中觀察他人行為,能揭露沒說出口的真正想法。「透過傳記,我們知道別人如何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互參照後,自身的想法也會更加清晰。」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4「讀傳記,經歷不只一種人生」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是多維度的,充斥各種色彩的——去了解一個人,本身就是有趣的。
當社群時代的自我揭露變得輕易、碎片且具表演意圖,傳記與回憶錄以事實為基礎,收攏個人經歷與觀點,成為理解時代、議題、族群、思想的線索,也引人回望自身養成的痕跡。讀傳記,是穿梭在他人視野間,開拓更立體的世界觀。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24
最新文章
-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
2025《森林夜遊》9/22嘉義登場!9組創作者╳9個場域╳開箱5棟建築
2025/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