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5歲楊小豌走上街頭,蹲下身與無家者平視、溝通,了解他們的故事、陪伴他們走出困局。
楊小豌說:「我很珍惜當社工的滿足感,我被創造出來、我擁有的才藝跟特質,透過這個工作發揮出來,我的人生因此產生意義跟希望。」
高二定下的志願
「的確常有人問我,都大學生了,都台大了欸,怎麼浪費時間來這裡?」楊小豌遇過路人這麼問、街頭無家者這麼問、團隊夥伴這麼問,連家人也不很支持,可這是她自高中時期立定的志向,多年投身第一線,寫成新書《街頭的流離者》,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楊小豌台大社工系畢業,社工專技高考合格,是專業的社工,她的服務熱誠卻是從高中就熊熊燃起,「我很明確,在高二那年5月就在日記本寫下,我要讀社工或心理諮商相關科系。」
當時她就讀台中女中的人文社會科學實驗班,班上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風氣很盛,她又參加模擬聯合國社團,參加講座,關心冤案、受刑人的故事,剛巧2014年發生買泓凱事件,少年生於監獄、死在少輔院,故事披露出來,觸動了她。
因為楊小豌也有過叛逆歲月。她從社會階級的觀點反省,自己因為來自一個比較完整的家庭,功課也不錯,才擁有一個被家人和教會陪伴、改變的過程。這個經驗促使她關注監所與受刑人故事後,更能產生生命經驗的共感。
「我是遇到貴人跟信仰才拉回走上正道,因為這個背景,我想要當一個可以理解做錯事者的人。」楊小豌說:「助人工作者這個職業能影響很多人找到新生命的盼望,那是能讓我感到興奮的工作,所以我進了一個會讓我想要努力的志願。」
楊小豌2017年考進台大社工時,本是帶著對監所的好奇,想做受刑人相關服務,但當時難有機會真的進到監所,又發覺課堂教學太理論,於是她提前去找實習,到了萬華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參與人生百味團隊、芒草心慈善協會等活動。
這是楊小豌與無家者的初接觸,一開始她是在木工創作班陪伴無家者一起創作,最初也不明白這種創作班的用意,後來發現:「那是以不刻意的目的去陪伴經濟弱勢者,這樣的深度是你一直要他去租屋、去工作所達不到的。」
「這種慢慢陪伴的力量,我覺得走得滿深的。」楊小豌後來路過艋舺公園,就遇到在創作班的一對情侶無家者,「在這個本來很未知、我覺得有點格格不入的公園裡,第一次遇見了我可以對得上眼、停下來談話的朋友,我開始跟這座公園有連結了。」
陪伴與傾聽街頭無家者的故事
楊小豌在書裡分享了一些故事,如化名「阿秋姐」的女性就是一個典型,一生苦難,一身傷病,試過自我了結,最後還是繼續活著,對世間疏離,最後還是有一股看人生還可以走到哪的韌性。最近相遇,阿秋姐有工作了、有租處了。
楊小豌說:「街頭的人百百種,我不僅限於陪伴這種很有動力的人,這種真的是少數,但就是因為不確定誰的動力會在什麼時候展現,所以我們才會去外展,去接觸露宿者,才會知道他的故事跟他的動力,能不能剛好搭上我們可以提供的資訊或資源。」
多年的服務,楊小豌偶有無力感,因為自己除了是助人工作者,也要擔當秩序維護者,有時需要拒絕那些好像沒完沒了的需求,需索無度的人會反過來指控社工:「你對我的態度很不好,我要檢舉你們。」
另一種無力感,是離開了街頭的人又回來了。有些人的挑戰是在出去租房子後開始,要學著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工作有錢了,一不小心就會回到原本的習慣,酒、毒、賭,一般社工團體的追蹤期是半年。
楊小豌因為是屬於教會的團隊,採取的是「朋友」而非「個案」的態度,「不管他在街上、不管他租屋多久,我只要想到他,我都可以跟他聯繫,不分私人或公務,只分今天想不想接他的電話、要不要跟他解釋我為什麼不想接他的電話。」這就像是編織了一張網,她可以拉進更多社工,網子愈大愈周全,可以來得及接住任何人。
楊小豌也遇到和監所有關的故事,這些人比較保密、不想公開名字,多半涉及重傷害或殺人案,這些人最難的是出監後就業,有位大哥多年都找不到工作,別人只要一查到他的案件就會拒絕,連社會局半天清潔工的方案,也都有顧慮。
但是,楊小豌說,就是像這樣的大哥,後來有機會在陪伴中幫他牽線找到工作,就真的能感覺到他很珍惜、很感謝有人願意相信他。這就是助人的快樂,也是她一直相信的:「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在服務中獲得成長
從2019年算起,楊小豌在街頭五、六年了,「我出社會跟到街頭的時間是重疊的,成年之後我就一直在街頭,從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收獲很多。」
一種是知識性的,那些無家者各有背景,很多人做粗工營造,和他們聊天,就比和建築師聊建築更有厚度,不只是蓋房子的成就,而是蓋房子本身的故事,例如一位無家者現在露宿橋下,頭上的橋正是他曾參與的工程,因為有點偷工減料,那橋會漏水,他現在也在承擔這個後果。
楊小豌看到社會原來是這樣組成的,「我思考人生的追求時就不會那麼單一、線性,以為一條路走到底,靠努力去堆疊就會有成就,會覺得真的有很多變數在其中。」
楊小豌也獲得情感的價值。大學時失戀,平常作為傾聽者的她換了角色,在情緒最難受的時刻到了艋舺公園,和一位離婚多年的大哥聊起來,至今還記得大哥如何談起自己的婚姻、這失敗婚姻對人生的影響,也正因那番談話,她反省自己。
而她最常收獲的成就感,就是這些難被社會接納、自認沒朋友的人,在社工們的陪伴下,頻率對到了,可以認真地彼此理解,社工創造出一個理解他的時間、空間,他終於放下戒備,願意掉下眼淚、訴說心中的柔軟。
楊小豌說,不管這流離者是不是訴說後就有動力去工作,「那個理解的過程,就讓我一直覺得助人是我喜歡的工作,我很喜歡直接服務,也會知道這是雙向的,不是只有我在輸出,我也常得到從他們而來的溫暖。」
讓無家者也找到人生意義
楊小豌熱愛街頭服務,但大學畢業後,父母曾希望女兒換個路走,把腦袋用在能影響更大的事情上。其實楊小豌在第一線工作外,也參與很多倡議運動,這兩者相輔相成,倡議的很多養分來自第一線的見聞感受。
楊小豌一點也不羨慕光鮮亮麗的都會菁英生活,本來就喜歡上山下海、旅行看世界,她現在在台中,說不定哪天就去國際的難民營、救援組織了。
無論在哪裡,楊小豌有一個夢想,就像社工工作讓她的人生有價值,她看到很多無家者的人生根本不存在「人生意義」這件事,只忙著找到下一口飯吃,「能夠陪伴一個人讓他也感覺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從他的眼神或笑容中,你知道他喜歡他的生活,這是我期待看到的畫面。」
她和夥伴曾帶著一群無家者去新社看花,那些人的臉上也開出了花;一位在街頭做資源回收、有點智能障礙的大哥珍重地將拿到的照片折好放口袋裡,時不時拿出來看著照片笑,那就是楊小豌的價值。
最新文章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15週年 1月18日開幕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4 -
臺北廣慈社宅藝術盛典!以18件創作 x 1座遷徙博物館揭藝術日常
2025/01/10 -
新北市美術館4/25開館!全新亮點展覽「基進城市」、「新店男孩」搶先看
2025/01/10 -
田中達也三度來台 人氣新作首度亮相台灣 展出逾160組全新藝術微型
2025/01/10 -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
高雄金馬賓館《天穹之眼》開展!鎌田治朗:人類都有穿戴光的慾望
2025/01/09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