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郭于寧:我想瘋一點,讓食物創作更有實驗性
你如何定位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哪些影響你的關鍵經歷或思考?
我是一位創意工作者,常與攝影師、時尚與藝文雜誌、酷兒藝文團體、服裝飾品品牌和餐飲品牌合作。特別以食物作為創作媒材,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探索美感與文化的交會。食物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一種視覺語言,我的作品試圖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新的可能性。
由於經營的蛋糕品牌「福糕FU CAKE」意外在Instagram上爆紅,讓我深刻體會到社群媒體的雙面性;它給了我被看見的機會,但演算法也像是一種無形的框架,引導我只想創作受歡迎的「爆款」作品。這讓我反思,既然我已經擁有一定的能見度,為什麼不反其道而行?我應該做更多「瘋一點」的嘗試,把食物創作帶到更實驗性的領域。
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創意工作者,你認為自己擁有最重要的技能或心態是什麼?
第一,享受並專注於自己的生活。生活對我來說不只是背景音,而是創作的養分。當我專注在自己的日常裡,創意就自然會流動。
第二,了解自己的特質,對自己有信心。創作需要很高的自我覺察,知道什麼讓你與眾不同,並且相信自己的聲音值得被聽見。這份自信讓我在面對市場的標準或演算法的誘惑時,仍能堅持風格,而不是被潮流牽著走。
第三,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熱情。探索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或是新的人事物,都能讓創作維持在「心動」的狀態。
你如何運用網路與社群工具經營、表達自己?抑或有其他看重的媒介和方式?
我在社群上什麼照片都會發,工作過程、完成的作品,甚至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小邊角。但我不太喜歡發表帶有強烈情緒的貼文,一方面覺得有點赤裸,也認為會煽動閱讀者情緒。這讓我的社群經營保持在一種輕鬆、以視覺為主的狀態,目前也還是以照片為主要的分享方式,短影音或Threads,可能不是我最自然的表達語言。
比起社群,我更重視也更期待線下的互動。展覽、工作坊、快閃活動這類面對面的交流,帶給我更真實、充沛的能量。未來也希望能出書,完整呈現創作的思考脈絡與過程。
近期對你有深刻意義的一件作品或合作,它帶給你哪些收穫?
2024年底創作的裝置作品《風水世家》,讓我更深度探索、體認到自己對食物和料理的情感,或許源於女性與生俱來的「滋養」與「餵養」,那種默默奉獻、提供養分的特質。
作品透過裝置暗示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身體。作品中使用了看似迷信的傳統器具,實則隱含強烈的女性性徵符號,並試圖在空間中創造一種「氣場」,透過照亮、滋養與輪轉來探討女性與世界的連結。
特別的是,這次我使用了二手碗盤拼接成作品,並沒有像以往直接使用食物,這讓我跳脫了過去的創作模式。作品的呈現也不像我以往那麼視覺搶眼,但這種更內斂、探問性更強的表達,反而讓我覺得充滿挑戰,也是我未來想繼續嘗試和探索的方向。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6「創意開路,新世代工作學」我們為了什麼而工作?生存與熱愛如何兩全?在科技與社群急遽改變生活方式,鬆動就職框架的當今,我們學習消化各種可能的選項——哪些適合嘗試,哪些不應成為限制。此期專題提問生於1990年代的創意工作者,如何為興趣與擅長開發價值,找到持續支持自己的方法,其經驗又反映哪些新興的文化與思想。

◎圖片提供:郭于寧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26
最新文章
-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