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高晗:設計訊息,建立系統性的力量
在大學受過工業設計教育後,高晗確信自己更偏好能快速落實想法、有更多嘗試空間的平面設計,經過幾年實習與接案,他進入耶鲁大學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系就讀碩士。這裡不教導商業性的溝通表達,更著重發掘學生的自身特質與觀點,高晗在研究所的一件作業甚至是融合了錄音與動態影像的作品——設計力不是做出好看的視覺,而是用清晰獨到的邏輯,展示一個推導過程。研究所的那段時光,幫助他更暸解自己。
跨國界的獨立工作型態
現今高晗在上海與紐約兩地成立工作室Workbyworks,並選擇在紐約生活。「生活有太多層面會影響設計了,我渴望身在一個視野與交流更開放的環境中。」雖說是工作室,高晗與另一位以程式設計為專業的夥伴其實各自獨立,偶在案件需要兩方專業時合作。「近年平面設計的印刷、實體需求轉至線上,品牌和程式設計都在建構系統,因此能有很好的溝通和合作效果,也不會彼此競爭。」
疫情後遠距工作型態普遍,高晗未雇用員工,而是依案件需求組隊,讓工作運行更有效率。他一直都專注於個人經歷的累積,而非經營好一間設計公司。「待你有一定的經歷,客戶會對個人有更高的信任和價值感;公司可以更換總監,但思維和能力離不開一個人本身。」
為好玩、為自己舒服而做
在環境變動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做出一個持久的設計已不太可能,設計的角色更是在激發品牌活性與能見度。高晗談起近期特別有成就感的案子,是替中國服飾品牌「蕉內」做品牌升級。因品項增加,原先的視覺系統已無法滿足需求;在不更新Logo的前提下,他設計了一套以網格為基礎的系統,建立在各種應用情境下都能有所依據、保有一致性的秩序。看似隱性,卻是穩度品牌個性與發展的重要核心,這也是他感興趣且相信的,系統性的力量。
高晗的案量看似工作狂,其實他每天只花四到五小時處理工作,但其餘時間也幾乎無時不刻在轉動「設計腦」。去年他與朋友開啟「side view」計畫,開發線香檯、酒杯等生活物件。「現在大家的專注力都在網路上,對於實體物件的感知力和在意好像都下降了,好看好用的產品越來越少,我覺得很可惜。」心中抱著對日本、歐洲經典設計的感念,他們樂在創造「自己看了舒服,為生活增添儀式感」的物件,也期待有機會在未來接觸市場。
在商業設計案件以外,高晗常有基於「好玩、認同」開啟的合作,像是和品牌提出聯名的點子,與出版單位《Same Paper》橫跨多年的合作,在為其設計的刊物、周邊商品中也投注自己的品味與喜好。「我關注的是設計本質,而不僅是平面設計。如果去到室內或建築空間領域,我應該也能透過學習完成一個案件。」只要夠有趣,有氣味相投的夥伴,高晗的設計實踐有無數可能。
高晗的工作心法&推薦關注
✸鍛鍊溝通轉化力
設計師必須能理解客戶需求,並將訊息轉化成恰當的、具有核心概念的另一形式。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必須開放性地接收各種新事物,才能理解並適應市場需求,融會設計與商業語言。
✸專注於個人累積
我的多數客戶都是從網路上看到作品來詢問合作的,把作品做好是最高效經營自己的方式,作品是建立個人辨識度、客戶信任感的核心。
M/M (Paris)/@mmparisdotcom
1992年創立於巴黎的創意工作室,以獨特的拼貼和手繪塗鴉風格,活躍於音樂、時尚和藝術等領域,與Björk、Madonna、山本耀司等知名創意人合作,作品趣味且富有啟發性。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6「創意開路,新世代工作學」我們為了什麼而工作?生存與熱愛如何兩全?在科技與社群急遽改變生活方式,鬆動就職框架的當今,我們學習消化各種可能的選項——哪些適合嘗試,哪些不應成為限制。此期專題提問生於1990年代的創意工作者,如何為興趣與擅長開發價值,找到持續支持自己的方法,其經驗又反映哪些新興的文化與思想。

◎圖片提供:高晗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26
最新文章
-
楊德昌《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上映!預售原文海報緊急加印1125 套
2025/08/29 -
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2025 潮臺北《士林仙界大派對》8/30、8/31登場
2025/08/28 -
亂流:半睡飛行夢8/29北師美術館登場!展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2025/08/28 -
日本NIKO NIKO TAN TAN 攜新作ft.台灣饒舌歌手POPO J 8月登上台灣舞台
2025/08/27 -
2025FOCASA馬戲藝術節10月前進高雄!集結三頂巨型馬戲篷、101場演出
2025/08/27 -
展覽《如如》Harper Ouk╳ 蔡宜芳以創作詮釋動靜間稍縱即逝的詩意風景
2025/08/26 -
席德進「履痕深烙」國美館8/23登場!百件作品深探台灣藝術發展軌跡
2025/08/26 -
韓國藝術家Kim Sunwoo首次來台個展登場!走進渡渡鳥的奇幻冒險地圖
2025/08/25 -
藝術家Fulin首次個展《Steam and hairball》登場!將世俗「可愛」再解讀
2025/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