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文化】手機時代的另類文藝復興
2020/03/25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大量出現。新興的肖像畫主角非聖非皇,卻讓後世看到其中傳遞的人文精神。而後,風景喧賓奪主,從背景變成了主題,18世紀以後眾多偉大的傳世作品,只見風景不見人。
即使文藝復興時期,僅有少數人能夠委託畫家創作肖像;直到照像機普及,用影像記錄人生才成為普遍行為。輕便相機豐富了照片中的人生主題,拍照甚至成為旅行的目的,跋山涉水置身現場之中,到此一遊成為永恆的記憶。
拍照功能強大的手機,逼著相機住進了櫥櫃。自拍,是手機攝影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拍照、修圖、上傳同步完成,由GPS標示著芳蹤的倩影,即刻傳遍全世界。分享在社群媒體的自拍照,人臉佔據視覺焦點,表情姿態才是主題,風景又回到背景填空的命運。
人類大腦的人臉辨視功能,分工細密到眼睛、鼻子、牙齒等影像,各自對應著專職的解析區域。從照片中,大腦可以識人,也能感受到情緒。喜愛看人、更愛被人看的人類本性,終於因為自拍而得到滿足。
面對媒體上無數的自拍影像,大腦像是進入花海的蝴蝶,盡情瀏覽著無窮無盡的姿態,但在持續欣賞表情的興奮之中,也失去了探索心靈的好奇。文藝復興肖像畫所傳遞的人文精神,下場和曾經流行的風景一樣,早已模糊、消失在自拍照片的畫面中。
自拍
最新文章
-
有教養的瀟灑—懷念蔡瀾先生
2025/07/0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不要對寫實繪畫有偏見
2025/07/02 -
雀雀/台灣感性《我們與惡的距離II》為「最美的風景」升級
2025/06/21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我剛從「世博地獄」回來
2025/06/16 -
塗翔文/「馴龍高手」:真人版情感力量全面升級 喚起大人世界共鳴
2025/06/16 -
雀雀/《無赦之仇》角頭修羅道 韓國影劇呈現地獄朝鮮樣貌
2025/06/14 -
陳穎Ying C. /戰爭與日常:避難包中的能量與慰藉
2025/06/13 -
樂評人左光平/鄭宜農 以音樂畫記人生圓缺
2025/06/09 -
雀雀/台劇《喝酒吧!笨蛋》:故事和特調、調劑生命的滋味
2025/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