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蔡康永曾在受訪時提及,他的每一本書都談到死亡,「我很多事情都是從『你一定會死』出發,我認為一個人可以很正常看待自己會死,頭腦才能清楚地想所有事情。」自小常被爸爸帶去看京劇,《大劈棺》中莊子詐死以測試妻子的故事,引發蔡康永對死亡的好奇,讓他看見人性在死亡面前的誠實。
因此,當請蔡康永談論一本印象深刻的傳記,他選了英國記者海莉.坎貝爾訪談12位死亡產業職人寫下的人物群像《死亡專門戶》;包括災難遇害者辨認工作者、犯罪現場清潔工、「接生」死嬰的喪慟穩婆、人體冷凍機構會長⋯⋯等日日於第一線處理死亡的專業人士。書中除了描寫實際的工作細節與產業運作,也探討生者與死亡的關係如何體現在其工作流程中,這份關係又為死亡相關工作奠定了哪些基礎。坎貝爾寫道,「死亡不僅是世界的終結,還是世界的推進器⋯⋯西方死亡產業的一大前提是:我們生者不能在場,或者說不需要在場。不過,假如我們將這種重擔外包給別人是因為自己承受不了,那他們又是怎麼承擔下來的?」
坎貝爾對於死亡觀的探索與正視,和蔡康永不謀而合,「大多時候我們總在逃避、不願面對死亡,我一直都想知道比較實際看待死亡的態度。」這本書的提問意識與書寫手法令蔡康永開了眼界,他直言對自身寫作很有幫助。書中一段採訪讓他印象深刻,是犯罪現場清潔工尼爾如何看待這份與死亡緊密相關的工作:「在工作時,他並不覺得自己在讓世界變得更好或給予死者尊嚴,他的工作是從現場移除一個人存在過的所有痕跡,將情境去人性化、將屋子打理乾淨,讓在隔壁房翻箱倒櫃的親戚將房子賣出去。」
蔡康永說,好看的傳記呈現人性,勝過呈現功業;從中觀察他人行為,能揭露沒說出口的真正想法。「透過傳記,我們知道別人如何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互參照後,自身的想法也會更加清晰。」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4「讀傳記,經歷不只一種人生」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是多維度的,充斥各種色彩的——去了解一個人,本身就是有趣的。
當社群時代的自我揭露變得輕易、碎片且具表演意圖,傳記與回憶錄以事實為基礎,收攏個人經歷與觀點,成為理解時代、議題、族群、思想的線索,也引人回望自身養成的痕跡。讀傳記,是穿梭在他人視野間,開拓更立體的世界觀。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24
最新文章
-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
快樂島8/30高美館開展!日韓25位藝術家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
2025/09/01 -
楊德昌《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上映!預售原文海報緊急加印1125 套
2025/08/29 -
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2025 潮臺北《士林仙界大派對》8/30、8/31登場
2025/08/28 -
亂流:半睡飛行夢8/29北師美術館登場!展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2025/08/28 -
日本NIKO NIKO TAN TAN 攜新作ft.台灣饒舌歌手POPO J 8月登上台灣舞台
2025/08/27 -
2025FOCASA馬戲藝術節10月前進高雄!集結三頂巨型馬戲篷、101場演出
2025/08/27 -
展覽《如如》Harper Ouk╳ 蔡宜芳以創作詮釋動靜間稍縱即逝的詩意風景
2025/08/26 -
席德進「履痕深烙」國美館8/23登場!百件作品深探台灣藝術發展軌跡
2025/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