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襲園美術館展出!以殘形凝鍊當代、描繪時代印記
語言僅是其中一種表達思想的途徑,但之於天生聾啞的台灣藝術家林良材,藝術才是他與世界對話的工具。擅長用鐵件演繹肢體動感、以鄉土寫實風格捕捉繪畫意象的林良材全新個展《斷與未竟》於即日起至10月25日在桃園青埔襲園美術館展出。此展由策展人林郁晉策劃,以「斷」為切入點,集結林良材近年雕塑與繪畫作品,展開一場關於身體、記憶與觀看方式的實驗。
從人性與時代裂縫切入創作
襲園美術館由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負責人李靜敏建築家操刀設計,這座以清水模建構的空間,以減法設計為概念、取「山影隨形」意象,自低矮入口走入後,拾梯而上視野瞬間開闊。將觀展過程轉化成攀爬一座小山的步伐,而館內藝術作品則是旅途中一個個被觸動的相遇。
此次展出的藝術家林良材,1947年出生於彰化二林,天生聾啞的他卻深具藝術天份,曾受教於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等,1971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西畫組,1984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並於1989年取得雕塑專業學位,獲比利時皇家專業畫家獎與學院獎。同年,他受邀創作「歐洲六四民主紀念碑——自由火炬」,自此展開以焊接、切割、錘打為主要語彙的雕塑實踐,並長年從人性與時代裂縫切入創作。
事實上,在西方文藝復興中,人體曾是尊嚴與主體性的象徵。但林良材的雕塑,不再歌頌無瑕的形體,而是直面被時代撞擊、撕裂與壓縮的身軀。他從早期完整的人形描繪,逐步轉向擷取身體局部的鐵製造型——煙斗間的手勢、揮桿的瞬間、舞步中的扭動——這些殘形既是當代生活的縮影,也是庶民身體的時代印記。
一睹觀看的碎片性與知覺倫理
在展覽之中,這些雕塑讓人聯想到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的觀點——「身體本身就是意識的一種方式」。為此策展人林郁晉亦指出:「林良材的作品不是『未完成』,而是『特意擷取』。他以斷裂召喚視覺回響,用缺形引發構形,形塑出一種觀看的碎片性與知覺倫理。」
因為林良材的創作正是透過焊痕、空隙與重量,讓觀者以身體重新組合感官節奏。因此,透過襲園美術館的建築留白,與林良材作品中「缺」與「未竟」的意象呼應,也讓裂縫與缺失不再僅是破碎的象徵,亦可化為與觀者身體記憶對話的場域。
《斷與未竟 The Break and the Unfinished》林良材個展展期|即日起—10月25日
地點| 襲園美術館
2025展覽
最新文章
-
2025臺北藝術節9/11-9/28登場!首週5檔必看跨域大作開啟「超限動」之旅
2025/09/11 -
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襲園美術館展出!以殘形凝鍊當代、描繪時代印記
2025/09/11 -
「英雄有愛公益音樂會」勇源基金會執行長陳致遠攜手國際音樂家共演高歌
2025/09/10 -
豪華朗機工「宇宙寫生」10/4當代館登場!以14+1件作品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2025/09/10 -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19組藝術團隊齊聚山、海、城三大展區
2025/09/09 -
台灣國際攝影節三大主題展登場!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作品首度在台展出
2025/09/08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5開展!50+件作品、4大觀展攻略,以藝術體驗四鄉五島魅力
2025/09/08 -
信仰包含著傳統,但信仰不會限縮於傳統價值觀——馮國瑄
2025/09/07 -
日本鹿舞:人鹿神融為一體,在夜裡和諧地像場夢
2025/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