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游適任/區域聯盟時代來臨,亞洲價值重新定義
疫情對數位化一定會有影響,但跟國外相比,台灣影響的層面其實很有限。2003年SARS發生,大部分台灣人是在那個時間點,從沒有線上購物經驗跨入線上購物,當時至少提升至80%以上。
這幾年網路、智慧型手機、數位載具陸續出現,數位化本來就已經發生且重要,疫情只是讓大家更確定這件事。影響最大的是高齡人口,他們原本不習慣數位化,而疫情驅動他們接受改變。
最近因為出不了國,多了一些時間好好看台灣的計畫,發現很多以往沒機會、沒時間規劃的案型出現。疫情逼得大家反思,提醒自己要往內看。本來有能耐在海外嘗試的人,不得不把精力拉回台灣,加上台灣疫情控制得宜,在島內串連還存在的情況下,原本進行中案子的會更專注、加速促成;那些從來沒想過的,也慢慢開始有人嘗試提案。此情況下,內需市場很可能會更好,並且讓我們重新檢視消費水平或標準到底在哪。
台灣的經濟驅動力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實業類(泛指觀光、文化、科技、新創、餐飲等),當實業創造的內需慢慢出現,會有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就好的東西出現,這是以往不會發生的。
過去20年大家都在講全球化,但全球化早就因為數位化而必然發生,不需再討論。疫情之後,某一些實業類的消費、合作或觀光行為,可能會開始明顯區域化,比如分成亞洲區、歐洲區、美洲區,所謂「區域聯盟」將會勝過以往強調的「全球化」,進而影響產業發展、企業策略和人才培訓。
以往跨國企業在亞洲會挑英語導向的城市作為亞洲總部,這樣的佈局未來很可能不會存在,跨國企業已經習慣視訊會議,未來他們會捨棄設立大型總部,轉而在各個城市設立小型辦公室,同時減少全球招聘,增加雇用當地人才的比例,疫情對跨國企業的佈局策略會有很大的影響。
連帶與台灣有關的影響是「亞洲價值」的重新定義,雖然全世界普遍認定疫情是從亞洲發酵,但是在控制上,目前看來亞洲確實做的比歐美還要更好。歐美所嚮往的生活型態,正好是造就疫情變得嚴重的原因之一;亞洲的生活型態在過去不那麼被欣賞,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壓抑、遵循著傳統生活,但這一次,它卻某程度對疫情控制有所幫助。隨著地區的強健、區域之間互助,亞洲的自信感和價值也會慢慢浮現。
最新文章
-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
設計師葉忠宜:把ChatGPT當成就業諮詢中心,輔助你轉型
2023/04/14 -
雀雀/摸著良心的「模範計程車2」:韓劇宇宙永遠的不二王道
2023/04/14
回應