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高琹雯/此刻人們出門吃飯的理由
• 前篇:全球肺炎疫情中,回到餐廳的本質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已經可以分為前疫情、後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生活就是日出日落,吃飯睡覺;疫情發生後,就算飯照吃、覺照睡,一切就是不一樣了。戴口罩、勤洗手融入生活習慣,觸摸眼、鼻、口前會心驚,保持社交距離、避開擁擠場所,成為日常行動準則。
後疫情時代,這些從外部舉止延伸到心理機制的轉變,將影響餐飲業的內涵與面貌。上一回我們說到,即便疫情打擊餐飲業,餐廳卻不可能消失,因為人們就是需要外出社交,這符合人性。然而餐廳的客群組成、服務內涵在疫情發生後會有所改變。具體來說,在沒有封城的情況下,如果會出門的人就是會出門(撇除高年齡的高風險族群或需養兒育女者),此刻人們選擇某一間餐廳的理由是什麼?會讓他動念的,很可能是他有消費脈絡的地方,他與這個地方已經建立了信賴感、依賴感。可以一去再去的舒適圈。
於是你會發現,本次疫情中台灣餐廳生意相對維持住的,以業態而言,有快炒店、串燒店、火鍋店、日本料理店等等。這不是我的創見,而是我與「貓下去敦北俱樂部與男孩沙龍」的創辦人陳陸寬的一席訪談所獲得的啟發。如果這樣的前提是成立的,並顧及旅遊禁令在有效疫苗誕生前難以全面鬆綁,餐廳業者此刻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與本地客人建立更緊密的社群關係,你該如何培養出願意不斷回頭消費的忠實顧客?即便這是每間餐廳本來就有的目標,在一段相當長的疫情持續期間中(目前專家預估兩年),更顯重要。
這對於fine dining餐廳而言更加迫切。Noma主廚René Redzepi四月時就說「一頓在精緻環境中吃四、五小時的飯已經不合時宜」,fine dining餐廳本來就小眾、非日常必需,這類餐廳所服務的一小群人,每個月光顧一次都算多。更有甚者,fine dining餐廳在過去二十年來還養出一群「飛行吃貨」,他們飛到世界各地只為品嘗名單上的待吃餐廳,導致這類餐廳大幅仰賴這些外來旅客。美國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近日一篇報導就指出,「世界五十最佳餐廳」上的常勝軍如墨西哥的「Pujol」、西班牙的「Mugaritz」,前者的客人超過五成來自海外,後者更超過七成五。旅遊禁令全球蔓延之際,如此仰賴外國觀光客的經營策略,儼然不可行。
同一篇報導中,由於瑞典未實施封城,米其林二星餐廳「Daniel Berlin」始終開門營業,反而養出與以往外國觀光客不同的本地客群,這些人過去老是訂不到位,或根本懶得在開放訂位的那天早起搶訂四個月後的位子。Noma也正在思考餐廳重新營業的那一天,該以何種面貌示人,目前規畫的是戶外酒吧,讓人們輕鬆喝酒吃點心,取代原本落落長的品嘗套餐。
在台灣的我們何其有幸,生活至今仍能照舊。然而,人們為什麼出門吃飯,後疫情時代的答案可能有所不同。
最新文章
-
雀雀/金泰梨「正年」演出少年感 以戲抒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
2025/01/18 -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