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文/袁世珮

1934年,28歲的鄧雨賢寫下〈雨夜花〉,時隔近百年,71歲的羅大佑致敬再創作成〈雨夜落花〉,兩個世代的創作巨人,跨時空的精神交流,音樂流動著。

「一個世代的歌,如何被另一個世代重新唱起?」這是唱了一輩子歌的羅大佑在此時油然生起的責任,「有點擔心年輕人不知道他的音樂,你要知道你從哪裡來的。」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作曲家的時代重量

羅大佑新EP《季春四望夜雨愁》,名稱集結〈雨夜落花〉、〈望青春風〉、〈月夜愁眠〉、〈四季戀紅〉四首全新創作的台語歌,回望並致敬台灣現代音樂之父鄧雨賢,不是單純的復刻,而是跨越時代的回應,1930年代的鄧雨賢與2025年的羅大佑隔空對望。數位已發行,9月20日發行珍藏黑膠版本。

鄧雨賢在日治時期寫下〈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經典曲目,為台灣歌謠定下旋律的基礎,經市井傳唱,這些歌曾經承載幾代人的情感,直到也面臨被塞進集體記憶角落的危險。年輕人不識得了。

羅大佑說,這張EP是以兩年半時間慢慢發展出來的,「我不希望從傳統的角度出發,它要有血有肉。」不只是停留在「經典老歌」的層面,還要加入新時代的精神。

羅大佑從小就在台南與外婆同住,講的標準台南,住過高雄,再到台北,然後到香港講粵語、到美國又用英語,一時要唱台語歌,還要找找感覺,多聽、多翻台語字典,才能寫出、唱出最對味的台語歌。「最難的是,要怎麼樣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時,還讓大家對鄧雨賢的歌有感?」羅大佑說,1933年到1940年的錄音條件有限,聲音質地接近,到他這裡,自然可以有更多變化,四首歌用到了合唱、弦樂、管樂、節奏組,加進管風琴、電子琴等等,創造不同風貌。

羅大佑希望將鄧雨賢最經典的台語歌介紹給年輕一代。記者王聰賢/攝影
羅大佑希望將鄧雨賢最經典的台語歌介紹給年輕一代。記者王聰賢/攝影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與巨人比肩的壓力

羅大佑細數台語歌在台脈絡,從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開始,出現許多詞曲家,許石、楊三郎、呂泉生、王雲峰、姚讚福、蘇桐、周添旺,一直到林強等。在他看來,就歌曲流行時間和跨越幅度來說,鄧雨賢無人出其右。

「鄧雨賢有文人特質和文人格局,是立下一種標準,他的歌最偉大之處是不濫情,不特別強調悲情,也不強調蹦恰恰或開心,就是把台語歌導向對的方向。」這也是羅大佑為EP把握的「度」,不跑太遠、不要濫情。

羅大佑小時候住在西門町時,西寧南路和漢口街一帶常有人擺舞台,他有次經過就聽到男女對唱〈四季謠〉,小學二、三年級的事至今歷歷在目,遑論後來又聽過各種版本的〈望春風〉,這可能是台灣國台語歌曲中被最多人唱過且錄音的歌,古典、合唱團、管弦樂隊,acapela、Jazz,影響已經超越流行音樂。

「他的歌沒有特定的時代,你就是在生活中不斷地會聽到,他的音樂是生活在空氣裡的。」羅大佑以酒形容,不是強烈的二鍋頭、高梁酒,而是像1930年的紅酒,醇味一直在。羅大佑做這張致敬EP,壓力也不小,最終是一字不改,只是往其中加新意。

他說,〈雨夜花〉和〈望春風〉都民歌化了,很多人聽過,不一定知道是誰的創作,這歌在整個民族裡有著重要的分量。既然鄧雨賢短短38載壽數,活在日本時代,所以羅大佑用了很多半音,為〈雨夜落花〉加添日本味,「我們想有一些因素是合乎那個時代,但這個時代的人也可以聽懂的。」

這樣沈浸式地貼近鄧雨賢,羅大佑笑說,冥冥中有些巧合,想要辦音樂會時,各種因素最後牽引訂下了7月21日在中山堂舉辦《致敬唐崎夜雨音樂會》,正是鄧雨賢的120歲冥誕。在那場演唱會上,羅大佑演出EP曲目外,也有〈草螟弄雞公〉、〈童年〉和〈光陰的故事〉等。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傳承文人風格台語歌。記者王聰賢/攝影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傳承文人風格台語歌。記者王聰賢/攝影

為後世傳下好音樂

羅大佑指出,鄧雨賢的音樂已延續百年,只要台灣還有流行歌曲,就會延續下去,雖然現在的台語歌有嘻哈、電音、甚至法式台語歌,「走的遠、多元化不是壞事,可是不能忘記最標準與最初,就像古典音樂再怎麼變,不能不回去聽巴哈,因為他是設下12平均律的人。」

這張EP,羅大佑想溝通的對象除了讓同齡層看到這些歌在不同年代的表達,也希望讓年輕人知道,這些歌的原版、以及經「加工」的變化,「他們也可以研究一下,因為我們都不是新手。」這是兩代教父的功力相乘。

人生七十才開始,羅大佑創作能量不墜。記者王聰賢/攝影
人生七十才開始,羅大佑創作能量不墜。記者王聰賢/攝影

人生七十才開始,羅大佑創作能量不墜,「任何我覺得在我身上有好的影響,只要還有人注重,我都會做下去。」他笑說:「快世界末日了,趕快多做一些,以後的人才會說,這個世界化石裡有幾個音符,還是有人在掙扎地為人類do something, make some noise(做點事、發點聲)。」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與黃韻玲合唱〈望青春風〉。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與黃韻玲合唱〈望青春風〉。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與黃韻玲合唱〈望青春風〉。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與黃韻玲合唱〈望青春風〉。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羅大佑在《致敬 唐崎夜雨 音樂會》演出。圖/大右音樂提供

最新文章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圖/索卡藝術提供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聲子蟲」主創吉他手柯明,擅以空間感營造氣場,傳達悠遠長流的演奏風格。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從小就被鼓勵透過各種創作方式玩耍,畫畫是鄭敬儒隨性私密的個人筆記。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一嶼ISland 呈獻臺灣攝影家「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以老相...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國際重量級作家金英夏,首度來到屏東,10月4日11點在恆春文化中心舉辦講座。圖/...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以點的宇宙為核心,一睹藝術家從臺北到坎布里亞四大時期的極...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第三屆《森林夜遊》於9/22至10/6 登場!以「光的藏身處」為題,邀大眾一起尋...

2025《森林夜遊》9/22嘉義登場!9組創作者╳9個場域╳開箱5棟建築

2025/09/1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