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三大展區、近70件作品呈現「新文藝復興」
當生成式AI席捲全球,究竟這股勢不可檔的科技會在人類藝術文化史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高雄市立美術館國際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Von Wolfe: The Garden Fortress) 於11月15日至2026年4月19日在高美館101-103展覽室登場!這是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首次在亞洲的大型回顧展,展覽以三大展區、近70件經典作品,讓大眾不只一窺其早期跨文化創作,亦可飽覽藝術家近年結合AI科技與油畫的創新實驗;其中馮.沃爾夫也特別以他對台灣、高雄所進行的深入研究,發展出〈花園堡壘〉這幅新作。
馮.沃爾夫:將AI視為協作工具
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1966年出生英國,擁有德國、波蘭與猶太血統,其曾祖父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宮廷畫家,父親亦為英國畫家。出身藝術世家的他,現居倫敦,曾受過正統哲學訓練,擅於在數位與實體觸感的邊界間游移。馮.沃爾夫透過改編與再詮釋的過程,選取經過精細策劃的藝術作品,既不將數位形式置於畫布之上,也不反其道而行,而是以高超油畫技法重新呈現,讓兩種媒材既各自獨立成立,同時又彼此和諧連結,同時也建構出他獨樹一幟的視覺語彙。
不過,當AI成為創作的一環,藝術家又是如何在傳統油畫與人工智慧之間,保有個人的「作者性」(authorship)?馮.沃爾夫分享到,「如果從法國哲學的角度,透過哲學家德勒茲(Deleuze)和吉塔里(Guattari)的著作來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其實更關注意義形成的整體社會語境,而不是藝術意圖。所以你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一種是你可以專注於自身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感到作為藝術家的身份受到了威脅。另一種情況是,你可以與人工智慧合作,把 AI 當成共同創作的夥伴;因為AI 更像是一個你與之協作的工具。
你可以把它想得更早、更遠——其實我們可能從史前時代到現在,都沒有真正改變過。也許三萬年前,你看著洞穴的牆壁,看到一些好像很壯麗的形象,即便它其實並不存在;然後你拿起一小枝炭筆沿著那些你想像出的線條勾勒。如今,我們正在研究人工智慧產生的各種噪音,試圖了解我們自己,也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把 AI 視為一個『他者』。」
完整呈現藝術家創作風格蛻變!三大展區一次看
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特展以三大展區,完整呈現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蛻變。從早期以經典錯置詮釋詼諧創意,到近年結合AI科技與藝術的揉合運用,此展充分呈現藝術家30多年來深厚的古典藝術基礎,以及他跨越藝術的疆界,畢卡索等西方大師作品與東方浮世繪文化元素在他的畫作中巧妙融合。高美館館長顏名宏指出,「展覽標題『花園堡壘』體現了台灣從大航海時代的『花園』—福爾摩沙,到作為重要貿易『堡壘』的歷史重要性,同時,藝術家也將文藝復興理想中的美麗花園融入晶片意象,藉此回應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角色。」
▍展區1「浮世匯」
此展區為馮.沃爾夫早期對畢卡索與現代主義的再詮釋。藝術家以畢卡索及浮世繪為創作基調,勾勒東西文化「千里之外」的交融,他運用後現代主義中的「解構」與「挪用」手法,將立體派時期的畢卡索與浮世繪大師喜多川英山、歌川國芳的風格並置,融合其平面化視角與鮮明色彩,創造出一種跨文化的混融美學。
同時他也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畢卡索在早年便接觸到浮世繪,現代藝術的發展是否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同時,不僅止於浮世繪,藝術家亦在作品中構築畢卡索與秀拉、馬諦斯、夏卡爾等大師之間的「想像合作」,生成一系列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像。
▍展區2「名畫協奏曲」
此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為靈感,探討藝術史中的名家如何相互影響。展覽以經典圖像為色塊,風格為筆觸,以提取文化的概念融匯各種藝術表現於布局中。藝術家亦將古典圖像轉化為色彩與姿態的場域——從文化的「基因庫」中取樣,重新組構全新的視覺篇章。
從〈創世〉開場,他以達文西的傳統開啟一場跨越五百年的對話;而〈亞當與夏娃〉中,藤蔓果實纏繞肉身,讓人思索生命的起點與終點;至於傑利柯失落的畫像、莎士比亞的詩句、神話與海底世界,也在畫布間重生。對沃爾夫而言,他筆下的名畫既是記憶的回聲,也是視覺的再造。透過創作,歷史並不遙遠,經典也能持續發酵,甚至蛻變。
▍展區3「AI共創篇章」
2022年藝術家開始用之前的創作訓練AI模型,並與之進行對話成功創造出極具辨識度的「馮.沃爾夫風格」。他始終相信文化運作的自由,從最初的經典挪用,到近年的AI協作,本質上都是以一種「雲端提取」的概念在創作。因此,第三展區即是藝術家近年融入AI共創的新篇章,不只引領觀眾思考AI時代是否成為了某種「新文藝復興」的再現,每個展間亦將為觀眾帶入不同的文化場景,體現藝術如何在古典與當代間,不斷碰撞生成新的觀看經驗。
在這個系列中,馮.沃爾夫處理的是兩種極端的平衡,無論是科技與手繪的共存,或是畫面構圖敘事的感知,他都如同掌握天平兩端般精準地取得平衡。在他的創作中,過去從未被簡化為一段已完成的歷史,而是成為與當下不斷對話的活體文化。同時,在此區亦可以感受到AI揭示創造力本身的多重維度。而其中〈花園堡壘〉這件作品則是讓畫面中的量子電腦回扣台灣地緣政治與晶片製造的國際情勢,並用「花園」帶出美術館周邊的綠意及伊甸園的隱喻。
一如1968年美國傳奇科幻小說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所發表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al Sheep?),也像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的哲思,馮.沃爾夫在展覽最後展出的錄像作品中,以一名畫作女子的自我提問「有時我會想,我是作夢的人,還是被夢出來的人?」為展覽留下無限思考餘韻。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日期|2025/11/15-2026/04/19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官網|https://kmfapress.pse.is/87aw77
高雄市立美術館
最新文章
-
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三大展區、近70件作品呈現「新文藝復興」
2025/11/17 -
編輯場地氛圍,以作品提取情緒——藝術家李傑的佈展思考
2025/11/17 -
誘惑酒桌上的心靈活動——編輯人開的酒吧LANDED
2025/11/17 -
沒有房租的一年Rent Free!在紐約免租過活一年的流浪實驗
2025/11/17 -
2025誠品書店十大新書暢銷榜!村上春樹長篇小說登TOP 6、榜首是這本
2025/11/14 -
百大文化基地串聯在地能量|「工藝之森:台灣工藝新銳設計展」即日起中央書局開展
2025/11/14 -
當城市入鏡:新北風景,照亮金鐘與金馬
2025/11/14 -
愛馬仕匠心工坊11/15華山免費開展!動手體驗愛馬仕工藝的細膩之道
2025/11/13 -
《步入永恆》富邦美術館12月登場!一睹雕塑大師米羅、賈科梅蒂、考爾德作品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