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作品牌「土星」:打開創作的方向性,成為理解土地的人
一如黃虹毓以絞胎技法捏塑如土星環的紋理,她與彭奕軒於2014年在南藝大研究所時期創立的陶作品牌「土星」,也交疊著不同時期的養分。如以實體據點回看經歷,安南區工作室以課程為主,曾於林百貨設土星實驗室,開啟與藝術家合作原土計畫與體驗工作坊,現坐落台南中西區的土星,一樓展售藝術家實用器皿、二樓提供教學,三樓應力空間為展覽藝廊,彭奕軒說道:「土星其實就是一路慢慢累加出來的,目前來到第三階段,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良好的雛形。」
土星的最初,本做雕塑的黃虹毓為尋求方向感,轉往創作型的實用陶,而具備繪畫與複合媒材專業的彭奕軒,當年透過風格強烈的攝影,大量記錄黃虹毓製陶過程與呈現放到社群網路,雖一開始不太確定品牌能做到什麼程度,但彭奕軒直覺地認為,品牌會是另一種宣傳方式,提供大眾從外部觀看藝術的路徑,而宣傳能量源自於兩人組的工作邏輯,逐漸構成了土星的樣貌:聚合了創作、媒材研究、教學、藝術家協作、展覽及跨界、跨國合作,一圈圈連成美麗的土星環。「最早最早,我自己就在想,土星會是『理解土地的一群人』,不可能一直只有我的東西。」黃虹毓說,因「人」而轉動起的可能性,深刻滋養著土星。
十年前,這個陶作品牌是怎麼開始的?
彭奕軒(以下簡稱彭):當時我們分別在應用所陶瓷組跟造形藝術研究所唸書,我開始用攝影記錄虹毓做陶的過程。陶創作得經歷很多的測試,但是最終只會展出一件東西,我就在想,如果過程持續被記錄下來,未來回看影像,或許就能累積成一種生產或是創作的方法。跟當代藝術很不一樣,陶作是透過「手」去留下來。品牌成立之後我們開始擺市集,那時有個共識:一個市集就擺一次,不要重複。跟虹毓在做絞胎的氛圍很像,不想要每個簽名和器皿都長得一樣。一開始不確定創立品牌能做什麼,但我們直覺品牌會是一種溝通方式,它讓我們能跳脫創作狀態,用一種外部的視角觀看自己。
經營土星帶給你們最大的養分?
黃虹毓(以下簡稱黃):因為遇到很多人,看到其他人面對生活的方式,開始轉換自己的想法。有群媽媽學生接近我媽媽的年紀,卻跟她們互動像朋友,這是跟媽媽不曾有的對話過程。以前的我,有比較多害怕的事情,也因為認識了很多人,讓我變得越來越勇敢。還有因為奕軒很可靠。以前會被警告做茶具有門檻,要留意得罪誰,因為有時甘杯的小蒨,看她使用器具的開放性,讓我願意開始創作茶具,合作燒製節氣茶席的茶具。每個人給我們的能量都不一樣,都是很棒的。
彭:學生各自帶了不同的特質,茶的、咖啡的、有些是調酒文化的,我們產生更多交流,會激盪一些想法,一起合作計畫。
土星發展出特別的「藝術家協作計劃」,至今已做了18檔,同樣身為創作者,你們如何看待「協作」角色?
彭:去國外駐村帶給我們一些想法,台灣或東方的工藝系統比較專注在個人創作,但在歐洲大家很自然把不同材料跟概念的東西混在一起討論,去試出技術上的新可能,為藝術創作開啟各種方向性。協作的核心在於非單向性地交辦陶作者任務,虹毓比較像顧問,協助不熟悉陶的藝術家理解陶瓷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我另外有經營節點藝術空間,當代藝術創作領域中,常遇到藝術家有許多想接觸的媒材,當他面臨需要透過陶瓷來創作時,想必希望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藝術語言、且協助實驗以陶作來轉換概念的方法,藝術家參與陶創作的過程,也能被記錄下來幫助宣傳,他的創作意圖能再次被細緻地閱讀。
黃:我會看到一些技術和美學的可能性,是我不曾想過的角度,像是會覺得別人的做法跟概念都超級有趣,幫他們完成作品,比做自己的作品更有成就感。
土星的下一步?想挑戰、或必須挑戰的風景是?
彭:從創作、協作、教學到展覽,我們建構了自己的小系統,現在想多方嘗試更多主動性的溝通,看看還能接往哪裡,土星也不能一直仰賴虹毓的體力來交換出商品,該跟傳產合作嗎?還是如何執行?這是目前卡到的一個點。陶瓷產業在台灣的發展一直停在代工文化,我們想像傳產工廠是不是可能放下身段跟年輕陶作者討論合作可行性?有機會往更國際的方向來做?鶯歌每年有產地開放日,想特別約個導覽團參觀工廠,且期待新北市美術館未來也能有駐村系統,年輕創作者能從當代藝術領域回看陶瓷產業的狀態,歷史悠久的產業技術和文獻也許可以產生被觀看、再利用的價值。一如做陶時那些看不到的應力,土星想繼續探見尚未被好好看見的部分。
土星 十年大事記
【2014】由陶藝創作者黃虹毓、影像創作者彭奕軒創立土星。
【2018】在台南 ho-yo space 以三個月快閃店回顧四年創作路徑。
【2019】開辦土星工作室,展開藝術家協作計劃、採集台灣在地土質的原土計畫、課程等交流。
【2021】於台南林百貨設立土星實驗室,展售器皿並陳列原土計畫的累積。
【2023】三層樓獨立空間在台南中西區開幕,3樓應力空間展出當代陶工藝。
【2025】至3月完成18檔藝術家協作計劃,含括台灣、香港、荷蘭藝術家。應力空間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個展及聯展20檔。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7「給自己不一樣的十年」回看台灣這十年——學運與社群帶動知識型自媒體崛起;從公部門到大眾都體會設計力是一種溝通力;共享經濟進入交通、飲食、工作、旅遊等生活層面;陶藝成為親近的觀賞收藏與日常活動——因為十年前有群人從自己的喜歡與擅長出發,投入一門深耕十年的學問,帶來這些影響力與改變,豐富了台灣的生活風景。

◎圖片提供:土星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6/28登場!10檔節目推薦、歡迎光臨台北藝術遊樂場
2025/05/09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眾開放中!現場直擊亮點展區一次看
2025/05/09 -
陳澄波《寫生的故事》特展臺史博登場!以六大單元展出逾500件珍貴文物
2025/05/07 -
《國語作業簿》首推全台巡演計劃!5/16起走訪8大城市再掀華語金曲熱潮
2025/05/07 -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深掘宮﨑駿動畫宇宙對世界的關懷
2025/05/07 -
鼓聲與身體的狂歡!澳洲蒂芬妮.雷克《舞動狂響》5/10、5/11 臺中登場
2025/05/06 -
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集四大特展、市集、工作坊,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
2025/05/05 -
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藝文產業裡的Cool Kids,重新想像藝術與資本的互動
2025/05/02 -
2025米蘭家具展,三個品牌觀察:在習以為常中重新發現的設計力
2025/05/02 -
專訪織品實驗室nafl:看見製造的限制,然後破解它
2025/05/02 -
專訪創作品牌noii noii:用誠實的創作,重新介紹自己
2025/05/02 -
Born in Harmony——藝術家林怡芬:我的內心,擁有了穿越的力量
2025/05/02 -
富藝斯香港春拍台北預展登場!集喬治·康多等近百件現當代藝術亮相
2025/04/30 -
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5月TAO ART登場!以畫作穿越感官幻境
2025/04/29 -
《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5/11上線!感受韓國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2025/04/28 -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 董事長張杏如:讓孩子看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
2025/04/26 -
橫掃歐美劇場大獎!《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舞台劇7月國家戲劇院亞洲首演
2025/04/25 -
新北市美術館鶯歌開館!現場直擊四大展覽爬梳城市前世今生
2025/04/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